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共[chan*]党宣言》中把阶级划分为资本家和工人两个阶级,我想为的是突出两者的阶级斗争,以便推动革命,反对资本主义。实际上,从人类文明开始之时,就具有多个阶级的共存,只存在矛盾、对立、冲突、利益等关系的深浅,不存在没有等级观念或地位。但就当时社会状况及人员结构而言,马克思能预测并突出这两种主要阶级当属“伟大”。
那么,马克思是根据什么预测到这两种阶级那?当然是根据经济发展,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结构。在前工业社会,如今大多数国家都属于这个阶段,劳动力主要从事开采和采取自然资源的工业,如矿业、农业、渔业等,生活主要是和自然界竞争;工业社会,主要是被大西洋沿岸国家,生活主要是和经过加工的自然界竞争,已趋向合理,机器、工人及半熟练工人占主导地位;后工业社会是以服务业为基础的,它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专业人员占主要地位,是一个“公众”的社会。三个社会阶段的改变,带来的必然是经济政治的改革,政府的调整。就拿我国来说,为从农业大国变为工业强国,我们实行的改革开放,一心一意搞工业发展,政府侧重点是“工业”,一切工作为工业发展服务,包括法律、政策、制度、人员等。那么,待我国进入工业富足国家后,其他落后国家又不在大量需求我国产品能自足时,这就会促使我国转变发展模式,产品规格、质量是有底的,这就要求研发新产品,转变发展方向,而对科技的重视将要持续,对服务业的关注将是主要的,因为这是符合人类发展轨迹的方向,有利于环境、资源、生产等人类的利益。这样,法律、政策、制度、人员等将随之改变,“改革开放”将被变更所含意义,甚至变更其“口号”,引得国家再次大换血,这是符合人类发展进程的,因为一成不变的发展观念、模式是不存在的。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农业逐渐转变,农民数量减少,而工业快速膨胀,第二产业比例大幅度上升,产业工人占主要地位和比例。到后工业社会,劳动力的专业与技术阶级处于主导地位,生产更现代化,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变为主要产业,生产与职业性质的这种变化,也是后工业社会产生的一个方面。但这不是说后工业社会减弱了对工业的关注,减少的对工业的生产,而是服务业的发幅度发展。就如进入工业社会时是,对农业产品的生产并没有减少,只是跟着机械化的发展,生产模式的进步,农业的结业人数比例缩小,但其生产数量反而有增无减,吃饭等基本问题所占人们精力减少,而更多的就业于工业领域,以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水平;相同,当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其所需工人数量得到控制,并可以较快速度生产出能够满足于人类的产品需求,人类在此所花费的精力、金钱同样会减少,逐渐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而服务业逐渐跨上舞台,成为人们消费、就业的主要对象。那么,后工业社会出现的前提是农业、工业生产手段的提高,有着足够的技术力量,这就决定后工业社会的科技占较大比例,相关人员的地位随之提升。这样,蓝领工人、技术院校等的地位将下降,科研人员、研究所等的地位继续上升,当然服务业工人及产品等地位也将快速攀升,统治阶级的组成成员将倾斜于科技和服务业。
后工业社会,是人与人竞争的社会,这就致使社会管理更难,不过随着人素质的提升,这种难度将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在高素质的民众社会里,其政治要求和对社会权利的要求必然会增加,就也导致社会管理的难度,要求统治者的统治能力及素质随之跟上。社会的变革,加上民众的开化,其产生的文化风尚必然使旧事物不知所措,挑战过去的道德观念,各领域、专业人员之间因为其地位、影响力而加深矛盾。最终,导致专业人员和民众之间的在组织内和社会内的冲突,将是后工业社会的冲突标志。
当然,后工业社会将导致工作部门和职业的变更,服务业人员和科技人员占主要地位,并不意味着就业人数的快速减少,可能短期内还会增加,这人口总数及增长速度有关,也和产业环比效率有关,还有其他因素。对于职业方面,服务业的职业类别将增加,变得更细、更专业,工作部门增多,但不是盲目的增多,这要求科学分配,对于不合理的仍需加以合并。所以,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将比前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要快。基于此,白领工人和职员的概念与地位将有所改变,人数将扩大;教育的地位仍将提升,专业设置将偏向服务业增加新科目;工会的工作内容将有所改变,其职能也要调整,包括劳工问题、政治和民主的问题、工会结构等。实际上,不单单是工会,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所有事物都将随之有所改变。
服务业及科技的发展,将促使非赢利部门、机构的扩充,职能的提升;还将促使整体人员结构的调整,还会影响到男女之间的就业比例,产生“新”工人阶级。但这些发展速度将慢于工业,因为工业提高的基本是机器的效率,而服务业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起来必然要缓慢些。
到服务业发展到一定程序,后工业社会还将对第一、二、三产业等进行有效整合,重新分配,寻找更适宜人类生存的途径、方式加以发展进步。
-全文完-
▷ 进入陈国亮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