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可(可子;可可子)
那时,“文化大革命”正方兴未艾,进入到“文攻武卫”阶段,四川的各级学校都因此停课,也不再招生了。我生不逢时,正赶上小学毕业升初中。大环境的使然,我无书可读,成了不落屋的“野孩子”:成天与年龄一般大的邻居伙伴邀约着用弹弓打麻雀,掏青瓦楞里的鸟窝,下河戏水游泳……。这种无拘无束的状况大约持续了一年多。
“文攻武卫”阶段结束后,当地政府出台了“就近入学”的政策,我与同街的一群男孩女孩才得以坐进就近一所小学附设的初中班教室,开始了仅两年学制的初中生涯。
任语文课并兼班主任的老师是杨先生。
杨先生是四川合江县人,早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据说是系里有名的才女。那时杨先生三十来岁,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她有一米六左右的身高,皮肤白皙,扎两条齐肩的辫子。她很注重仪态,不苟言笑,言谈举止充满自信。
杨先生讲课很有特点。每逢讲新课,她给同学们朗读一遍课文后,几乎就不看讲义地写板书,继而做讲解;讲完一个段落,又写板书,再继续讲解。我之所以喜欢先生的课,是因为她的讲解不时旁征博引,能获取课文以外的知识信息。她口齿流畅,表达清楚,不觉得有多余的赘语。先生讲课的特点,应该是出自她备课的认真与充分,对课文内核的烂熟于胸,以及所拥有的广博知识。
杨先生的板书也很规范。总是标有大小序号,条理显得十分清晰;其语句重点突出,简明精炼,极具概括力。她书写的行楷体既参差又不失匀称,字的间距、大小适中。先生的板书规范且美观,让我见到的一些大学教师的板书相形见绌;以至于在我曾有过的近三年讲台经历中,成了效仿的模式。
两年也就四个学期,一共要学多少篇课文是可以估算出的。然而杨先生所授的这些课,随着时间之浪对记忆的一再冲刷,能忆起的已经屈指可数了,但也仅有先生讲解的《卜算子 咏梅》至今尚记得深刻: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那是秋天的一个上午,天空格外晴朗,阳光穿过宽大明净的窗户,把寂静的教室映照得通亮。杨先生在简短的开场白后,便朗诵这首词。她那神情,那富有情感的抑扬顿挫的声调,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仍记忆犹新。
大概是因为学生们初次涉猎古词,先生朗诵完后,便解释了词和词牌的概念。也就是在那天,我知道了词是诗的衍生体,兴起于唐代,鼎盛于宋代。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名称。“卜算子”、“江南好”和“浪淘沙”等就是词牌。随即,先生转入了陆游生平,以及他所处时代背景的讲述:
陆游,南宋杰出诗人,生于公元1125年,卒于公园1210年。其作品有着踔厉风发、沉郁悲壮的风格,充满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他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主张受到统治集团中主和派的压制。在创作这首词时,主战派的士气低落,陆游也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时期……。先生把这两个方面讲述得十分详尽。后来我才明白先生的良苦用意,那就是在为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所隐藏的内涵做铺垫。接下来,先生的讲解进入了课文的主题:
这首词的上阕(què)写梅花的遭遇:梅花置身于荒凉的驿亭外的断桥旁边。暮色、黄昏,原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了,但又添凄风冷雨。这环境是多么的冷落凄凉啊!从文字表面看,陆游是在写梅花的遭遇,但结合他政治上的失意去理解,就不难看出,他是在暗示自己在政治上遭排挤的遭遇。
下阕写梅花的品格:梅花是最早迎来春天的。但它却无意与百花争丽斗妍,一任它们去嫉妒。即使凋零飘落成泥,乃至被碾成灰尘,自己也要保持原有的香味。这就隐晦地表达了陆游孤高的个性和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同时也暗示了陆游不惧谗毁、坚定操守的铮铮傲骨。
这首咏梅词作,由于陆游成功地运用了比兴和拟人的创作手法,将梅花人格化,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操,终成千古杰作,因而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但如果当年不是杨先生在课堂上的精细讲解,恐怕也湮没于浩如烟海的古词之中,早被我遗忘了。
杨先生有多方面的才能。不仅讲授语文令人叹服,其的文章和书法也令人惊羡。她偶尔还上音乐课,教学生识简谱。在校运动会上,还留下过作为球员参加篮球比赛的身影。
一所著名师范大学的高材生屈身于一所小学,杨先生的学历无疑是同事中处于顶尖的,学识水平也堪称塔尖级的。当年有人说,杨先生是因为家庭出生不好,会上发言好说实话,好给领导提意见、建议,才从中学贬到小学的。然而金子总是闪光的。若干年后,杨先生又回归到了她应有的位置——任教于当地的一所省级重点中学。
两年学制的初中生涯结束后,我融入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洪流之中。从此便与杨先生失去联系。在之后的许多年里,虽然我辗转于异乡,却也在打听她的的消息,但反馈的信息却甚少。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参加同学会,期待与被邀请的杨先生谋面,结果因先生居住外地而未能如愿。
如果时光能倒流,还能回到那个秋天、那个上午,回到那间被阳光映照得通亮的教室,真想再次聆听杨先生讲解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
2011.9.9于四川成都
-全文完-
▷ 进入可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