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中国人对秦始皇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有人称他为“千古一帝”,有人高歌他统一文字,修建旷世长城,有人说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有人歌颂他的统一事业“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有人则骂他“怀谈鄙之心,行自奋之智”,有人诅咒他“行暴虐为天下始”,有人指责他“始皇刚毅戾深,乐以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有人痛斥始皇统治残暴“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手段残忍”。
但于我看来,始皇帝伟大也好残暴也罢,都不能过于主观地对其进行评判,当中很多因素是不可小觑的,例如说: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形式,社会大流。也就是说应该用客观的、历史的眼观将始皇帝置身于当时的特定环境下进行研究,挖掘更多深层次的内涵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研究他的贡献与罪恶。
从社会发展层面来看,由奴隶制过度到封建制度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而始皇帝就是完成这次伟大飞跃的倡议者和实现者。当然不能概言唯他一人萌发这种向上的思想觉悟,或许他还没有这种意识,只是出于勃勃野心去完成大统,大统后又出于个人膨胀的私欲将权利集于一身,无形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可能连他也料想不到。
秦始皇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功绩莫过于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国家。要知道秦始皇完成的统一大业是中国历史,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历史、人类历史就此进入新篇章。
对始皇帝完成大一统的评价褒贬不一,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得不带入到当时的历史背景。
当时的天下被无数或大或小的国家瓜分,对照中国现今行政区域不难发现,于今天一个省的管辖范围内竟出现几个自立的小国家。可以断言每个国家都会出现具有一统天下的国君,小国与小国之间进行着不间断的战争,都有想把对方吞并壮大自己势力的意图。那个时候的战争根本就没有正义和邪恶之分,不管统治者野心有多大,手段有多强,最终受害者都还是平民老百姓。长时间的战乱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社会的发展也因为不稳定的政治因素而被限制。千万别说始皇帝的统一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空前的梦魇,虽然说在战争中确实死掉了大批大批的军士和人民,搞得人人自危,饿殍遍野。但试想一下,如果他没有完成大一统,任由各个小国之间持续战争,死伤的人岂不是更多更持久。是以一次大清洗去除所有污垢免除后患好还是一点一点的挖疱好?
战争中的始皇帝确实很有些暴戾,但这所谓的罪名也可以绕过他归到作战将军的身上去,始皇帝在大一统的战争中可是几乎没有领过兵打过仗,屠杀俘虏和平民的是领兵将领而不是他,从人道的方面来说作为决策者有必要阻止这种不人道的行为,但他却没有,也许是因为不这样做就不能对他国造成足够的震撼力,就不能体现他一统天下的决心,他要硬起来,就算是背负骂名,就算是时时刻刻都要提防刺客夺走自己的生命,也许不是暴戾,而是条件让他不得不暴戾。这又怎么能说他残暴呢?虽然他曾在平定了嫪毐之乱后,把嫪毐车裂并杀掉两个私生子后任怒气依然未地下旨把太后赵姬流放到旧都雍城去,不准她回咸阳。并由于群臣对此很是不以为然,大夫陈忠进谏秦王,要他把太后接回来,他发火把陈忠给杀了。又或是“焚书坑儒”,“连坐制度”。这些都不能佐证始皇帝就是一个残暴的人,他的残暴源于那里?源于他忠于完成大一统的目标。始皇帝是个决心一旦下定便难以更改之人,要是有人指出他的做法有损统一大业,他马上就会改弦易辙,历史上的秦始皇就是这样,凡是有利于统一大业的事情,他就会去做,不利于统一大业的事,他不会做,也不允许别人做。要是有人想阻止他统一天下,他的做法非常简单,就三个字:杀无赦! 也正是这份杀伐果决保证了他一步步完成他的梦想。我还要庆幸当初刺杀他的人没有得逞,试想一下,没有了始皇帝天下何时才能一统,人们才能安定,社会才能得以发展。
再者,始皇帝的残暴理论很多都不是来自他本身,而是手下谋士的主意,如不是有人从旁敲击,他也许就不会做出这许多。如“焚书坑儒”是由于淳于越对秦制定的郡县制表示反对,提出分封制的主张。而丞相李斯以“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的例证反驳淳于越,并指责儒生“入则心非,出则巷议”,“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说他们各尊私学,颂古非今,诽谤朝政,扰乱民心。由于意见是李斯提出的,从李斯的主张中也能发现儒家等对大一统的威胁,所以始皇帝采纳其建议“焚书坑儒”并活埋四百六十多万方士和儒生,从而奠定了他残暴的名声。但我要阐述的是,完成统一的他渐渐自大起来,对别人的意见失去了正确的过滤措施,而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恰恰抓住这一弱点对始皇帝进行不规范的意识灌输,致使出现许多被后世认为是不可原谅的过错。从历史中不难发现,任何一个完成一统的皇帝都会出现这类情况,那也就不能一直恶狠狠地说是他本身的问题了。
始皇帝能完成大一统完全是集运气和实力于一身,首先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是弱小的存在,魏文侯的改革,令魏国盛极一时;燕昭王专用乐毅,几灭齐国;齐威王任用邹忌,国势大张;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军力国力日盛。这些事才过去多少时间?但短短数十年,这些曾经的强国就慢慢衰亡了,以至于后来闻强秦之名而丧胆,望风而逃?不可悲乎!正是各国的衰败提供了有利条件。反观秦国,原本是一弱国,连参与中原诸国会盟的资格都没有,被山东六国视为夷狄之国,但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与日俱强。商鞅虽然被车裂,但是商君之法仍传了下来,秦国的国君不以杀他而废法,这正是秦国国君的英明之处,他们知道商君之法的重要意义。还有实行连坐之策,对于奸利之事要相互监视,向官府告发,获得秦国“道不拾遗”的大治。而秦国的法律都知道是严刑竣法,轻罪重罚,国民那里还有不怕的?国力还能不强大?一代代秦王的励精图治和积累延至始皇时达到空前的高度。在内外皆有利于秦国一统的情况下应运而出的始皇亦怀有统一的决心,继而完成统一大业。要一统就必须发动战争,始皇的战争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意愿,而是历史在无形中强加于他身上的使命。
现在来谈谈所谓的始皇帝暴行,其一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焚书坑儒”,这一所谓的暴行被后世漫骂了几千年,但我确认为,始皇帝的这次举措大大加强了刚刚完成大一统的国家的思想凝聚度。一个国家能够完全统一,政治、经济、文化等能够快速发展,最主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形成统一的思想和价值观,而思想不一正是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天敌,这与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驿道共同构建了秦朝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发展的根本。“焚书坑儒”虽是损害了各文学流派的利益,但却使秦朝从思想上走上真正的大一统;统一文字,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文化基础,从此,中国人不论说何种语言,但均可借助统一的文字进行交流;统一度量衡及货币,在全中国奠定了交易的标准,促进了南北交流,有利商业的发展;统一驿道,要想福,先修路,纵横全国的规范道路,有利于国内的物资交流。千万别把“焚书坑儒”跟其他的这些措施相隔离,不能说一个就是功一个就是过,没有思想上的统一其他的都是枉然。
其二,始皇帝制定了严酷的刑罚,这也被后世的一些人评论为他残酷的一方面。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刑罚来规范人民生活,维护社会治安,唯一的区别就是刑罚的处罚从轻还是从重。就一般人而言,刑罚从轻就是国家民主政策好、领导人实施善政的最好表现,刑法过重就是暴政。不过评论制定严酷刑罚是始皇帝暴政的人们想想,在当时全国刚刚完成大一统的情况下,各个旧国家的文化和邢典都不一样,处罚也不一样,那就可以这样打个比方:“韩国的刑罚中对于人偷窃仅仅处罚他劳役10天。而楚国的刑罚中规定要劳役半年,试问,韩国人和楚国人若是再以旧国的刑罚为参照的话,是不是会出现大乱?”而制定刑罚就相当于重新为人们统一了行事的标准。其次,当时秦灭六国,旧国家的仁人志士是不会甘心就此成服而会对兴建的秦朝不断打击报复,始皇帝作为“罪魁祸首”,当然就成为天下刺客刺杀的首选对象。如是没有相对严酷的刑罚作为威震,何以来求安宁?何以谋得发展?再次,刚刚完成大统一的国家并不能很快就掌握亡国的动态,在亡国就会萌生出许多大问题,虽然是结束了兵荒马乱的时代,但仍有不少人会打着不同的反动的旗号(如恢复旧国,覆灭秦国)或是打着战争的旗帜(如山贼横行)对国家和人民进行*乱。没有极其严酷的刑罚作为强制手段,这些潜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可以这样说:“是一次次的生命危险和国家危险让始皇帝不得不实施严酷的刑罚。”
说他大兴土木,不顾人民死活修建万里长城,是大大的暴政。请现在想想,提起中国人们最先想到的是什么?人们最先赞叹的是什么?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什么?是当时始皇帝牺牲了十几万人修建而成的万里长城。为了修建它确实是死了很多人,但事实上它的功效远远大于死去的这些人的总和。修建长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扰,从军事角度上来说,这是一种积极有效防御北方少数民族骑兵的军事防御工程,他挽救的生命也许比修筑长城中死去的数十万人更多,也保证了中华农耕文明的繁衍、发展、壮大。
当然,始皇帝在帝国后期确实过上了荒淫的生活,大兴土木,建阿房宫,修骊山陵墓,耗费民力。但他的内心其实是极其痛苦的,从追求长生之术就可以看出。始皇是一个有着强烈危机感和忧患感的帝王。当上皇帝之后,他并没有因一统天下的成就而自足,相反却一直忧心忡忡。大秦帝国是在暴力战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对的声浪即使很小,但大规模反抗战争爆发却从未间断。刺杀无时不刻不在威胁着他,如何谋求大秦帝国的长治久安,是他的心愿也是他的心病,这些事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他,其实始皇帝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消除内心的恐惧和空虚,不能说也不能不准许一个在思想上长期面临崩溃状态的人在晚年过一点自己想过的生活吧!
-全文完-
▷ 进入zslovelpp520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