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去拜访朋友苏氏,毕了我们一起下楼,刚出小区大门,还未走到马路,眼前就过来一个中年妇女,伸手乞讨要钱。我正纳闷犹豫,苏氏说“你不用管,我有零钱”,他已经从口袋掏出了钱夹,取了一块钱给了那人,那人感激道谢。我们刚扭过身走了两步,眼前又出现 了一位妇女,一边张手要钱,一边准备下跪,苏氏喊道“不用跪!”又把一块钱给了乞讨的妇女。这次我看清了,这个妇女还穿的还整齐,模样周正,不像印象中的乞丐。
苏氏要赶去上课,我要赶着回单位,我们连一句话对刚才的一幕议论都没有,就告辞了。我想起苏氏平时的为人的热情义气,今天对他两个乞讨者的态度理所当然,他虽然居于闹市,并没有被铜臭吞噬,至少说明苏氏还保留着一颗朴素的善心。“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块钱,看起来很小很少,但对乞讨的人来说,意义可能挺大,可以买个烧饼解决一点饥饿问题。
令我不解的是,今天怎么在很短的时间内遇到两个乞者?而那妇女年龄在五十上下,穿戴不像本来乞丐。我想起我有一回到渭南刚下车在大街上走,遇到一个年龄60左右的妇女,穿的也整齐,她直接向我要钱,说是不小心把钱丢失完了,现在回不了家,我一听,随即把剩余的十几块零钱全部给她了,她说了许多感激的话。我后来给有关人说这件事,有些人对我说,现在啥人都有,城里有一种乞讨者是装出来的,你要谨防上当。我听了以后,仔细想想,不以为然。我想,十个人中有一两个装,或许有可能,不可能都去装。装乞讨者,也是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为代价的,他毕竟比小偷有道德,强十倍。如果说,真的其中有妇女、老人因各种原因不得不乞讨,我宁愿“上当受骗”,做这种傻事。即使“上当”,能上到那里去,不过就是几块钱嘛!能把我们穷了?有人打牌一晚还输几百元哩。
有一次,从泰山下来,一个同事告诉我,刚才买纪念品时,旁边跪着一个残疾人,纪念品没买成,几块钱撂给残疾人了,我不忍心看着走过。是啊,面对这样的情景,一般人都会产生恻隐之心,我想,作为人,至少态度上应该表示同情,怜悯之心,但我确实看到有些人或不屑,或鄙夷,视而不见,瞬间咋一下那么冷漠。
我的姥姥(关中把姑奶奶叫姥姥),半生守寡,一生性格和善。记得那几年在世时,她冬天看见小鸟飞来,她都要在阳台撒些小米喂鸟,怕小鸟饿坏了或冻死。她活了九十多岁,西安晚报实习记者专门写过她。
记得小时候,在村里时常见到有要饭的上门来要饭,人们呼之为“叫花子”,大人小孩男的女的都有,我的母亲特善良,从没有赶那叫花子快快离开,而是要我们取半块馍给要饭的人。遇到饭时,还叫我们盛一碗饭真的端给那要饭人,尽管我们那时也吃得不够好。大人有时候还问话,问那要饭的是哪里人,为什么要出来要饭?家里还有什么人?那时来我们这儿要饭的,多是从南山下来的洛南人,或者蓝田人。现在好了,农村几乎看不到要饭的了,却转到了城里。其实城里却很少要饭,而是要钱。我在乞讨者面前,还能生发出同情之心,大概与小时候父母的教育有关吧!
-全文完-
▷ 进入守拙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