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捉知了东洲一道泉

发表于-2011年09月29日 晚上9:35评论-5条

骄阳似火的大热天,人人都害怕户外活动。可是对于农村的孩子们来说,在文化生活十分匮乏的年代,那毒辣的三伏天,野外才是他们活跃的天地。我的童年时代是在农村度过的,炎炎盛夏曾经让我享受到了别样的快乐,其中捉知了成为一个难忘的童趣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入夏以后,我们久盼的暑假开始了。那时,大人们每天要去田头劳作。夏日的太阳是无情的,升起一杆高就让人感觉到热辣辣的,所以他们劳动的时间都安排在上午10点以前,天蒙蒙亮就下地了。这段时间,做父母的似乎都不约而同地叮嘱孩子们,每天按时完成暑假作业,并在家打桁翻晒田里收来的食物。打桁是我家乡的俗话,就是用三两个马马凳支撑,在上面横放两根粗壮的竹杆,布上芦杆押成的帘子,再垫上芦席,把需要翻晒的东西均匀地撒在上面。事成之后,接下来要做的是烧开一锅开水,把它凉在陶瓷罐里。大人们下地半天不喝一滴水,从地里回来是要痛饮一番的。那时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已经学着煮饭了,大人们回家能够吃上一顿现成的午饭,当然是他们巴望着的。

中午是大人们的休息时间,为避开烈日,他们要到下午4点以后再下地劳动。我们趁着这个间隙,就自由活动开了。三五个常在一起玩耍的孩子,结着伴儿,大家都只穿一条短裤衩,光着上身,毫无目标地四处游荡。为了解热,大家不约而同地来到沟河边,脱下裤衩,赤条条地钻进河里扑腾一番,然后爬上岸,遛进竹园树林嬉戏打闹。其间,那悠扬的蝉鸣声时时地吸引着我们,给我们以捉之而后快的诱惑。年龄大些的孩子会爬树,悄悄地爬上去捕捉,知了这个小东西,不是轻易可以捉拿的,稍有动静,便箭也似地飞走了。大人们为了安静地休息,也放任我们去“肆意妄为”,他们为了满足我们的爱好,还特意制作了专门用于捕捉知了的工具。这种工具,用剩余的零头布料,做成一个碗口大小的袋子,在袋口上沿缝制个边,用一根铅丝穿过,围成圈圈,绑在长长的竹杆上,可以伸到浓密的树丛里去扣知了。后来有了一种细密的塑料网线袋,用起来更为方便。有的贪图省事,干脆用一根芦杆,在杆头缠绕些新结的蜘蛛网,利用它的粘性粘住知了的翅膀,叫它动弹不得。有了这些工具,知了常常在不经意间就成了我们的囊中物。捉拿以后,伙伴们有的把它放进竹制的笼子,有的把它放进火柴盒,尽情把玩。我总是不忍心伤了它轻盈的蝉翼,把玩片刻,最终在一串蝉鸣声中把他们放飞。

除了捉知了,我和小伙伴们还有一个特别的喜好是寻觅蝉壳。夏日里,我们格外地兴奋,一改往日睡懒觉的习惯,天蒙蒙亮就起床,悄无声息地遛进竹园或者树林。为了尽可能多地找到蝉壳,同伴们争先恐后,个个都想赶在第一时间到达。在树丛中钻进钻出,你想捷足先登,就免不了淋一身露水,甚至撞一头带露的蜘蛛网。其实,蝉壳大都滞留在树干的隐密处,而且色泽和树干差不多,不易发现,常常在眼皮底下漏网,后到者照样有所收获。蝉壳是一种上好的药材,待集满一定的数量,我们就结伴去镇上的药店出售,换些糖果文具之类的东西,一路乐颠颠地回家。每年暑假,我用蝉壳换回的铅笔、直尺、练习本等东西,可以用一个学期呢。

知了的幼虫,学名叫蝉蛹,我们家乡人称“知了仁”,我们捡拾的蝉壳,就是它的外衣。夏天的早晨,我们常常在树底下看到许多星星点点的小洞,大人们说:知了仁就是从这里钻出来的,它要经过几年的深藏才能出世呢。然而,它究竟是怎么钻出来的,又怎样艰难地爬到树上脱壳,谁也说不清楚。我曾想,为了做一回夏天的歌者,蝉蛹可以静静地呆在地下几年甚至十几年。他们好不容易从掩埋了几年的泥土里挣扎出来,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那一曲临风的高歌吗?一夜之间,知了的大家族,又增添了许多鲜活的生命,但他们的生命又是如此的短暂,据说只有短短的一个星期。在我们小孩的心目中,它或许太平凡了。然而,在许多诗人的眼里,自有它超凡脱俗的一面。初唐时的虞世南,他就道出了知了的高雅清逸:“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东洲一道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呆贝贝推荐:呆贝贝
☆ 编辑点评 ☆
呆贝贝点评:

通过一段童年的回忆,将捉知了描绘的绘声绘色。
文字朴素无华,充满了泥土的气息。
欣赏佳作,推荐共赏!

文章评论共[5]个
曲径幽通-评论

预祝朋友国庆节日快乐!拜读朋友佳作,问好!at:2011年09月29日 晚上11:43

曲径幽通-回复朋友下次发文不要加副标题,已为你删了。 at:2011年09月29日 晚上11:44

东洲一道泉-回复谢谢曲径通幽,祝快乐! at:2011年10月04日 早上8:44

文清-评论

云淡风也轻,秋叶飘满天,金秋收获季,共庆国庆节;祝您国庆佳节天天好心情,事事都如意!at:2011年09月30日 早上9:32

东洲一道泉-回复谢谢文清评论,顺致问候。 at:2011年10月04日 早上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