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认真细究起来,由入学求知而始,至渐悟治学求识的方法及道理,大抵还应该归于《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章句的阅读。
何为孟子所言“学问”之道?他所讲“放心”之说的实质是什么?放心与学问之间,又存在怎样的相互关系?
记得初读《孟子》时的情景,对此并不甚太过在意,阅过前人的诠释与注解之后,很随意的就读过去了,以为也便是懂了。后来有暇细读《孟子》全书,始觉孟子“学问”及“放心”之言,其所涵盖的丰富内容及要义,实非初读时所理解的那样浅薄与简单。然而,学问与放心的实质内涵及相互关系到底是什么?却又为我再三思悟,胸间终是一片茫然而不得其解的。
及至近日闲阅《庄子?达生》篇,至“梓庆削木为鐻”段时,惶惑茅塞的心念中,始忽而恍然若有触悟:嘻,此庄子寓言,盖非《孟子》“放心”之诠解邪?试详述略要如下。
《庄子?达生》篇原文是这样讲的:
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
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疑神者,其是与!”
(注:鐻,雕刻有装饰图案,悬挂钟磬等乐器的木架子。)
《庄子?达生》篇原文寓意,并非专为学问之道而作,但庄子“削木为鐻”寓言中,关于求得学问与技艺的方法和道理,阐释之精妙,却与孟子学问与放心之道的论说,术辞虽异,而其中的旨趣与道理却是共通的。细品庄文,至少可以获得如下几方面的重要信息:
1,关于世上的学问之道
概括的讲起来,伴随人的社会活动,学问之道,也无所不在,遍布于人类社会活动的诸多领域了。衣、食、住、行,农、工、学、商,文、理、医、哲,喜、怒、哀、乐,生、老、病、死,以及天文、地理、自然、生命科学,社会意识形态,阴阳五行四时变化,等等等等,世上的学问广矣,多矣!实在为世间学问的开创者所数不胜数的。
简而言之,世界上的学问之道,即关于发现、认识和掌握各学科领域内技艺活动等客观规律的道理与方法。概观世界上的一切学问类别,凡诸自然、社会、思维等多学科领域,但归纳起来,无非是两方面主要内容:一类是研究关于宇宙间自然万物等客观规律发展变化的学问;一类是研究和认识关于高级生命思维变化即人的主观精神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学问。然而,这两大类别学问之间,却又存在不可分割的相互依赖关系,它们是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
首先,宇宙间自然万物等客观规律的认识及掌握,是靠高级生命即人的主观创造性思维活动来实现的。比如:智能电脑在人类社会活动等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电脑的智能再高,它也要为人类的智慧所控制,离开人的主观创造性思维活动,智能电脑也便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其次,世上高级生命的主观创造性思维活动,又是客观世界规律发展变化的结果,脱离开客观规律存在,而妄谈生命主观精神的创造性活动,直如西方流行的上帝创世之说,也是极难令人想象的事情。
所以,所谓“学问”之道,乃是客观规律与主观思维活动发展变化的对立统一整体。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牵扯共融关系,实是一而二,二而一,难说清,理还乱的事情。
而“梓庆削木为鐻”这则寓言,又正好符合了这一客观规律的自然属性。故而,“梓庆削木为鐻”这件具体事情本身,理所当然也便被包含在世间“学问”之中了。
2,放心的道理
孟子所言“放心”,在庄子寓言中,被赋予的概念叫做“心斋”。梓庆在做削木为鐻这件事情之前,何以要斋戒齐心呢?
其一,人活着,便要在凡俗社会竞争中艰难的生存,日为名、利、贪、爱、私、我等,诸多时病、尘垢所污染,累积日久,心性蒙蔽无识,以这样的诟病心态去做事情,又怎么会有高超的成就呢?所以,梓庆要用斋戒齐心的方法,来舍弃涤净心灵中的污垢尘滓,澡雪精神,纯一心念,而后,始入深山,观天性,继之以一颗纯净、率性、自然之真心,专一去做削木为鐻这件事情的。
其二,从人的自身生理角度讲,放心,又是人体正常生理机能自然状态的合理需求。有关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人在放心的状态和情志中,气血和畅,阴阳协调,生理机能旺盛,大脑用氧供给充沛,思维灵活,创造灵感频发不断,当为人体生理机能的最佳调整状态。按道家的说法,这种最佳的生理机能调整状态,即“全德”之佳境也。关于“全德”之说,《庄子?达生》篇,又有“ 纪省子为周宣王养斗鸡”一文,诠释的最为详妙,不再赘述。梓庆有“专一”的心志,又合于“全德”的妙境,所以才成就了他那鬼斧神工之佳作的。
这里,庄子所言“心斋”,与孟子的“放心”之说,实为异曲同工之妙。
3,学问与放心之关系
首先,我们日常,大凡要取得某一件事情的成功,必定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譬如写文章这件事情,写作者一定要先有文章的主题立意、内容材料、纸、笔,等必要条件,更主要的,写作者还要具备创作的灵感与心境,也即孟子所言“放心”的境界。这一点,由梓庆削木为鐻之前,先经过七日斋戒齐心,澡雪精神,淳一心念,而后造成惊天地、泣鬼神的绝妙佳器寓言本身,便可足资证明,放心,乃是成就学问之道的必要前提条件。
其次,历览古今中外那些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大思想家、科学家、诗人、艺术家,即可知道,“心斋”和“放心”专一其心志的方法与道理,促成了他们对于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认识及掌握。同时,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掌握与反复实践,又很好的涵养和升华了他们博大深远的处事道心境界的形成。比如,庄子在《人间世》篇中所言及的,颜回忘仁义,忘礼仪,忘形体,浑不知天地人我,而至于坐忘的渐进心斋过程。再扩而言之,庄子的齐物、养生、德充符后的逍遥之游;老子至虚极、守静笃而后的无为之境;释迦牟尼佛戒、定、慧之后,所呈现的涅磐解脱,无一不是类此道理的。如此看来,“放心”这一人生难得之胜境,确又是先贤们长期实践学问之道的必然结果了。
这里,“放心”由做事前的准备状态,又被提升到形而上的人生境界的高度了。倘若舍弃掉那些高不可及的“玄”和 “虚”的东西,单从人的道德、学识、心性修养方面来讲,放心之境,对于苦苦挣扎在社会重压下的现代人来说,它,的确又是一剂慰藉生活创伤与人生痛苦的良药。当生活中的你,还在为某些世俗固见的坚守,而心生痛苦烦恼的时候,你是否也应该做一些这样的反省:我们为生活重负所系累的心灵,是否与那放心的自然之道渐行渐远了?
放心,放开烦扰于心间的千般结使,让心灵回归清净、无碍的自然本性,从容遨游于“放心”的至真妙境之中,那时,这“放心”之道,便不能不说是超越自我心灵束缚,形成其处事道心的大智慧了。
其实,“梓庆削木为鐻”如此,文章写作又何尝不是这样?但凡动笔之初,我们的文章写作者,不妨先诘问自己一句:对于即将写出的文字,我放心了吗?文章写毕之后,再如是补问一句:笔下这文字,自己能够放的开心吗?如此放心,写作,写作,放心,反复实践日久,又何患手下而无佳妙的文字流出呢?
再往远里推及,人生于世,为人处事之间,又有什么地方可以离得开这“放心”之道呢?有句老话不是说:“与人以善,便是最好的善待自己”吗?细品起来,这与人的“善”字,还有商业经营中的“诚与信”,职业道德生涯中的“恪尽职守”等等,可不就是孟子他老人家所言的“放心”之说么?
由是而知,孟子之言“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诚不虚哉!
2011-09-21
-全文完-
▷ 进入素心若水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