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刘鹗在《老残游记》自叙中这样写到:“婴儿堕地,其泣也呱呱;及其老死,家人环绕,其哭也号啕。然则哭泣也者,固人之所以成始成终也。其间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为衡。盖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有一分灵性即有一分哭泣,而际遇之顺逆不与焉。
马与牛,终生勤苦,食不过刍秣,与鞭策相终始,可谓辛苦矣,然不知哭泣,灵性缺也。猿猴之为物,跳掷于深林,厌饱乎梨栗,至逸乐也,而善啼;啼者,猿猴之哭泣也。故博物家云:猿猴,动物中性最近人者。以其有灵性也。古诗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断人肠。’其感情为何如矣!
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哭泣计有两类:一为有力类,一为无力类。孝儿乖女,失果则啼,遗簪亦泣,此为无力类之哭泣。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此有力类之哭泣也。有力类之哭泣又分两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尚弱;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甚劲,其行乃弥远也。
《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王之言曰:‘别恨离愁,满肺腑难淘泄,除纸笔代喉舌,我千种相思向谁说?’曹之言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意?’名其茶曰‘千芳一窟’,名其酒曰‘万艳同杯’者:千芳一哭,万艳同悲也。
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园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鸿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
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与吾同哭同悲者焉!”
刘颚在这篇文章中前后共表达了五层意思:一、哭泣是人世间感情表达的外部特征,一个人逝世后,他(她)的功绩和品德是以哭声多寡为衡量标准,不以亡人一生坎坷与辉煌为尺度;二、动物中有一生与辛劳与体罚相伴、因灵性欠缺而不知哭泣的,有聪明跳跃于山林之中饱食梨栗、因灵性而善啼的;三、哭泣有两大类:有力类和无力类。无力类如孝顺的儿女和计较丢掉果实、针簪的人,有力类像为城墙坍塌而哭泣的妇人和掩面假泣的湘妃。而有力类里还分两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尚弱,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甚劲,其行乃弥远也。四、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以其振聋发聩的作品描绘哀乐人生,让人掩卷沉思后悲从中来乃是最高层次的哭泣;五、人生的棋局最终都将走入凄凉冷清的残局,步入秋风萧瑟的暮年,这世上一定还有与他同样哭泣、悲哀人生的人。
老人寿终正寝家人环绕号啕也好,古先圣贤以作品哭泣人生也罢,刘鹗在《老残游记》自叙的字里行间都离不开哭泣两个字。对此,笔者却不以为然。因为我知道就像有白昼必然有黑夜一样,一种公平的生活应该是不但有艰辛和痛苦,也有幸福和快乐。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你花出去时不能只给人家一面而自己留下另一面的。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人的一生从婴儿呱呱坠地到亡人驾鹤西游不可能只留下一路的哭声、洒下一路的汗水,应当还有苦尽甜来的欢歌笑语和阴霾过后的阳光丽日,正所谓哀乐人生嘛!古人云:“人不极思,不知吾生可哀,人不极思,不知吾生可乐,知哀吾生者,可破尘情矣;知乐吾生者,可破圣谛矣。”那么,结合刘鹗谈人生的苦痛和哭泣,我想谈谈生活的幸福和快乐,世俗一点说就是吃喝玩乐。吃喝玩乐说起来简单,其实很有学问,分等而上之、等而下之两种玩法。现代社会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等而下之的人人都会,不谈也罢;等而上之,姑且略说一家之言。古人有云:“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月,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当然,这是文人墨客的快活,但“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弹琴学字可以养脑,逍遥杖履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筋骸”却是平民百姓可以做到的享乐。尤其在今天商品社会的大潮中,人们在紧张和压力之下大多处于亚健康状态更为值得借鉴和效仿。另外,吃喝玩乐还须有度,不能漫无章法,不可以胡来下去,因为,任何游戏都有规则,须适可而止,不可过头。对此,先贤圣哲早有训示:“酒足以狂智士,色足以杀壮士,利足以疯素士,名足以绊高士。”社会上新闻媒体频频暴光,因玩过了头而身陷囹圄的贪官污吏以及利欲熏心导致当啷入狱的犯罪分子应为你我晚辈所警戒。
毋庸置疑,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造成产业结构的改变,产业结构的改变造成社会结构的改变,社会结构的改变瓦解了原有的道德架构和文化秩序。那么,现代人的道德底线与娱乐范围如何标定?应当说,这个话题不但很大,而且没有惟一标准的答案,长期以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西方尼采的意志主义,帕格森的生命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都不能给出当今中国社会普遍接受、心悦诚服的观点。我主张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应当像星系中的恒星,一方面绕星系核作旋转运动,另一方面,同时作无规则的弥散运动。
西方哲学家斯宾塞说:“人类在完成生产必须的劳动之外剩余的精力的释放叫娱乐。”由此可见,娱乐是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我崇尚自然,一生追随自然的轨迹。我认为,人不光是社会的一员,也是自然的居民,自然的本质是绝对的,是狂放不羁和自由去缚的,它正相对于社会的礼俗和教化。当然,话又说回来,人既然是社会的一员就不能不遵守国家的法度,而任意去胡作非为。我们只有将中国儒家文化忧乐圆融的最高境界和普通百姓安事逸乐的思想很好的结合起来。才是哀乐人生的最好解读和诠释。
-全文完-
▷ 进入abc小老八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