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位于陕西礼泉县北部的九峻山上,由于唐王李世民的陵墓——昭陵雄踞山中,九峻山显得更加巍峨壮丽
去年初秋的一天,天下着毛毛细雨,我和朋友喝茶聊天,突然来了兴致,于是便驱车西行,从高陵县直奔昭陵九峻山。
沿着“关中环线”一路疾驰,车窗外的毛毛雨不停地下着,像在吟唱着一首绵绵的歌曲,让秋天的景色显得更加妩媚动情,生命的意义,在这一刻,突然注满了无穷的温馨和甜蜜,人生,原来也可以如此瑰丽多彩。
大约一个小时后,我们来到了九峻山下的一处镇点。。
这里是号称陕西第一村的袁家村所在地,据资料介绍,袁家村在中国农村普遍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形式的包产到户后,仍然实行以村为核算单位的集体所有制形式,而且发展得很好,村民们早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早早就成为陕西农村富裕的典型。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
抬头仰望,我们要去拜谒的昭陵九峻山,就在袁家村北边雾霭笼罩下的山峦当中。
远远望去,但见群峰矗立,绰约列姿,那隐约的山峦,宛如一群正在盛装行进的驼队,正在翘起它巨大的驼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地行进着,而那传说中的帝王神秘,仿佛在挑战着游客的情志。
不必迟疑,我们右转车头,沿着新修的旅游专线,急匆匆地向远处的昭陵九峻山奔去。
这是一条新修的柏油马路,平展的路面,恰如一条黑色的绸带,牵引着游客,弯弯曲曲,向那远方云雾缭绕的仙境伸展而去。
我们驾着车,迎着绵绵的细雨,冒着沁凉的秋分,沿着蜿蜒的山路,小心翼翼地向上爬行,注目望去,四周弥漫的是浓重的大雾,陡峭的山峦,高大的沟壑,万丈的深渊,满山苍翠的松柏。
身处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作为自然精灵的人类生命,在这一刻,突然显得脆弱和渺小了很多。无论是多么尊贵的躯体,身处在如此大自然强大的怀抱里,都会自动收敛起往日的矫情,放平自己的心态,自愿接受大自然的洗礼。
一路前行,特别吸引我们的是那满山的松柏。
与其它帝王陵园不同,整个昭陵九峻山,方圆几十里山峦,全部密密麻麻地植满了松柏树,你看那松柏,个个精神抖擞,郁郁葱葱,散发着松树特有的清香,弥漫在整个九峻山当中,清风徐来,你所得到的那份享受,真是天上人间,不由得心旷神怡,心绪飘飞。
据说,在九峻山广植松柏,是由一个中华海外社团在策划赞助运作,我没有细加调查,不敢妄言一二,但我想说,无论谁在做,他们都是值得全体中华儿女敬佩的人。
对于象征着一代大唐王朝至高荣耀的昭陵九峻山,从某种意义上讲,保护它的生机和高贵,就是保护中华民族根脉的生机和高贵,这也是一件上慰祖先,下告国民的大事,有民族气节的大家,一定更加深谙其中的道理。
开车向上前行,大约半个小时后,我们来到了昭陵的第一个景点,唐韦贵妃墓。
韦贵妃是唐朝一个可以和武则天比翼的传奇女子。
韦贵妃(597年~665年),名珪,表字泽,京兆杜陵县人。唐太宗李世民妃,贞观元年四月拜册“四夫人”(正一品)之首。唐太宗皇十子纪王李慎(贞观二年出生)和皇十二女临川公主李孟姜(武德七年出生)生母,永徽年封纪国太妃随纪王出藩,死后陪葬昭陵。
韦妃第一任丈夫是隋代大将军、户部尚书李子雄的儿子李珉。公元613年,李子雄随杨玄感起兵谋反,兵败后,李子雄父子均被杀,而韦氏因是罪官家属,被充入宫中为宫婢。
李渊即位后宣布大赦天下,作为京兆韦氏长房之女的韦贵妃,很可能在此时甚至更早的时候就被其家人斡旋接回娘家了。
为什么韦氏丧夫之后能嫁给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呢?
首先,当时的高门著姓之间通婚非常普遍,《周书.卷三十一.列传第二十三》写道:“时独孤信为新野郡守,同荆州,与孝宽情好款密,政术俱美,荆部吏人,号为联璧”,而独孤信是李渊的外公,和韦贵妃之祖韦孝宽同为隋朝国公,高门勋贵。韦李两家很可能是世交。其次,李渊建国之初利用姻亲关系拉拢隋朝旧臣也是很常见的事情。而当时李世民是次子,韦氏为二嫁而且做妾,这是双方家族都可以接受的事。
而韦贵妃之所以能以二嫁之身受封贵妃,既不是网络上流传的“洛阳城下风流王子对美丽寡妇一见钟情”的故事,也不是“皇后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设置”,而主要原因是跟贞观初唐太宗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李建成、李元吉二兄弟,逼父退位后,为稳定政局、拉拢高门贵阀、平衡朝堂势力的朝堂大局有关。另外也跟她侍太宗时间较长并且育有子嗣的资历有关,而李唐皇族的鲜卑族血统,对女性婚姻的开放态度,为她的晋升提供了条件。不可忽视的是,她与前夫李珉之女获封正二品的县主,被以“宗室之女”的身份下嫁薛国公阿史那忠,可见韦贵妃为人处世之得体,她在太宗的心目中还是拥有相当情份地位的。
韦贵妃从出生到去世,历经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五位帝王。拥有过门当户对的婚姻,承受过丈夫被杀的惨痛,受到过家眷籍没的羞辱,二嫁李世民后,位列贵妃,地位尊贵。在唐高宗李治麟德年间,又以纪国太妃的身份,陪同高宗武后则天往泰山封禅。其去世之后,墓葬为昭陵已发掘的陪葬墓中规格最高,可见她生前是何等的尊贵。
曾经跌落云泥,而后倍享尊荣,韦贵妃的命运同隋唐政治的风云变幻紧紧相连,经历了隋末乱世、贞观之治,见证了一个王朝的没落以及另一个帝国的建立,可谓看尽潮起潮落。其人生本身就是一段传奇。
缅古思今,生活在今天的人们,纵有千愁万恨,又有几个人的遭遇可以和韦贵妃比肩。人生纵然无常,但怀着一颗善良之心 像韦贵妃一样大慈大善地面对岁月的变迁,也许是人生的明智选择。
我们沿着韦贵妃墓道前的踏步拾阶而上,瑟瑟的秋风,夹带着毛毛细雨,吹佛在墓道旁的石羊和石虎身上。看得出,经过1500余年的岁月洗礼,那些石雕昔日的威武俊俏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依稀的轮廓供游客抚摸猜想。
是啊,岁月无情,韦贵妃往昔的爱恨情仇早已经烟消云散,留给游客的,只是这寂静美丽的山岗。
有趣的是,墓道旁的草丛中,仍可见痴情的山鸟在摩肩嬉戏,它们全然不顾曾经的故事,仍在忙忙碌碌地构筑着自己的爱巢,生命,原来真的这样:一代代善男信女,为了自己心里的梦想,前仆后继,痴情不改。生命的故事,就是这样由一代代人重复着,咀嚼着,演绎着生命过程的美丽,而哲人们所争论的生命终极目的,此刻显得那么无足轻重。
不知远隔千年、深在地下的韦贵妃,看到这些,发出的是惋惜窃笑,还是祝福保佑?
离开韦贵妃墓,我们驱车继续向山里走,前方就是唐王李世民的陵墓。
汽车在松柏掩映下的柏油路上轻快地前行着,侧目朝西边望去,唐王陵就巍峨地屹立在旁边的雾霭当中,远远望去,那陵墓所在的山势,恰如一个巨人面南背北,头枕山顶,脚踩平川,仰面悠闲地倚靠在大山之上,你看那人的头部、胸部,还有那悠然翘起的二郎腿,都是那么的清晰可见,这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我们不由得折服于古人的眼光和境界了。
一代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繁荣顶峰的伟大帝王,活着的时候,忧国忧民,日理万机,深怕做错一件事而祸及百姓,在他逝去之后,终于可以在这万涛松柏的簇拥下,悠闲地放逐自己的灵魂了,这也许是后人对他的嘉奖吧,这样的生命,也就是儒家文化推陈的、最有意义的、一种虽死犹生的境界吧。
大约一刻钟功夫,我们就来到了昭陵山门前广场。
广场位于唐王陵所在山的北坡下,举目看去,在山坡下有一排排修葺一新的建筑,据说是当代专家根据原先墓道的模样恢复而成。
要拜谒唐陵,先要经过高大威武山门,然后再拾阶而上,往里走,在第二个平台两边,是今人仿古刻成的唐王二十余名功臣画像石,其做工惟妙惟肖,颇为传神。
再抬步往上走,第三个平台,是仿建的明清唐王山门样式,按照惯例,只有地基石位,没有地上建筑,只是为了让游客感受一下当年的宏大建筑场面而已。
再往上走,就是唐王陵九峻山,一眼望去,山高入云,雄壮无边。
据说,唐王陵在历史上也曾被盗掘过几次,但是,历代官方从来没有开挖过,有关唐王陵殉葬品的各种传说,都只是无稽之谈。
在诸多有关唐王陵殉葬品的传说当中,要数一代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最为有名了,据说当年李世民爱书如痴,在设法得到兰亭序真迹后,甚是喜爱,弥留之际,特别敕令将兰亭序作为殉葬品,随自己一同埋葬在了昭陵当中
也许是唐太宗太小气了吧,他怕后人通过瞻读《兰亭序》,像他一样悟到处世治国的秘密,从而在治国成就上超过自己,所以让这部天书和自己一起进入了坟墓。
这个故事,或许是偏爱书法的痴狂文人,为抬高自己的地位恣意编造而成,也或是人们对于抽象隐晦的东方含蓄文化的一种赞赏,不管怎样,书法不但讲究通过笔画变化来表达作者的感情,也更讲究通过笔画间的呼应和退让来构建和谐和美妙,因此,有人说,书法里有人生、有哲学、有民主、有人生的秘密,有治国的方略,也许它不无道理吧。
纵向看中国历史,记录在案的350 个帝王当中,李世民之所以最有建树,最受后人敬仰,现在看来,是因为他最有民主思想,在他当政的时候,他更多的推行了体察民情的王道,而不是滥施淫威的霸道,他的心里是有一些天下为公的思想的,他出色地调整了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较好地限制了社会特权阶层的贪婪需求,社会贫富差距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保持了社会整体向前的内聚力,社会出现了大量的中产阶级,因而社会的整体实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观古思今,时光已经流逝到了今天的2010年。
虽然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目前蔓延无边、几无计收拾的高房价、高学费、高医费,正在不断不得把社会财富急剧向少数社会阶层手中集中,社会的中产阶级数量正在不断下降,这种状况,也正在把改革开放30年形成的成绩快速蚕食着,这要求我们的政治家们,进行认真的思考,做出锐意的行动。
人都是自私的,阶级都是自利的,政治家的任务就是经常地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进行适时地恰当地调整,让它既保持差别,又保持比例。只有这样,一个民族的真正复兴,才会来的更快一点。
再见了,九峻山,感谢你给我的一点启示。
-全文完-
▷ 进入白桦绿叶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