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科举考试,今有高考,一举成名将在高考中实现,高考在当下愈演愈烈,为了高考,学生和家长也包括我们的学校和老师,都使出了浑身解数。
对于高考,我们的国人既恨也爱,如一只被人任意宰割的“走狗”,至于你同不同意,事实就是如此。没有反对的理由及权利,当然可以选择放弃,放弃就等于前途一片黑暗。纵观世界,高校大学生,博士,专家等人都纷纷想挤进所谓的“狗门”里,如果在“狗门”里有皇亲国戚,那一辈子都会叱咤风云,行于尖端之上,风光无限。
闻一多可以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意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面对墨守成规的教育制度和寻章摘句的排版书籍,我们能做什么呢?能做的只有甘之如饴,用一纸成绩单决定前程。
讲到语文改编,说到考高,就想到高考作文,心里都不经捏一把汗。这个语文改编可以改变高考制度吗?可以改变作文的零分率吗?怎么改才可以提高升学率呢?怎么改才可以让高考不在人心惶惶呢?怎么改才可以使社会的杂质和书中的前景是一致的呢?怎么改,才能让我们如看新闻直播一样,独到清楚的知道社会的真满目呢?
高考制度是教育教学和人才筛选的基本制度之一。从恢复高考制度三十余年的教育实践看,高考制度对于促进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重构教育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高考偏重知识记忆和解题技巧的考试内容,造成死记硬背与机械训练充斥高中教学。集中录取制度取消了高等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和受教育者的选择权,限制了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降低了高等教育的竞争力。一些高考加分、地方分数线、指定特招等政策违背了考试公正的原则,损害了教育公平。不少地方政府将高考升学率视为政绩,形成单一的分数评价和升学率导向,致使基础教育“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应试教育”弊端严重,造成对学生身体健康、道德品质、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伤害,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所以讲到语文改编,是不是首先需要改变很多制度呢?不在墨守成规呢?是不是应该根据社会需求而定论呢?是不是根据个人爱好而降低某些制度的标准呢?毕竟我们推崇新颖独到,挖掘新鲜鲜活的东西不是吗?那就更不应该寻章摘句。但是毕竟我不是专业人士及专家,不能片面的断章取义,也不能因为此而莫衷一是,反对高考吧。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文学,从古道今,推崇都是从文字的本身发掘更深层的东西,由表入里,掀开文字真正内涵的真谛,揭露哲理和崇高的思想。一本好的书,怎么去编排,怎么去阅读,至关重要,是不是循规蹈矩,有没有思想主题,有没有深刻寓意,如李昌奎一案就跟了我们很多的启示,能不能在法律法规中得到更好的答案,是需要我们后代的人慢慢挖掘。几十年后的今天,李昌奎一案也许会再次引起争议,那就看我们的制度和教材怎么排版。
我们一直不想做墨守成规的“狗”,能否在墨守成规里寻章摘句提高自己呢?专家告诉我们,行不通,行不通有两点,其一,孔子如“暤暤丧家之犬”,在他布道碰壁,流散诸贤一人独行之,还有,徐渭自称“走狗”乃“圣人门下走狗”之意。圣人如此,我们能几何呢?泱泱池水,专家就可以解决这些小事,能轮到你吗?
其二嘛,就如鲁迅先生的《中国人民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一文中鲜明的指出了国人的脊梁,因为我们有信心,有自信力,我们相信,什么事情都难不倒我们,那怕是高考,那怕是搬出子午简书,我们也一样的可以学的更好。
鲁迅先生的文字富有神韵,因为是来自于生活,发诸真情,并不是在墨守成规中打转,亦不是在寻章摘句中卖弄。故而他的文字字字珠玑,扣人心弦。如果一本教材可以如鲁迅先生的文字一样,富有深邃思想和丰厚感情的闪光。由此可见,思想感情是根,文辞是叶,根深才能叶茂。
语文新编既能做到墨守成规,也能做到寻章摘句,还能在两者之间耀眼发光。如何做到,如何改变,就需要我们的专家学者好好掂量掂量。
-全文完-
▷ 进入哭泣在心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