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21年3月3日,清晨。郑和伫立船头,眺望雾霭茫茫的大海,心潮起伏。从1405年奉永乐皇帝之命第一次出使西洋,至今十余年,足迹遍及占城、爪哇、苏门答腊、古里、锡兰等数十个国家,路程万里,历尽艰险,幸不辱使命,扬我中华神威,与各国达成友好。此番第六次远航,前路迢迢,一旦天气晴好,即率船队浩荡出发。
郑和每次下西洋,船队皆在太仓浏家港集结,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比如船帆的检修、淡水和食物的储备、金银财宝的清点、武器装备的配给等,两万余人、六十多艘大船的规模,半点马虎不得。太仓的地方官员知道,领队的郑和是皇帝跟前的红人,因此千方百计想巴结他,无奈郑和为人正派,给他送钱只能自取其辱,他又是个太监,美人计也派不上用场,只能盛情款待,讨个近乎。
临近中午,郑和巡视归来,忽有人来请,说地方官员要宴请诸位公公,商议朝拜海神之事。出海前拜祭海神,这是渔民的风俗,郑和每次下西洋,也都要举行朝拜海神的仪式,祈祷平安。郑和十分好酒,因长期在海上生活,潮气重,喝酒能祛除风湿,久而久之,他的酒量大增。
到得浏河镇迎宾楼,地方官僚率众迎接,寒喧入座。菜一道道上,酒一杯杯喝,气氛甚是热烈。不一会儿,小二端上来一只盘子,内有一条纤长鱼儿,形如匕首,四五两的样子,洁白如玉。地方官起立介绍:“郑公公,此是清蒸刀鱼,请品尝。”浏河镇位于长江入海处,多的是海鲜,当地人宴请客人一般都挑大的端上桌,这位地方官竟然不识抬举,挑这么小的鱼上桌,岂不显得对客人大不敬?郑和有些不悦,用筷子拨动鱼儿,挟了一丁点儿放入口中,接着又挟了一点。地方官紧张地看着郑和,不敢动筷,见郑和面无表情,不禁有点后悔,莫非郑公公不喜欢这道菜?
郑和连连动筷,把一条四五两的刀鱼,吃得精光,脸上渐渐露出笑意。地方官见此神情,长舒了一口气。郑和指着空盘子道:“这道菜还有么?”地方官满脸堆笑:“有有有,小二,快上清蒸刀鱼!”郑和道:“此鱼肉如凝脂,香嫩无比,实乃长江第一鲜也!咱家来浏河镇多次,怎么以前没品尝过此等美味?”地方官回道:“回禀公公,此长江刀鱼,三月春汛才入长江,乃春季最早的时鲜鱼,农谚有云‘春潮迷雾出刀鱼’,公公此前出海,皆非刀鱼汛期,是以错过美味。”
郑和哈哈笑道:“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咱家这回有口福了!咱大船上备有淡水,可否将刀鱼养起来,留待路上慢慢吃?”地方官回道:“此鱼出水即死,不易长途保存。”郑和略显失望道:“哦,此鱼倒有气节。”地方官道:“公公有所不知,三月刀鱼,鱼刺如发丝,肉质鲜嫩美味,一过清明,鱼刺就像细针,一不小心就会卡在喉咙,肉质也没先前美味了。”郑和道:“它吊了咱家胃口,罢了,待咱家从西洋归来,再好好享用它吧。”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并不顺利,在往榜葛刺(今孟加拉)途中,海上遭遇大风,海浪滔天,大船发生剧烈摇晃,船队如落叶飘零,眼看要倾覆,随行之人惊慌失措,痛哭失声,郑和急令跪拜海神,大家念念有词:“妈祖保佑!妈祖保佑!”说来神奇,顷刻间,风平浪静!因船只多有损坏,稍事修整后,郑和下令返航,于1422年9月2日回国。1424年,永乐皇帝驾崩,仁宗朱高炽即位,明仁宗以经济空虚为由,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明宣德六年(1430年),郑和59岁,他以为可以安度晚年了,不料,皇帝朱瞻基再次命他出使西洋。1431年1月,郑和以花甲之躯,再次集结宝船,从金陵龙湾启航,2月3日集结于太仓浏家港,整装待发。
郑和惦记着10年前在浏河镇尝过的美味,但刀鱼三月才有,须等待一月之久。郑和有些寂寞,回想从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开始,距今二十六载,云帆高张,昼夜星驰,饱尝风雨,将大明皇帝的书信和礼物送达沿途各国,皇恩浩荡,传播大明文化,惠泽世界各地,结交了四海的朋友,何不将出使西洋的经历刻录于碑,传承世人?郑和与王景弘商定后,说办就办,命人在浏家港刻立《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绩碑》,记录了前六次出使西洋的经历。
也许是年事渐高、心气平和之故,在太仓浏家港停留期间,郑和颇多思量,自己受永乐皇帝之命出使西洋,通番固然重要,但也耗资巨大。《诗经》有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每次远航,随船财宝不计其数,无不散尽,尽管也换回一些香料、染料、宝石、奇珍异兽等物,终究好比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想那浏河镇的百姓也是大明朝的臣民,他们的生活还很贫穷,如今当官的都想着加官晋爵和搜刮钱财,有几个真为百姓着想?我是皇上身边的太监和通番的正使,理应为皇上分忧,也有权处置随船财物,与其对番人慷慨大方,何不拿出一点皇上的财物,重修此地的天妃宫,救济这里的臣民,这也是为皇上赢得民心啊!
时值三月,地方官员连日宴请郑和等人,庆贺天妃宫重修开工和通番事绩碑的刻立,并投其所好,每餐必上刀鱼,有清蒸、红烧、煮汤等,美其名曰“刀鱼宴”。郑和直呼过瘾,百吃不厌,船队迟迟没有启程。其实不是郑和忘了出使西洋之重任,而是他深知自己年岁已高,还能有几次停留浏河镇?船队一去经年,海风咸味相伴,再难吃到家乡美味,所以他故意多留些时日。太监王景弘数次催促,皇命在身,郑和也不敢耽搁太久,只得离开浏家港,向南进发。到达福建长乐太平港,再作休整,在南山碑刻《天妃灵应之记》,记录了第六次出洋妈祖显灵保佑的事,也记录了六次出航的历程。
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正值他的本命之年,为了辟邪和祈福,他依民间风俗在腰间束了一条红绸带,可是,红绸带并没有保佑他平安归来。1433年4月初,他在船队返航途中,偶感风寒,茶饭不进,几日来形如枯槁,惟口中喃喃念叨着“刀鱼……刀鱼”,可茫茫大海,哪里去弄长江刀鱼?没几天,他就憾然病死于印尼古里,时年62岁。
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回到了太仓浏家港。浏河镇百姓闻知三宝太监去世,痛恸前来船队吊唁。浏家港虽只是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出发港口,但浏河镇百姓受三宝太监恩惠,念念不忘。他们都知道郑和爱吃刀鱼,纷纷去江口捕捞。刀鱼虽在三月最是鲜美,但四五月份也还有掉队的刀鱼迴游入江。浏河镇的百姓把刀鱼做成一道道美味佳肴,在家中祭祀,纪念这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三宝太监郑和。据说,浏河镇百姓的哭声,感动了天妃宫里的娘娘,那几天,娘娘塑像的脸庞上,好似被眼泪濡湿了一般。
几百年来,被郑和誉为“长江第一鲜”的刀鱼,正广为人知,美名远扬。
-全文完-
▷ 进入苏州李明诚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