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白露刚过,正是赏月的好时机,无奈连日来秋雨连绵,不见明月的踪影。
今晚子夜时分,时近中秋,一轮明月高悬中天,一场秋雨过后,月儿显得分外明净,清辉洒满中庭院落。
此时,秋蝉在屋檐下,墙角旮旯里“唧唧”地歌唱秋天的小夜曲;没有狗吠,少了喧嚣,便觉得四周一片清静。
我举头仰望天空,虽未满月,但皓月当空,令人心旷神怡,随踱步出户至门外的冠杨树林,月儿高挂头顶,夜空万里无云,星光闪烁,清辉朗照,只见树叶筛下斑驳的影子,微风中依稀闻得树叶“沙沙”地声响,金风送来杂草的芬芳和禾稻的清香,忽想起少年时代的懵懂时光,不禁神情恍惚,任遥远的思绪自由驰骋……
在我的家乡一山一水都寄予了我无限的深情和期冀。山是指北边的八公山,水是指淮河的支流——淠河。因终日忙碌,很难有时间与朋友相邀出去游玩,每次出门皆有诸多杂务一并办理。每年无论春夏秋冬,我喜欢独自一人到八公山上登山远望,时而去吹吹山野之风,坐看风起云涌。春季,桃李芬芳;夏季松柏葱郁,漫山的野花香飘千里;秋季,红红的石榴挂满枝头;冬季白雪皑皑,群山逶迤……
我喜欢独自一人坐在淠河大堤上,凝神远眺:在河的另一头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把自己全部的爱,及全身心用文字寄托在这条河流上,因为她是母亲河。
夏天的夜晚繁星点点,每当月儿挂上枝头,随着一声上工的哨子一吹,人们便踩着月光,背着星星,拎着马灯,端着脸盆,纷纷出动。
入夜,在淠河大堤附近,你会发现在那一望无际的田野里,人影绰约,灯火通明。那是各个生产队的队长带领男女老幼在秧田里捉虫子。在那秧苗长至齐腰深的秧田里,两人一个小组,一人举着马灯,一人手端着脸盆,盆里面放着滴了几滴煤油的水。这样飞娥及蝗虫等见到亮光,就会迎面扑来,自寻死路。有的用瓷钵子。盆口越大,飞进的虫子就越多。田野里荧光闪闪,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我们时常备个小瓶子,把捉来的荧火虫装进瓶子里,里面放置几根带着露珠的青草,然后盖上盖子,留一细小的缝隙,以防闷死,晚上睡觉时放在卧室里桌子上,看着荧火虫一闪一闪的亮光睡觉,只是搁置不多久,待第二天早上醒来时,还是夭折了。
那时,刚开始试验种植水稻,基本上不用施农药。勤劳智慧的老农们用各种各样的土办法防治病虫害。收下来的稻谷堪称纯天然食品。只是那时科学生产比较落后,不懂得改良土壤,产量比较低。自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土地才得到了良好的改善。
最难忘的是每年中秋节的夜晚,看小朋友们打火把时的情景,那火把是用稻草捆着荻柴或大麻秸杆扎成,有的为了能让火把的火苗窜得更高,还瞒着大人浇上了煤油。
晚饭后,当圆月升起,小朋友便扛着提前扎好的火把,有的火把因扎得太长由两三个人抬着。远远地望去,那一支长长的火龙,由小朋友们簇拥着,一路浩浩荡荡、蜿蜒地向西行驶,继而爬上淠河大堤。他们在堤上狂挥乱舞,尽情玩耍。我的弟妹们也乐在其中。我站在淠河大堤上,看着他们边走边耍,那场景颇为壮观。
那时,故乡的圆月明亮而深邃,在月光下是绿树环抱的黑樾樾的村庄,那星星点点的灯光如天上的星星般灿烂。在我的身后,月光洒在河面上,微风阵阵吹过,波光粼粼,天上有个月亮,水中也有个月亮,确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之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今夜,我望月怀远,怀念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沁人心脾;怀念少年时代那些青葱岁月,少年的欢笑,少年的歌,生生世世都唱不完。
当进入青年时代,常会觉得人为什么要长大?童贞未泯多好!没有了诸多的忧愁和烦恼,也无须裹进不必要的纷争,只有欢颜。
“堪笑世人懵懂,不识菩提路径。懵懂不知摘星事 直到流萤舞成眠。”
但人始终是要长大的,一粒种子把它撒在土壤里,就会生根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一条小溪可以汇入江河,海纳百川。而我只愿做一颗无名的小草,在一个无人知道的角落,默默无闻,暗自芬芳。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一日晚
-全文完-
▷ 进入曲径幽通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