——回忆我的外公
1990年正月初四。
这是一个黑色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我的外公因病抢救无效,与世长辞。
多少年来,我一直不愿提,不敢想。但它总是萦绕于脑际。总想把这种难以言传的感觉写下来,每次闪过这个念头,总有一种负疚,一种遗憾,一种无奈的叹息将我的思绪拉得好长、好长…….
一千个日子过去了,这种感情在心中愈来愈强烈,似乎要冲破思维的框架,宣泄于广袤的时空中……
江南的小镇,多得不能再多,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而小镇上的人,也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我的外公便是其中极为寻常的一个。
我的外公姓陈名灿华。名字挺响亮,可一生似乎未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有过什么足以名扬千秋的丰功伟绩。他的相貌也很平常。身材1米63左右,稍瘦,穿着也普通,夏天常穿着那件铁灰色衬衣,冬天则整日披着那件黄色的军大衣,以至在我后来的记忆中,似乎也只有那两种颜色的衣服了。他留着一撮山羊胡子,说话时一翘一翘地,非常逗人,我小时候总要外公抱,其主要原因就是喜欢抓他的胡子。
外公虽然年纪较大,视力却非常好,不论是打算盘记账,还是读书写字都不要戴眼镜。现在想来也是,整个家族,凡是有血缘关系的,视力都非常好,也许与他的遗传有关吧。
外公有过很多孩子,养大成人的有七个。且不说别的,就是把这些孩子养大成人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功劳。那时,外公家里不太宽裕,全家住在镇上,也没有其他收入,一家老小全部就是靠门前那个布店。忙里忙外也就靠他一个人,调货,摆摊,还要到外地赶场,经常是清晨出去,天黑才回来。
我在读小学五年级以前只有在过年时才去外公家,因为相隔较远,有20多里。没有什么事,难得去一回。小学五年级,我是在外公他们那里读的。我先前听妈妈说外公脾气很大,一直未领略过。外公做事一丝不苟,管教子女更是以严出了名。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又常说:“娇儿不孝,娇狗爬灶”。如果有一点不如外公的意,他就不管什么场合都要大发脾气。记得我刚去读书时,有一次在吃饭时,外公和大舅不知为什么吵了起来,外公突然用力把碗往桌上一放,吓得我手中的筷子都掉到桌子下面去了。当时我只有11岁,由于气氛极为紧张,也不敢出声,幸亏外婆及时哄住了我,不然,那餐饭无论如何是吃不下去的。后来听外婆说,当时还是因为我在那里,不然还会发更大的脾气。
但是更多的时候,尤其是我和外公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显得格外慈祥而温和。外公是读私塾的,他经常讲那些老书上的故事给我听,如《搜神记》、《聊斋志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等。外公都记得非常清楚。外公自己爱读书,也特别喜欢读书人。他的七个儿女,没有一个考上学校出去工作——当然与那个时代有关。这令他十分伤心,谁知到了孙辈会读书的也不多,大部分初中毕业就呆在家里。只有我们三姊妹从小学起读书成绩还可以,因此,外公经常当众称赞我们三兄妹,而且对我们格外青睐。别人去拜年,一般没有压岁钱,因为人太多拿不过来,但我们每次都能得到30元,这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对于我们来说也有较大的诱惑,而且,从这30元钱,看出外公对我们寄予了多大的希望啊。
外公每每谈起他的笔杆子后继无人时,声调都低了下去,眼睛都毫无神采。他常这样说:“我自己没有闯出去,但还是个读书人,可儿孙一大群,竟没有一个会读书的,真可惜。”只有这时,我才真正看到外公那不可掩饰的遗憾与惆怅,每每到这时,听的人都不好意思地下了头,因为都是他的后代。
不管外公的脾气暴躁也好,慈爱也好,也不管外公看儿孙满堂开怀大笑也好,想起后继无人黯然神伤也好,他对我们三兄妹的格外青睐,在我们心中,却始终有着外公那高大的形象,心中时常存着对他的敬佩。因为在小镇上,外公有着有口皆碑的“三绝”,那就是他的字绝、文绝、棋绝。
外公是个老书先生,他们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几乎每个人都写得一笔好字,而外公的字又要比一般人高出一筹。因此,小镇上哪家有什么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大都来请外公去写对联,外公虽然在小镇上被尊称为元老级人物,但他从不摆架子,总是有求必应。不管人家家里情况怎样,他都会欣然前往,而且认真负责。因此请外公的人非常多,有时一天有好几家,忙不过来——因为在那里凡是家里做什么大事,一般都会请风水先生择个黄道吉日,这样经常会碰到一起。小镇上无论哪家办事,几乎都能看到外公那忙碌的身影,欣赏到外公那雄健苍劲、力透纸背的大字。现在外公遗留下来的字迹很少,因为他很少写什么格言之类的贴在墙上。贴在外面的对联一般过不了多久就会逐渐褪色、败坏、遗散了。不过我家倒是保存着外公的墨迹。那是八五年我家做了新房子,请外公来写对联,他写了一个神榜,那时我们那里的风俗,家家都供奉着一个神榜,上书“天地国亲师神位”,旁边还有一些小字,诸如“招财童子,进宝郎君”,两边一般还有一副对联,一般是七言,大都是歌颂祖宗功德的,我家是“祖德浩荡垂麟趾,宗功隆重起凤毛”。现在看来,这竟是外公留给我们的唯一的字迹了。
外公不但字绝,文也堪称一绝。
当然,外公不可能象现代人一样去写诗写散文写小说一类的文章。在那个圈子里,主要是替别人写什么报告、申诉书之类的,然而最普通、最见功力的、最令人心服还是写祭文,在我们那里哪家死了人,特别是年纪较大的,祭祀都要办得很隆重,以示儿孙后代对他的孝道,不然会被人戳脊梁骨的,而几天的祭祀中,最隆重的要数上山前一天晚上的祭祀,首先是前来悼念的单位领导讲话,然后的前来悼念的亲戚的客祭,最后是最长的家祭,有时长达数千言,甚至上万言。而且全部要写成诗歌的形式,用一种凄清哀婉的调子唱出来,这样往往要搞到半夜,如果是老妇人,还有加唱十月怀胎歌。从一月唱到十月,把妇女怀孕分娩的痛苦描述得淋漓尽致,主要是讲述一个万古不变的道德伦理,那就是做子孙的后辈要永远记住母亲的深恩大德。
外公在祭祀中,是一个人人称道的好礼生。当事人都以能请到外公为荣耀。外公最会写诗文,把死者生前的功劳苦劳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并且唱的叫人肝肠寸断,泪如泉涌,如醉如痴。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故事,我们都是把她当做笑话讲,有个老婆婆听了外公唱祭文后,竟强烈要求在她死之前为她写一篇祭文,并唱给她听,真是叫人啼笑皆非。
然而外公最绝的是下象棋。外公的棋艺精湛,说他的棋艺精湛,当然是指在小镇上,反正小镇上没有几个能和他走上两局的。至于外公的棋艺到了何种程度,却又不得而知。因为外公既没有去参加什么比赛,也很少和小镇外的人交过手。
只记得有一次山里来了个老头,年纪和外公差不多,听说外公的棋下得不错,特意来会会,当时小镇上的棋迷几乎都来了,一时间外公的门前人满为患。据说那天总共下来三局,其结果大部分棋迷都不知道,因为三局棋都未走完就罢了手,不过看他们的神情应该是外公赢了。事后我问外公,那天到底赢了没有,外公先是不肯说,后来经不住我死缠烂磨,他叹了口气说:“那个老头的下得很好,棋风独成一家,可惜他这次没赢,居然说以后再也不下棋了,真是可惜。”说完,又是一声长长的叹息,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外公和别人下棋时,我常常在旁边看,渐渐能够认出棋中的子,并且可以走几步,有一次外公要和别人下棋,我便把棋拿了出来,见他们还在说话,我便帮他们摆好了棋,外公见了很奇怪,事后,外公一定要和我下一盘棋,其实大部分都是外公帮我下的,真没想到,这竟是外公和我下的唯一的一盘棋。
外公不但棋下的好,而且棋风也很好。小镇上有一些棋迷,经常赌棋,又是争吵,又是悔棋。外公下棋从不悔棋,有时却准别人悔棋,每逢此时,外公就会说:“得饶人处且饶人”。这也许就是外公的处事原则。
真没想到外公会这么快离开我们的,他还只有60多岁。他还遗憾没有一个后辈考上学校,就在那一年,我考上了大学,可是他却永远看不到了。
就在我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来到小镇,可早已物是人非,家里的陈设都没变,唯独少了外公那熟悉的身影。外婆焚好了香,又做好了外公平时喜欢吃的菜,然后轻轻呼唤外公的名字,告诉他的外甥考上了大学,说着说着,外婆的眼角就湿润了。
我站在一旁,默默的看着这一切,禁不住泪流满腮。
外公,你为什么去得那样快呢?你要知道你还有许多事业未完成呢?你的小女还未出嫁呢?你还未看到我考上学校呢?如今我们三兄妹都考上了学校,如果你还在的话,该有多高兴啊。可是你再也看不到这一切了。
外公,你为何去得这样快呢?就在一个星期以前的腊月27日,你还在柜台前忙碌呢,在初二那天,我们给你拜年的时候,你躺在床上说着祝福我们的话,我们在初四上午离开时,你让外婆给我们三兄妹照例每人10元压岁钱,是的,也许你还未想到过死吧。
可不幸的事终于来了,当我们初五那天还在睡梦中时,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开门一看,表兄披着一身雪花站在门前,告诉我们说你病危,必须前去,真没想到,这竟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当我们在冰雪之中赶到小镇时,赫然看到你瘦小的身躯躺在厅堂中。
我一下子木然了。
在妈妈撕心裂肺的痛哭声中,我的眼泪几次要流下来,可我始终强忍着,我知道你不愿看到我流泪,我只是紧紧地紧紧地握住了拳头,头脑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考上大学,一定要为你争气。
由于我读高三,正月初六要开课,我不得不当天赶回家,没有参加你的葬礼,我知道,你肯定不希望我因此耽误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六个月后,我终于不负众望,考上了大学。
无风无月的夜晚,常常浮现外公那清瘦、微黑而又严慈的面容,那一双深邃的眼睛闪着不可捉摸的光彩。哦。你是否正怀着夙愿已偿的欣慰,抑或是鞭策我永不知足的激励。
我不得而知。
我只有从你眼睛那缕缕余光中,悟出一丝永远奋进的信心。
1994年5月
-全文完-
▷ 进入往昔如风未来如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