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酴醾度】读后感之二
【空等候】
很久之前听过这么一席话:为和尚者,有三大好处,年轻时不会被人带绿帽子,老了不会看见自己的白头,还能吃喝不愁,只要寺庙香火不断,便有吃不完的猪头供奉。正所谓,和尚无儿孝子多,我想,大抵便是此番道理。
但于《酴醾度》中修炼一千五百年的法善,这些似乎都是凡僧秃驴所在乎之事,他信仰的,便是积德行善,点化冥顽不灵之人,为迷失者,寻求一条光明之道。我时常在某个场景之中臆想法善的样子,身着白衣袈裟,左手持杖,右手端立于胸,肩挂白色布袋,逢人便起身作缉,其步伐当稳健而轻快,其声当如天籁,充满磁性之音,毋须多语,一字便可指点迷津。更甚的,其面容虽皱纹百壑,但其笑靥,当有仙风道骨之风。
而当我读到法善和苏龢之间的偶遇和对话时,我愈觉得,这得道高僧,身上更多的是通情达理的文人气质。其以慈悲为怀,不以恶语相对盗者,不轻弃生命。就是苏龢这样萍水相逢的施主,他亦以诚心相待,甘愿一路相互扶持,以此度化一个极富慧根的女子。
而行至末尾,他不仅仅完成了自渡,还完成了他人之渡。
不仅仅在于苏龢,还在山寨上挟持他俩的劫匪,外加整个“谷雾村”的村民。这部分在内容叙述上虽分外平静,却是小说之中跌宕起伏必不可少的伏笔。这部分内容里,我们能从法善和苏龢的对话中领悟到所谓的参禅。而这些内容,却是支撑起整个小说的魂魄,正所谓,佛门圣地当清静,而悟其中者,必得以一颗清静自然凉之心完成解读。
其悟一,苏龢欲与法善同道,道出浪费生命之说,这让人欣慰,一个刚刚及笄(十五岁)的女子,竟有乐于助人之心和如此纯净无畏的灵魂,虽年幼却有执着崇高的信仰,而阅毕想到自身,唯恐到了而立之年,花甲之鬓,也未必有此等心愿,着实汗颜;
其悟二,法善在度化挟持者之后解救他人,不求回报,只是对寨主的一番话便让人醍醐灌顶,此话便是:这是缘分,既能度尔,也是吾之造化。只是需知,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方度一切苦厄,若被五蕴所覆,便不能认识自己。试想一个成为他人阶下囚者谁人能拥有此番度量?或许,依了佛典上的一句话:“在苦海之中,人人既是共渡,亦是自渡”。所幸,法善在自渡之后不忘法渡他人,而此五蕴,便是值得诸君深思而自省,忌不可在歧流深处,被万象所覆盖,要以善为念,以人为亲。
其悟三,“ 凡夫末明心,起烦恼作业,受无边生死苦。五蕴空,即明心。此外,需断‘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清静认识自己,以求自度;认识众生,以求普度。”此便是佛家所谓的纯与善,唯有吾日三省吾身,方可在心灵深处得以净化一片无浮世之污秽的殿堂。
……
话及关于佛学的文字,其底蕴深邃,并非读个一两遍就可下笔涂鸦。而暮君却以此下笔,足以见其功底精湛。关于佛道的巧妙嵌入,一来给这部分的文字有了很好的支撑,二来,文章的精髓正是这些,真正能永远储存在读者心灵深处的,不是情节如何跌宕起伏过后成全的圆满,或是譬如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的那般坎坷。其真正的魂魄,便是历经硝烟,历经苦痛,历经悲喜过后的那份沉淀,而这份沉淀,正是那份返璞归真的“静”,还有在文化史上,能够立于不朽地位的深厚底蕴。这份底蕴,小至“硕人俣俣,温默纯良”的俣良之名,或是“绂丝芳华,香落尘绝”的此世绂香。大至三年缘起,七夜绮梦的蔷薇花语,其花一色,一意蕴,一深情,一弦外之音。
虽在书中听弦,在嘈嘈切切错杂弹之时我们仍未为《桑雨龢》的最后命运嗟叹,但识姓氏,记容颜的那些弦外之声,我们仍会为那铜铃般的笑声所感染——“龢,可是出自《吕氏春秋-孝行》,正六律,龢五声,杂八音,养耳之道也”的知音之叙。也会为那信手拨弦的瞬间所折服——“左手吟、揉、绰、注、逗、撞、进、退,右手擘、托、抹、挑、句、剔、打、摘,指甲与指肉触弦的变化,拨弦所发之力度的变化、拨弦所施之速度的变化”这般细腻的弹奏,这般巧妙的知识穿插,我们总会想到书中的苏龢,若知晓此乃梦中清幽,是否会愈加留恋,或是愤然回到现实之境,在“谷雾村”外,静候恩师?
其实,文中最后道彻苏龢是愿意的,她留恋那般唯美的初恋,没有杂质,没有太多的门户之忧,没有顺承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妥协嫁娶。自始至终,她都在蔷薇之爱里面深陷,而到了梦境破晓,也仍在等候桑涯的第八支蔷薇。而这株蔷薇,我认为是圣诞蔷薇——其花语便是,追忆的爱情。换个思维思考,其实桑涯最后的离开便是无形之中在苏龢身心栽种了此株蔷薇,这也是苏龢对这份情感念念不忘的缘由。因为一直渴盼可以看见的,往往忽略了身心之中某种无形的物质。譬如,爱,救赎,离开。
而她不知,她独自守候的第八支蔷薇,就是她的放下,桑涯的离开,才能成全最后的救赎和自救。
附:《酴醾度》链接http://yanyu.love/article/767885.html
-全文完-
▷ 进入轩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