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林则徐》里,有这样一个画面,当林则徐得知观察伍绍荣指使总兵韩肇庆放走英国鸦片商人颠地时,怒不可厄。愤怒之下,将茶杯贯在桌上,并令随从拿着他的名片去传海关监督豫坤。盛怒之际,他看见了亲书的“制怒”的条幅,立即将心态平静下来,化愤慨为筹谋,用计让豫坤献出加强海防所需银两。
林则徐身为钦差大臣,可以说是炙手可热,生杀定夺,为甚么还要亲书“制怒”条幅,做为座右铭?对此,我们不好揣摸。但从他制怒后的行为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盛怒之下,只会使心态情绪化,做出不明智的举动,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只有先行“制怒”,将心态平静下来,深思远虑,谋划良方,才能破解矛盾,化险为夷,使问题的解决达到预期效果。
我们每个同志都生活在矛盾社会里,不可避免的要遇见使人发怒的事情。当我们怒发冲冠时,不妨效法一下林则徐的“制怒”。这是因为:
发怒容易伤身。我们特别是年纪较大的同志,大都过了“知天命”之年。不少人年逾花甲,成了耄耋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加,生理功能也随之衰退。如果经常发怒,又不注意化解,就会造成情绪波动,生命钟紊乱,极容易诱发血压激增、心肌梗塞、脑血管破裂等疾病。
发怒容易错断。在以家庭为细胞的社会里,我们这些年龄较大的同志多数是家庭的长者。家庭里的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处理、定夺。如果我们遇恼而怒,点火即着,带着一腔怒火去处理家务,就有可能出现脉路不清、是非不明、主次混崤,以至造成判断失误,酿成大错。
发怒容易乱行。俗语说:“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就是说,人一生气,肝子就大。胆子一大,就可能甚么话都说的出,甚么事都做的下,酿成的后果就会很严重。因恼而横、因怒走险的事例是枚不胜举的。因此,我们却不可怒火中烧,做出过激的的事来。
林则徐使命朝廷,任关国运,心系百姓,在贪官与洋人勾结,贻误销烟大计的紧要时刻,尚能自律“制怒”,我们要效法林公,就要晓得怒之害,制之利。不因小怒而滋大祸,不因盛怒而戕其体。深刻理解"制怒"就是控制情绪、调整心态,是一种心性的修养。古人云:"制怒者当涵养于未怒之先"。涵养什么?就是涵养大胸襟、大气度,造就高尚完善的人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舒心养性,遇事不怒,平和处世,颐养天年。
-全文完-
▷ 进入胆剑寒士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