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晚饭,正在看电视,原来的一个邻居来了。她是来为她儿子还书的。所谓书是我儿子当年高中用过的,她借了去为她儿子暑假补习用。本说好不用还的,她说留着也没用就还来了。
放下书,自然要聊孩子的学习。说她儿子今年上高二,刚开学没几天。说学习一般般,因此想趁暑假补习一下,也不知道有没效果。看来这考分虽然是命根,却真的因人而异,实在是没办法的事。
说完考分,这邻居说还有更发愁的事,就是给老师选礼物。眼看教师节到了,这礼物无论如何不能少。问我们有什么经验,我们不敢乱说,就还听她自己说。
她说去年给老师送了一盒月饼,孩子回来就说老师不高兴,一是这月饼本来就是单位发的,再则老师收的月饼大概特太多已经成灾。今年送什么还真没想好。
接着就介绍起他儿子班里的情况。说这个学校也就是城市的中等水平。去年一年的时间班上到辽宁天津的高考移民就有八个,还有另外四个是移了民暂时保留学籍在这个暂住的。还有出国移民三个。孩子看人家一个个买了票有了前途,就埋怨父母没能耐。说实话,别说移民,就是送礼,咱也没法比。
说班上一个大款的孩子,去年送了班级四台空调机外加三年电费,这自然是名正言顺的。据说还送了老师电动车和平板电脑,这玩意我等人家怎么送得起?可不管怎么样,对送了礼的,老师就另眼相看,不仅当了班干部,还是集体活动的组织者,处处领先。
没有礼品的,只要能帮老师办事也行。去年上学的头一周,老师就让学生们填表。其中不仅有家长的姓名电话,还有家长的职业特长等。老师说这叫发挥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积极性。其中就有官二代们的能耐很大,有的组织老师免费旅游,有的帮助老师争职称,还有的能帮助学校筹款,反正是八仙过海,那个都了不起。咱这一身土气的后代,自然只能靠边站了。
说了半天,还是没明白她到底给老师准备了什么礼物。太太问过,才说想好了干脆送张购物卡。太太再问老师敢收吗?邻居说开始也有疑问,只是孩子说没事,只要把购物卡装到信封里当成贺卡就行,说不少学生都这样做过。还说金额多少,相差很多,反正低于五百没法出手。
将邻居送出门,回头跟太太唏嘘一阵子,觉得自己还算幸运。至少儿子当年没这么发愁过。据说现在不光是高中,就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都这样送礼了。入幼儿园要一次买28套校服,入小学要缴纳20万赞助费,就是国家三令五申的要控制教辅材料,到头来不还是纸上谈兵?这么说来的话,其实高中送伍佰元购物卡不算什么的。
今天又听到一个新闻。说大学新生想当学生干部,请教学长说:是该找学生拉票,还是给辅导员送礼?学长说最好是两条腿走路。对比一下,中学生们送电动车和平板电脑,大学生们该送什么呢?大概也只有放弃汽车和身体了。而这样送出来的学生,长大后会成为什么呢?什么都有可能,只是要除了大师。而这也正是中国出不了大师的根源所在。
仔细想想,到底该送老师什么礼物,还真是个难题。想来想去,倒是想到了一份礼物,只是怕老师不肯要,那就送给主管老师的人吧。那就是龙应台写的两篇文章《幼稚园大学》和《机器人中学》。
龙应台在二十多年前在台湾遇到的情况,在如今的中国大陆,不是依然如此,甚至更加突出吗?
二十年前龙应台问台湾人:教育是要教出一个言听计从、中规中矩、不穿拖鞋短裤的学生,还是要教出一个自己会看情况、作决定、下判断的学生,究竟哪个比较重要?为了塑造出“听话”、“规矩”的青年,而牺牲他自主自决、自治自律的能力,这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吗?她的疑问其实是设问,因为答案很明确,二十年过去的今天,将地点换成大陆,再问同样的问题,相信很多人还有疑问,至少我就对此持保留意见。
其实,真的这样,也并非坏事。让上学的孩子都像机器人一样听话,让走向社会的青年都像幼稚园一样纯真,这何尝不是家长的愿望?当然更像是教育的根本。谁知道呢!
于木鱼宅
2011-9-6
-全文完-
▷ 进入木伯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