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老家的竹园东洲一道泉

发表于-2011年10月07日 中午12:17评论-2条

每见竹子,我总会想起郑板桥的诗句:“千磨万击仍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不用看他的画,就凭这诗,就能感受到竹子那傲然凌空、坚忍不拔的风骨。我从小在老家的竹园边长大,对她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

我的老家在长江口北侧的沙洲地带,是竹子的宜生之地。早在两百年前刚刚成陆时,江南的移民到此即开始种竹,后来竹地面积逐渐扩大,农家人的宅前屋后比比皆是,形成了农家住宅的必然布局。不少规模特别大的竹园,已成为地名而家喻户晓,如“陆家大竹园”、“陈家大竹园”等等。

竹子,钟灵毓秀之物,天生的碧绿给人以分外舒坦的感觉,这是大自然赐给农家人的乐园。这阴翳冠盖的园林,充斥着盈盈欲滴的翠绿,在阳光的映照下氤氲淡雅。在农事的间隙里,人们置身其间,静听风拂竹叶的萧萧声,让其梳理一遍紊乱的心绪,休整一下疲惫的身心,着实是一种得天独厚的享受。夏夜的明月,透过竹林,绘着一幅“竹影婆娑”的动画,给辛勤劳作的人们提供片刻的浮想联翩。大风起处,“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湃”,谁见了,都想掬一捧这沁人心脾的绿色,让她久久地醉着自己。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是农家人珍藏在心中的乐。

古人有诗云:“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一挨春天,竹园里悄然冒出许多嫩芽,在春风和春雨的双重关照下,迅猛地生长,竹园这个大家庭蔚然叠现出一片生机。她刚破土而出,就以“尖尖角”向大自然展示了一股勃发向上的锐气。那是竹子老根积蓄了多年的精髓,是一股新生力量的凸显,是厚积薄发的一个“释义”。此时,农家人的饭桌突然增添了一味时鲜,这是竹园送给他们的一重春天的欣喜。竹笋,这个人见人爱之物,可是农家人先于城里人品尝到的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家人拎着一捆竹笋去扣城里亲戚的门,城里人往往如获至宝呢。

记得,我还在光屁股的时候,就跟着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在竹园里玩耍了,什么猫捉老鼠、猴子爬杆、把竹子扳弯了骑竹马等等,花样百出,常常把竹园吵翻了天。端午节前后,挺拔的竹笋“腰杆渐长看不见,外衣落地听无声。”我们常常去竹园捡拾新竹脱下的包皮,称之为“笋衣”,供大人们纳鞋底用,也有人用它代替芦叶包粽子的。夏季,在竹枝上吟唱的知了,逗引着我们用网络袋或者用蜘蛛网卷成的粘贴物,系在长长的竹竿上,去悄悄地捕捉。快乐的竹园,曾为我圈住了一段充满童趣的时光。

竹子,最为实用的当属竹器了。先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竹篮是每家的必备之物,大中小一应齐全。棉花采摘季节,大篮就派上用场了,只要使劲挤压,它能存放十多斤棉花哩。中篮呢,我们在放晚学后,拎着它三五成群地去割羊草,这是忙于劳作的大人们交待的必须完成的任务,要不然,圈里的羊会饿着的。小篮,除了平时用于洗菜之外,还有一个用途是上街购物。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人们逛街大都提个篮子,如现在的女人,出门必挎小包。在我们家乡有许多能工巧匠,会制作各种篮子、淘米箩、凉席、竹椅等生活用品。其中制作凉席的工艺较为复杂,只有技术上乘的师傅才能制成令人满意的产品。而会做篮子和淘米箩的大有人在,至于编些簸箕箩筐之类的东西,那是农家人的当家活,许多人驾轻就熟。在解放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乡镇设有专门收购竹器的门市部,聚集各种竹器,再销往全国各地。

竹子,像大家闺秀,似小家碧玉,更具草根本色。她上可登大雅之堂,下可入小民之家。他的身影无处不在,武士的弓箭、文人的笔筒、雅人的折扇、训鸟的鸟笼、渔翁的斗笠乃至与农家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筷子、竹篮、席子、扁担……。正所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随着岁月的洗礼,他表面的秀色慢慢地黯然褪去,然而他却老而弥坚,越发古色古香。那渐渐泛起的暗红色,如同农家人的肤色,让时光磨洗得愈加古朴而纯真。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东洲一道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风儿那么缠绵点评:

竹子,像大家闺秀,似小家碧玉,更具草根本色。她上可登大雅之堂,下可入小民之家。作者把自己家乡的竹园以及竹的风韵与用途刻画得入木三分,值得细品。

文章评论共[2]个
文清-评论

拜读朋友佳作,祝你天天拥有愉快的心情!at:2011年10月07日 下午4:19

东洲一道泉-回复谢谢评论,问候文清! at:2011年10月08日 上午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