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大楼落成剪彩来电相约,不得不去。
大楼落在粤东的穷乡僻野,算得上山清水秀,只是钢筋水泥普通之极没什么说头,前去帮工和祝贺的人也大多不识,这反倒是叫人省去了不少俗套与扰人的应酬。
主家老者原是少时就认识的。原是泰国归来的华侨,认文断字,早年满腔热血回国建设后来落得人尽皆知的下场,80年代开放初就逃到了香港。30年一别就一直无缘再见,此番应约前往多少也是为看老人,当下便在屋角择了一僻静处与俩人攀谈起来。
谈及读书,我提起老人年青时教育孩子的一个观点:读不读书是以生俱来的,如果没这个天分即便是绳捆拳打也读不成书,如何做人才是根本。老人听我提醒后哈哈大笑,赞我记性好。惭愧的很,我那里是记性好,是这个观点一直都懵懂和缠绕着我,影响了我前半生对读书和对子女教育问题的认识,叫我直到今天也没能忘却。
这屋的孩子基本没读什么书,我也一样,除了“七侠五义”、“春秋战国”、“隋唐演义”之类的故事还能有吸引力,其他能傍身的技俩,无一在手。当然我大可把这些归究于那个不适合读书的时代。四顾周遭,中学后能再读大学的同学如毛麒凤角,书读得最好的,不一定就是最能挣钱的;书读的少的少了与世愤勇好争的底气,反而日子过的安逸。(当然万万不可作为例子教育后人)。
90后的大女儿三岁启蒙初,我便遵循老人的观点给孩子定了调:读不读书在于你自己,只要是你喜欢。所幸,那孩子不随我,天生地喜欢读书,你给她一张纸一只笔她就可以一动不动静下身来坐一整天。记不得从幼儿园到中学哪个学年不是“三好学生”、成绩排在前几名?棋琴书画那样不算精通?可偏偏临了高考,硬是被身后的千军万马生生地挤下了独木桥,末了也只得屈就于二流的大学。我那外孩也算块天之骄子的料,入了一流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家中人满心欢喜,不料那孩子头年进了大学,手里接过教学计划,见上面课程:“毛邓三”、思德、xx理论占了三分一课时,心头当即凉了一半,四年的本科课程用了六年才完成。老姐姐一怒之下把他送出了国。
今年又有二、三同事朋友家孩子面临高考,大家觉得我有经验,咨询于我,我早早地一一下了结论,如果不是在重点中学重点班的尖子就做读三流学校的准备,与其如此,不如就选择一些好的技能学校,学点技术也好日后能有一技防身。即便是让你上了一、二流的大学又如何?名牌大学毕业出来后路边卖包子、天桥上摆地摊的还少吗?不幸的很,结果大多数人的孩子去了5、6流的学校。可笑这世上大多做父母的都属于急功近利之徒,有钱的想着方从小就棋琴书画、澳数新东方地恶补;无钱的棍棒相向;家中 金银用去无数不说,白白牺牲了孩子的天真和快乐,往往迷了做人之本性,结果有多少不是与初念大相径庭的?君不见大二的小药?即便是进了大学门,没了做人的根本一样会举刀向人。君不见虹桥机场大学生弑母的故事?更有甚者,近期有富甲一方的朋友,生有一双男儿,送去美国读书,大的不学好偷着吸毒,小的不闻不问,同学中有好事者问起小的,为何不告诉家中老父,你料那做弟弟怎么说?我又不傻,他吸毒一但完蛋,将来那满屋的财产就是我的了。汗颜!
可怜天下父母心!那个不是被那凿墙借光、悬梁锥股的故事蒙了双眼?满怀着企望,希望自己子女多读点书将来早点“齐家治国平天下”,偏偏就不想前面那两字。殊不知那凿墙借光、悬梁锥股万千,成就霍光者少之又少。
小女儿今年5岁了,生得聪明伶俐,家中的祖父和七爹八姨早早地在纸上给绘了前途:那家幼儿园好,那家中校老师有经验。那家大学就业率高……做母亲的在一边偷着乐道:你看她猴一般屁股坐不住和鸟儿一般的不拘,哪里是块读书的料。我不置可否,心里在想,由她去,谁知道那片天地属于她。她能存在并是她的真理,只要她活的快乐。读不读书是以生俱来的,棍棒相向、金钱所使都不可能改变。告诚哪天下做父母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全文完-
▷ 进入青鸟银鱼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