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游梅关古道唐长泉

发表于-2011年09月08日 晚上8:26评论-2条

“梅关连粤赣,诗情满关楼。肩挑日月商,马行捷报传。六祖衣钵石,东坡君不来。”

地处粤赣两省界岭的梅关古道自秦朝开始,便是北方出入岭南咽喉的一条古驿道。此驿道为唐丞相张九龄于开元四年(716年)率民众修建而成。它北接长江、南连珠江,曾被誉为中国南北贸易的黄金通道,同时被称之为广东最早的“高速公路”。

进入景区,见溪涧边立有一方四角亭,亭正中上书“来雁亭”,两侧前柱刻有红字碑文,下方立有一对石旗墩,旗墩上雕刻的图案已模糊不清。但碑文记载:“此亭因北雁南飞时,落于梅岭,被这里的山水所吸引,便停留在此亭暂息而故名。其中,清代“梁天来告御状”侥幸脱险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驻足观之,见亭四周散落有各种新旧碑记,上刻有“树德梅铁骨,立节竹灵心”、“岭南梅园”、“梅”等诗句,还有一些碑记字迹不清,辨认不出。但不同风格的诗碑和名家沈鹏、陆石、黄绮等人书写的诗句,给古驿道赋予了极高的文化意趣。

由宽敞的碎石古道拾级而上,见路两旁种满了各色梅花,有腊梅、有白梅、有黄梅和红梅等。正是这些被人们把它与高洁、孤傲联系在一起的梅花,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来此赏梅。每到冬春季节,梅树那绽放的梅花,千姿百态、婀娜多姿,让人眼花缭乱,何不让人留恋。

沿着古道漫步,两旁梅树掩映,路边溪水潺潺,幽远的鸟鸣声使整座古道显得格外空旷和宁静,加上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耐人寻味的人文典故,使得古道充满了神奇。

踏着先人的足迹前行,就在自己抬头的那一瞬间,见路边立有一块上书“北伐军出师处”石碑。通过文字介绍了解到,孙中山先生于1922年集结了粤、滇、黔、赣各路军马,在此出师江西。

循着流水声前行,见枝繁叶茂的树荫下建有上下三座庙宇,上为玉皇宝殿和观音大士殿,下为夫人庙,三座庙宇建筑新颖,规模虽然不大,但也不失雅观。通过文字介绍了解到,夫人庙是后人为纪念张九龄夫人戚宜芬支持丈夫的事业而建造的。

由古道蜿蜒而上,见一块长条碑刻立于陡坡上,上面刻有陈毅的《梅岭三章》的诗碑,正是文中那句“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诗句,道出了梅岭既是古战场,又是革命红军战斗过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诗碑前的驿道古桥,年代久远,且玲珑有形。与之相对的还有半山亭,在亭的旁边还刻有一首何香凝先生借景抒志的《咏梅》诗。

前行至泉流涌动的陡坡处,见一间名曰“衣钵亭”的六角亭内,放置有一块灰暗色的圆敦厚实的大青石,上刻“衣钵石”三个大字。据说此地乃六祖慧能当年静心打坐的地方。就在此亭旁边还建有一小屋,屋里有六祖当年用杖击石形成的泉眼,故取名“卓锡泉”。后方依山而建的为“六祖寺”,寺院四周松梅掩映,清幽宜人,正是善男信女的好去处。

信步来到两江亭,见亭北可望江西章水,亭南可眺广东浈江,两江连通,像一条彩带把长江和珠江连接起来。

走到一棵名叫“东坡树”下,才得知苏东坡当年被贬时,曾两次途经此地,见道路两旁遍布客栈饭庄、酒肆茶坊,其热闹的场景使他无法安静下来,于是他移步在此树下乘凉,后因灵感涌上心头,作出了《赠岭上梅》这首“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诗句。

古道尽头的山顶,就是脚踏粤赣两省的梅关,驻足关前,见粗糙不平的墙壁上有“岭南第一关”五个红色大字,南面为“南粤雄关”四个醒目大字。碑文为清康熙年间南雄知州张凤翔手书。关楼两侧还有 “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楹联。

站在狭窄的关隘,望着古旧的关楼,摸着斑驳陆离的古砖,回头再望自己刚才登过的古道,仿佛看到了当年民众开路的艰辛。这条曾经绵延30华里的古道,金戈铁马、商贾如云、文人骚客如云,但现今,只剩下短短的800米,古道虽短,但那些为了生计在景点卖着土特产的商贩,脸上依旧是那么的纯朴和热情。(文/唐长泉)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唐长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呆贝贝推荐:呆贝贝
☆ 编辑点评 ☆
呆贝贝点评:

游梅关古道,将一路的碑文和独特的风景徐徐道来,让人身临其境。
好文不细评,推荐共赏!

文章评论共[2]个
罗军琳-评论

欣赏(:046)at:2011年09月09日 清晨5:56

文清-评论

清凉的秋不期而至,秋收的时节已经来临,祝朋友秋安!at:2011年09月09日 中午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