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于已经成年了好些时候的我来说早已经是过去式了。回味曾经,语文,一直都是我很头疼的科目,不似数学,掌握了方法就可以拿到高分,它包含了可以称之为艺术(异数)的文字。小学的时候,最有印象并且拥有最多记忆的应该是手中捧着方方正正的书,然后摇头晃脑地读着、背着,也许还带着些自己的情绪。一片片的书声琅琅,让人充满了活力。这是我最近晨间抄近路路过小学时候听到了那稚嫩却响亮读书声后的体会。
就算是把所有语文书整个内容都给推翻了,那这种读书的方式也绝对会继续存在,我想。一个可以让孩子们痛苦却乐在其中的方式,也挺有意思的吧?
痛苦?乐在其中?
看似不沾边的俩个词用在这个方面不觉得奇怪吗?晨间的3 0分钟热读,足够可以让湿润的口腔干燥,出现口渴等表现。同时,由于锻炼了面部肌肉(对小孩子的作用应该比较小吧),让表情更加生动。这大概就算我所想的他们所认为的痛苦吧?我想作为老师的看着一群孩子读书时或自在或不自在的表情的时候也会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的。(继续自我想象中)大声地朗读,如若付诸了感情,却并不似为了读或者背而读了,那种形似飘渺的一种自我满足跟自我认同感会让读书的人更富有动力跟热情。这就是所谓的乐在其中。
孩子们喜欢看多姿多彩的东西。这也就是当初的我们拿着黑白版面的时候眼巴巴盯着老师手中彩板的书的原因之所在吧。既然他们喜欢,给他们就是了。
孩子们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只是稍稍的改变也许就可以满足他们。一点点有趣的话题,一个个从文章中引申过来的故事,一个偶尔来一次的社会活动都可以吸引他们的眼球。既然他们想听,想看,那就讲给他们听,做给他们看。
孩子们对竞争会有潜意识的反应。有的人表现优秀,期待奖励。有的人表现不好,自我放弃。这些情况打击得很多老师们措手不及。这是惯例。但是不能让它成为规则!期待奖励的给他们奖励,自我放弃的鼓励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在自我激励中完成一次次的突破,这——才是正道!让他们懂得道理,不仅对他人会说,对自己更要会做。
孩子们喜欢创造、喜欢探险。过去的我们没有机会,也许是条件限制,也许是压根就没有富足的时间,但是如果将来有机会的话,我希望我的孩子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跟个性。随波逐流的想法已经在我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不希望将来的他/她也会这样。
以上的,大概就只是原则的话吧,也不会全面。但是如果将来有人将之付诸实际,我想我会很希望看到这样的场面:
情景一:
一群孩子围着老师的身边…针对有关课堂的知识或问题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告诉大家。
情景二:
在清晨,孩子们捧着书,站着或坐着,在教室外头或里面,大声的朗读,无所顾忌。
情景三:
课堂上,当老师讲起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有孩子会问:老师,蝌蚪是怎么样变成青蛙的呢?老师也会用诙谐的语调讲着小蝌蚪蜕变的过程。
情景四:
放假时分,孩子们自发组成小团队,在大人们的带领下采集枫叶,制成标本粘贴在自己题名为枫的作文本上。
情景五:
课堂上闲余时间,老师给大家讲讲新闻,带领孩子们接触社会上或正或反的例子,让他们学会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
孩子们所见所闻,不应该只局限在他们所学的东西,作为老师应该让他们更多的接触现实生活。他们也许会无知的问各种显而易见的问题,但是记住,那只是大人所想的。当一个盲人突然有一天重见光明,他会觉得一切都很新奇,一切都很陌生。孩子也是如此,所以老师们应该当好领路人这个角色。培养一个有自主能力的人比培养一个只会照本宣科的人终是强上百倍。让他们做生活中的强者并不是那么困难,于是又何苦让他们对考试如此胆战心惊?
上面所述的情景我都没有经历,希望下一代能够不要让我遗憾。
-全文完-
▷ 进入哒哒滴滴哒哒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