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文化之研究
当前贪腐现象方兴未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估计一时半刻也难于销声匿迹,因此对贪腐文化研究很有必要。既然是文化,那么就应该文雅一些,起码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好在古人已经为我们准备了一个挺雅的字“墨”,贪墨就是贪污贪腐的意思。东晋范泓之就曾建议大贪官谢石的谥号就是“墨”,于是有人戏称谢石为“墨侯”,可惜后来皇帝不同意,谢大官人终于没有雅起来。我们不妨称有关贪污腐败的文化叫“墨文化”,这名字颇有几分墨香和书卷气。当我把这雅号向几位朋友征求意见时。一位深谙测字的先生不以为然,他认为,墨者,黑之有土壤有根基也,可能会引发更多的歧义,但我还是坚持“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原则,决定继续用墨文化这个称呼。
墨文化究竟发源于何时呢?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了,但根据“贪”“贿”“赂”“赇”等字有贝字的特点推测,大约在用海贝做货币时,它已经相当成熟了。那么在商品交换之前的原始社会有没有呢?我以为没有,因为那时酋长的权力公开且受监督,不好墨,而且劳动产品只够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没有多余的,也墨不起来。由此我们是否得出产生墨文化的时间大约在禹到启即阶级产生的这个阶段呢?如果果真如此,那么应该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差不多是和中华文明齐头并进了;由此我们是否还能得出产生墨文化的条件是权力的不公开和商品经济的出现呢?
在漫长的小农经济社会里,尽管政治黑暗、专制,但由于商品经济处于较低的水平,所以墨文化始终在低价位运行。现在由于政治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权力的公开度、透明度尚处于初步的改善阶段,而商品经济正逢4000年来最长的盛世、科技突飞猛进和经济体制深入改革的当口,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所以墨文化呈现前所未有的井喷态势。
墨文化既然客观存在且蔚为壮观,那么我们该怎么样加以引导使其朝健康良性方向发展呢?我潜心研究后,以为要弘扬一个主旋律,加强两个理论探索。
弘扬一个主旋律就是要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提出这样的命题,或许会令人感到很突兀,甚至风马牛不相及,但两者确实有本质的联系和现实的意义。
首先,没有国家,就没有墨主(即贪墨的人)。美国很富,但权力被关进了笼子,置于众目睽睽之下,想墨也不敢墨;非洲一些小国家虽然权力专制,但财富有限,好多人挣扎在死亡线上,想墨也没有墨,唯独我们大中华,地大物博,财富丰巨,权力公开尚是初级阶段,所以是墨文化的良田沃土。感谢国家的不仅仅是登上冠军领奖台的体育明星和捧着沉甸甸稻谷歌唱“今天是个好日子”的农民,更应该该是这些家财万贯情妇(夫)成群的墨主们。
其次,墨主们有爱国的能力。江湖上有句开场白,叫“有钱的捧钱场,没钱的捧人场”,中国不缺乏人口,人场早已过剩了,缺乏的是钱场。无论是战时的购买飞机大炮,还是和平时的建房造物,都需要钱,所以,墨主们比一般百姓更有爱国的实力。如果引导他们将墨款用于国家建设方面,那将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善事。坊间有一句顺口溜,说“老板的老婆干部的钱”是当今最闲的两样东西。如何引导墨主们将闲钱用于社会主义建设是墨文化提档升级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不妨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1:鼓励消费,劳动内需;2:向希望工程、妈妈计划等慈善事业投资;3:直接投资办企业,解决就业,增加税收;4:投资高科技开发,为增强国家实力做贡献。
最后,爱国是墨主自身财产保值增值的客观需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国家不强大,甚至亡国了,那财产怎么能保住呢?到时将要受到子孙的唾骂。五胡十六国时的燕国,有一个大墨主叫慕容评,墨到什么程度呢?前秦王猛领兵打到门口了,他带兵去防御,但士兵出营砍柴做饭,他还要收费占为己有。不久燕国灭亡了,他的巨额来历明的财产被秦国人没收了并赏赐给了王猛。今天的墨主们难道不该以史为鉴,坚定爱国主义信念吗?
两个理论探索就是重新定位墨的荣辱观和如何完善“知白守黑”的墨技巧理论体系的建设。
墨现象到底是荣的还是耻的?对此传统道德的评判一直处于矛盾的尴尬境地,从冠冕上说是耻的,从内心来说又是荣的。这就出现了人人谴责,又人人渴求,从而形成了名与实的背离,形成墨主们双重人格。比如,好多人台上大声疾呼廉政,台下却做着墨生意。好在这个观念已经出现改观的征兆,首先在民间和下层官吏中逐步走向名实相副表里一致了。如好多人,尤其是墨主的亲朋好友,对于一些墨主的锒铛入狱,是持同情态度的,大不了说“运气差,碰到了”,而不是像对流氓抢劫那样从骨子里厌恶、憎恨。前些时候,某地一位小官员在公开场合炫耀收了多少钱,养了多少情妇,其实他是说出了彼此心照不宣的话。圣人说:君子坦荡荡,这种敢做敢言的做法,可能会转变墨文化的价值取向,颠覆传统的以墨为耻的表面评判标准,从而使墨文化找到应有的社会定位。
对于墨之技巧,这方面的研究也成绩斐然,逐步形成“知白守黑”的总原则。但如何知白守黑,学术界尚未形成定论,可大体分为三类:
一是:知道白天该干什么,守住黑夜的收获;
二是:对正当的收入,即阳光工资,要让别人知道,而对于墨来的收入却要守口如瓶;
三是:知道该用什么冠冕堂皇的借口,来坚守住默默地实惠。
就我个人而言,比较倾向于第三类看法。比如看书,一页上总有黑色文字和白色眉头、空白处,如果满满的全是黑字,那么这书一定令人脑袋发胀;如果全是白纸,那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做官也是这样,如果整天去墨,那么别人就看不惯,他也不会长久;如果一尘不染,如白纸一般,那这官做得也没有意义,古圣贤说:千里做官,只为吃穿,又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喜爱书法的人知道,飞白乃是书法中的大境界,白中有黑,黑中有白,浑然天成。疏时可以跑马,密时不透风雨,这些书法技巧,完全可以照搬植入墨文化中来。
以上主要是从墨文化的本体来着眼的,那么作为墨文化的旁观者、欣赏者,即客体的一般百姓,该如何看待墨文化呢?弄清这个问题,理顺相应关系,对墨文化的发育、传播、繁荣至关重要。我以为作为客体应该做到承认、承受、承担和承接。
所谓承认,就是承认它的客观性,它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大小之分,而无有无之别;
所谓承受,就是要有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承受系数越大,那么社会矛盾就会越小,社会就会越稳定和谐,反之亦然;
所谓承担,就是所有的墨款最终都是老百姓来承担的,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所谓承接,就是要做好自己可能也做墨主的准备。有一个现象很值得玩味,那就是我们经常义愤填膺的谴责别人的贪墨,那是因为自己墨不到,可一旦有了机会,也会毫不迟疑的墨一把。有了承接,就为墨的队伍做好人才储备,也为排除异己,注入新鲜血液提供了前提条件。
做到了以上四承,还有一个现实意义,那就是减少反墨成本,节约行政资源,反墨不就是为了争取民心吗?现在即使不反墨,民心也不会流失,何乐不为呢?
由于作者没有墨之实践经验,更无专家学者渊博的知识和敏锐的嗅觉,所以本文难免浅陋和不合时宜,不妥之处,敬请谅解,权当抛砖引玉,希冀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墨文化的建设和研究。
2011年9月26日
体验新版博客
-全文完-
▷ 进入金陵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