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世界的《圣经》槛上风光

发表于-2011年09月25日 上午11:25评论-1条

现在人们对《圣经》不陌生,不过很多人也不以为然。中国有五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圣经》算不了什么。可也要知道,老子说:知识越多越无知。现在人们能利用世界的人力、物力、财力,结果却让自己的天空、河流、大地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人的道德、良知难以存在。这多少验证了老子的说法吧!

说《圣经》,不能和传教联系在一起。关注《圣经》的人都明白:《圣经》是公元前几千年的历史文集。其中的内容不乏矛盾、对立的地方。而作为教义,不可能有矛盾、对立的地方。也许《圣经》的伟大就在于能容许这些矛盾、对立的内容同时存在。如此才能真实自然地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读来可亲可信,让人获益良多。这当然也得益于编撰者的天工巧做。也许是宗教看中了《圣经》的厚重,而把经书作为智慧的源泉、美好的信物加以推崇。

读《圣经》,想《圣经》,经书的精妙,让人不自然地觉得《圣经》不是我们这个世代的文明所能产生的,应该是早于我们的高度发达的文明留给我们的礼物。《圣经》的产生没有国界,也没有什么东西方。我们应该很幸运地把《圣经》看成自己的,接受《圣经》对我们的祝福。

经书中《伊甸园》的描述不禁让人想到前世文明:那时真的高度发达了,人成了我们想象中的神,可以脱离肉体化为灵到处游荡。这些神灵可能要离开故乡作星际旅行,很长时间都不会回来。临行前他们希望自己曾经的肉体能生存下去,把生命的火种保存起来。于是便造了《伊甸园》,可以让人们无忧无虑地生活下去。这些人成为的神,清楚自己的所为不过出于对人的偏爱感情用事。自然的伟大就在于能发生的事都会发生,人终将走出《伊甸园》,冲破被设计好的生活,追求浪漫、刺激挑战的生活。这是非常艰险的事,为了减轻人的困苦,前人留下了一部生活的指南——《圣经》。朝廷有人好做官,神对人的关爱,犹如明灯照耀黑暗中探索的人。

经书中,我们看到人们经历了多少挫折痛苦,最终确立人只能信仰一个神。抛开神的浪漫色彩,我们知道这唯一的神就是真理。世上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不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真理是唯一的,不是多元的。作为真理必须有坚实的依据。经书里让人信仰的神就是自然天地。生命都是互相连接、互相依存的,没有孤立存在的生命。心肝脾胃肾各有神主,他们只能属于一个生命;金木水火土都有神灵,不会超越自然。自然万物互相依存构成自然大生命,自然是生命的共性。人们信仰的只能是共性,而不是个性。一念之差,不知让人类付出了多少沉痛的代价:追求个性,就会让人崇拜偶像,落入专制、偏狂的境地。追求共性,真理是唯一的。生活在自然中的人,自然的引申义就是——自由。自由是人世间唯一的真理。

人只有维护真理才能有自己的生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也是自然的法则。人只有在争取公正自由中展现生命的风采,享有生的欢乐,生命才有意义。争取公正自由,没有回避的空间,哪怕面对上帝,也要据理力争。经书中该隐、亚伯因给上帝送礼的事引起争执,该隐失手打死了亚伯,上帝便要惩罚该隐。该隐觉得惩罚过于自己的承当,不服上帝的判决:我们兄弟一个放羊,一个种田,本来没有什么差别,都是平等的。就因为上帝偏爱放羊的,让我心里不平,才引发了事端。也许上帝要的就是这种视死如归的勇气。万物都有奴役他人的倾向,没有这种抗争的勇气,如何能活得好?众生平等,人人平等,得人人去争取。人人都是王,天下才精彩。

人是有意识的动物,人生于世都会面临做什么好的问题。努力奋斗,成为神应该是不错的选择。这让上帝浮想联翩,想来上帝也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吧!神有什么好呢?什么都有,意味着不知有什么好;什么都能,做什么都没有兴趣、没有激情,都如设计好的,纯粹是劳役。高处不胜寒。回忆过去,怀念过去,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岁月。人可能成为神,那是自然的演化,自然的结果。但人不能急于成为神,神是一个结果,谁都不能享用。人生重在过程,丰富多彩的过程,浪漫幻想的过程,人生才有意义。于是上帝变乱了人们的思维,把自然的意念灌注到人们的心胸,阻止了人们造通天塔的行为。

人生要面对今天,会想到明天。人不是为了一个结果而活,明天不一定比今天好。人生的意义在于感受快乐,花鸟鱼虫都能从容自如地生活,人没有理由为明天忧愁。钱财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让人有多多益善的感觉,为人真的一生都该努力去追求财物吗?经书中没有明确解答,而是讲了一个故事:有两个老人,一个有儿有女有家产;一个没儿没女没家产。一天两人都病倒了,有家产的老人心地非常好,他对儿女们说:我们得了同样的病,你们看他无依无靠多可怜。就把他接来一起照顾吧?儿女们把那个老人接来了,可第二天老人死了。至于老人为什么接来第二天就死了,很难说得清。可对于现实无依无靠无财产的老人得了病,只有死路一条。好死不如赖活着,可老人不一定都这么看。著名文学家巴金在病床上受尽折磨到九十多岁,他深有感触地说:活大并不代表什么好事。无独有偶,养尊处优的宋美龄,一百多岁的她清醒时,深感孤独、凄凉,同时代的亲朋好友都死了,便抱怨着说:我怎么还没死啊?经书里的老人也有同样的感触,责问上帝为什么不能平等相待,还要把自己留在世上受苦。上帝的回答耐人寻味,我们也能够感受到:财物并非总是好,它也会阻挡人的升天之路、轮回之路。人生不是为了财物而活,财物也不是总给人好处。

《圣经》记叙了人、人类社会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的方式。而这些内容在我们的文化中是缺乏、回避、禁忌的。作为人可能在兴趣喜好、饮食习惯上有所差异。但在道德良知、行为观念上不应有什么差异。今天人们如果真的能以正常的观念看待《圣经》,人们还能心安理得地觉得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是理所当然的吗?把生命当成负担,为明天而活、为名利而活、为结果而活,真的就没有值的反思的地方吗?《圣经》是属于世界的,人应该受到《圣经》在天之灵的佑护。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槛上风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罗军琳
☆ 编辑点评 ☆
罗军琳点评:

《圣经》说万物是由上帝主宰的
佛说:每个人都是一尊佛
儒说,每个人都是圣人
文章充满个性思想的思考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拜读朋友佳作,周末愉快!at:2011年09月25日 上午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