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献给第27个教师节。
十五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韩雯跟随教育考察团来到这个山村。如何她也想不到,这里穷得无法形容。她第一次走进一户农家,屋里连张桌子都没有,正方形的洞是窗,长方形的洞是门,床上铺着苞米皮。屋子里唯一的色彩是泥墙上孩子的奖状,可孩子已经失学了。
她流着眼泪,留下500元钱。
来年9月,她背起行囊,告别城市的喧嚣,来到鲁西南这个叫沈庙的偏远山村。没想到,在这里一呆就是十五年,用她并不十分有力的肩膀扛起山村的贫穷,扛起孩子们的希望。那时的她,25岁,青春年少、血气方刚,不知道脚下的路有多长,梦想有多远……
校门口有棵柳树,是次年春天,她亲手种下的。
由于家都离学校很远,教师和学生大部分都住校。他们每天的生活费只有五毛钱:米和咸菜都是从家里带来的,其中三毛钱蒸一天三顿的饭,剩下的两毛钱用来打开水。
在这样一个不到10平方的小房子里面竟然住着3个教师,3张简易的木板床挤挤的排成一列。
校长给她介绍,沈庙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单调、艰苦,她是十几年中来的唯一一位新教师。
她把1周岁的儿子撇给母亲,第一年来沈庙,一呆就是一个学期。白天忙忙碌碌的还好,晚上,学生们都安顿好了,她开始想儿子,就对着满天星斗偷偷落泪。
不能让一个孩子辍学!为了资助贫困学生,她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就连父母每月给她的几千元生活费,也都用在了孩子们的文具和班级用品上。
十五年如一日,寒来暑往,她没有迟到过一分钟,没有缺过一堂课。对自己来说,能站在讲台上,每天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是她最大的幸福,也是她能坚持下来的最大精神支柱。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精神支柱还来自学生家长。她是捧着心来的,乡亲们掏出心待她。清晨开门,她有时会看见一双新做的农家棉鞋,静静地摆在窗台上;夜里响雷,学生的妈妈会冒雨跑来相伴。
十年树木,校门口那棵柳树,已然长高。
儿子不在身边,她想儿子。她的备课本里夹着儿子的照片,写累的时候她就拿出来看一眼。她的心事,孩子们也知道。
记得那年春天,她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孩子们没有一个在看书,都把胸膛挺得直直的,两手背在身后。她感觉有些异样,心想这是怎么了?
这时上课铃响了,孩子们齐齐地站起来,两只小手伸到前面。她一看,有鸡蛋,有红枣,有山梨,有蛋糕。回头一看黑板,用彩色粉笔写着几个大字:祝妈妈生日快乐。那一刻,她的眼圈红了,心醉了。这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呢?
爱有多深?情有多长?谁都说不清。说不清她的学生有多少从这里毕业,一批又一批地走出山村,考入大学;说不清她内心深处有多少酸楚、多少欣慰。
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能说得清的只有校门口那棵老柳树,十五度春秋,绿了黄,黄了绿。
-全文完-
▷ 进入我是追梦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