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农历七月,紫薇花次第开放。
初秋。站在院子中,凝视着一树紫薇。暗绿色的枝叶间,紫红色的小花瓣儿,每朵花6瓣,瓣多皱襞,似一轮盘。花开满树,艳丽如霞。树身筋脉挺露,莹滑光洁。微风拂过,繁花锦簇,绽放着火红的热情,预示着这个季节的热烈与奔放。
桃李虽艳,已无踪影。蓦然想起杜牧的绝句:“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心境,顿然开阔。
此情此景。心中突然升起一种欲望,所谓一花一世界,每一种生物都是有灵性的,既然这些花儿妩媚过我们的世界,何不提笔记录一二?
记得大学时曾经读过程羽文的《花月令》,至今记忆犹新,想想正好做为引用的题记。尽管引用的诗中内容不变,但是每个人对其意境的理解自然也会有所不同,着笔也就自然不同。
于是,想象着是否可以把心与花的描写穿插在一起,让所有文字都由花名延伸而去,即可视为对花的阐释也可以是对花语的诗意的延伸。而且让诗意不会简单地停留在花朵芬芳烂漫的表面,而是由表及里触及灵魂的质地。这就是《花色》系列诗的初衷。
百花有七情:淡云薄日,夕阳佳月,花之晓也。狂风连雨,烈焰浓寒,花之夕也。檀唇烘目,媚体藏风,花之喜也。晕酣神敛,烟色迷离,花之愁也。欹枝困槛,如不胜风。花之梦也。
百花有百态:牡丹雍容,富贵之态;莲花高洁,君子之态;菊花淡雅,隐士之态;梅花凌寒,节烈之态;桃花明艳,丽人之态;海棠妩媚.贵妃之态……又有山茶鲜妍、瑞香芬烈、玫瑰旖旎、水仙清绝……更有梨花瘦、玉簪寒、丁香愁、杏花娇……
对于百花的解读,其实有三种路径:形状、花语、心境。《花色》系列几乎抛开了形态,而选择了花语和心境的和谐。诗歌从正月兰花开始到十二月雪花结束,一共写了68种不同的花木。每首诗开头都点明时令,同时描绘出每月里花开时的繁华绚烂景象,是为诗眼。诗歌只想写出各种花色的亮丽妩媚,还有赏花人(读者)的愉快心情。
然而,各种花的生长地点和开放时间均不同,这些或许无关紧要。我们可以从花枝的攀折到花落,那殷红点点落在青苔上草丛中,红青绿相衬,使人觉得几分流连和惋惜。满地“青苔”“绛英”,任其花开花落,却也来得自然。这种既失落又恬淡的心境就是诗歌所要表达的。
诗歌引用程羽文的《花月令》作为标注,也许做不到让诗歌立意深刻隽永,但是一定能让读者从中感受到古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语言修养。这样好的标注,只是希望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又能揭示文章内容,并暗示文章主旨,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诗歌的标注点明赏花时令皆为农历。我们可以想象,每月都是最艳丽的花季,各种花也都有其独特之处,或刚烈、或温婉、或明艳、或妩媚……它们有着火焰一般的辉煌,有着清水一般的纯洁。总之,璀璨夺目,正好暗合题意“花色”。
我想,诗歌如果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来描述花多的神韵与形态,是否会形象而传神呢?如果文字再介入花的灵魂,一定会充满生机,这艳丽的山川秀色,足以令人陶醉。
于是,这种喜悦和兴奋显露无遗,我在这种期盼中展开了一些想象。旷野,万花点缀其上,俨然一幅极致乡村风景画,又如梁衡笔下的感觉——和顺、如意、吉祥;清澈的泉水边,百花摇曳的影子和水中倒影融合一起,相映成趣,悠闲恬适、妙趣无穷。
这些不同意境的画面,抒发了欢快而舒畅的心情。但是更多时候,我笔峰一转,描摹了一幅与前面截然不同的画面“流水落花,天上人间”,那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惋惜与无奈随之而生。这就是我心中与笔底的细腻感受,暗中蕴涵了自然界的生存规律和生命哲思。这不同的心境,与标注中的意境应该是基本吻合的,因此也可以解读为对诗意的进一步诠释。
然而,似乎还意犹未尽,我将思绪拉到了遥远的古朝。记述了一些花的来源,这并不仅仅为了印证,更多的是表达内心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品味各种花色最初的神韵和本真。
可以想象,在女人头戴插花的年代,佳人将一朵花用玉钗簪到头上,那种婀娜、那种妩媚、那种艳丽、那种热情,那种青春少女的风情,恐怕是每一个女人所向往和期盼的。如果这样借诗入文,我想不仅增添了作品的诗情画意,而且能给人美的享受。
“夏华秋实”“伤春悲秋”,我们可以引申到一种人生的意义。任何一种花都犹如人生,当繁华退尽,经过某个季节的煎熬,获得完满。可是,在那厚实的华表内,又有多少结局是甜密的?人生更是如此,虽然经过不同的磨砺,但由于经历时间的长短不同,磨砺程度的深浅不一,每个人的结局也不尽相同。而磨砺又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得生活的真滴。
当然,对于人生的延伸意义,我只能做为一种尝试,因为文字毕竟可以有很多种的解读。比如《花色(十二月)》最后一段“雪一直下着,我寒意骤生/踱步穿越微醺的畅然/激起纵酒放马的乱世风烟/这清丽的雪花一片/是否厚了城,薄了情?”就是一种自我解读方式。
后记:
我的眼前掠过一些极美的花影花痕:映着沉香亭前,一枝红艳醉过李白。万里桥边,冉冉红蕖留过杜甫。崔护惆怅人面桃花何处去?杜牧欣喜牧童遥指杏花村。留着晏殊徘徊过的梨花院落,苏轼留恋过的香雾空廊。李易安憔悴时的满地黄花。朱淑真郁闷时的断肠芳草……
一枝一枝的花,穿过屈原行船激起的湘水上的浪花,穿过陶渊明黄昏里的丛菊,穿过杜甫残破的草堂上的芭茅,穿过苏东坡纵酒放马时飘在风中的衣襟,穿过了鲁迅燃着未落烟头中的灰烬……花能解语,月可寄情。
这是中华民族先人笔下的春光,千百年来,多少次的春来秋去,花开花落。多少花瓣落地无声,化为春泥。难道真是花开花谢总是空?梦里落花知多少?我们俯首拾起古人留下的旧纸,依然寻得到那残留着的幽远馨香。
岁月如轮。不知不觉间,流年暗换,梦远心惊。
红尘辗转,我待花开,花可待我来?
-全文完-
▷ 进入穿旗袍的女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