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论道鄱阳湖文学明然

发表于-2011年08月17日 下午4:28评论-1条

摘 要:地域性的鄱阳湖文化及其衍生的鄱阳湖文学现象是如何被人们所认识的,《鄱阳湖文学》杂志是如何诞生的。建设一座绿色生态的后花园,保护一湖清水,提倡绿色生态文化是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弘扬鄱阳湖文化,打造鄱阳湖文学是我们文学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关健词:鄱阳湖 鄱阳湖文化 地域 鄱阳湖文学 绿色生态

今天,我有幸在这里与朋友们一起来畅谈鄱阳湖文学,倍感荣幸之至。但我回过头来问自已,我又有何德何能担此大任呢?因此内心里甚是忐忑。忐忑之余,我忽然觉得有种重力在向我压来,它来自于一种文化的责任,文学的担当。于是,我便硬起头皮来,与大家交流我对鄱阳湖文学的几点看法。

一、鄱阳湖

首先,我来笼统地谈谈鄱阳湖。鄱阳湖位于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据《幼学琼林地舆》篇载,“饶州之鄱阳湖一名彭蠡,一名扬澜。阔四十里,长三百里,巨浸弥漫,西抵南昌,东抵饶州,北流入于江。”与“岳州之青草湖,润州之丹阳湖,鄂州之洞庭湖,苏州之太湖”, 号称为天下之五湖。并且,鄱阳湖位列五湖之首。鄱阳湖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江河及清丰山溪、博阳河、漳田河、潼津河等区间来水,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是一个过水性、吞吐型的湖泊。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km2,约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鄱阳湖为季节性湖泊,突出表现为:高水湖相,低水河相。素有“高水是湖,低水似河” 之说。并且,鄱阳湖她还拥有其“洪水成一片,枯水见一线”的独特自然景观。

鄱阳湖水位变化受五河及长江来水的双重影响,每当洪水季节,水位攀升,湖水漫滩,湖面宽阔,碧波荡漾,苍茫一片;枯水季节,水位下降,湖水落槽,湖滩显现,湖面变小,蜿蜒一线与河道无异。洪、枯水时的湖体面积、湖体容积相差极大。据查证,湖口水文站历年最高水位22.59m(为1998年实测最高洪水位,吴淞高程系统;本报告未特别标注者均为吴淞高程系统)时,湖面面积约为4500km2,相应容积为340亿m3;湖口站历年最低水位5.90m时湖平均水位为10.20m,其相应湖体面积仅约146 km2,相差31倍,湖体容积仅4.5亿m3,相差75倍。

以松门山为界,鄱阳湖分为东(南)、西(北)两部分。东(南)部宽阔,湖水较浅,为主湖;西(北)部狭窄,为入江水道区。全湖最大长度173km,最宽处70km,平均宽度16.9km,入江水道最窄处的屏峰卡口宽度仅约3km,湖岸线总长约1200km。湖盆自东向西,由南向北倾斜,高程一般由12m降至湖口约1m。鄱阳湖湖底平坦,平均水深约6.4m,最深处在蛤蟆石附近,高程为-7.5m;滩地高程多在12~17m之间。鄱阳湖湖区地貌由水道、洲滩、岛屿、内湖、汊港组成。鄱阳湖水道分为东水道、西水道和入江水道。赣江南昌市以下分为四支,主支在吴城与修河汇合,为西水道,向北至蚌湖,由博阳河注入;赣江南、中、北支与抚河、信江、饶河先后汇入主湖区,为东水道。东、西水道在渚溪口汇合为入江水道,至湖口注入长江。

鄱阳湖在古代曾有过彭蠡泽、官亭湖等多种称谓,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在地质、气象、水文等复合作用、长期发展下, 彭蠡泽向南扩展,湖水越过松门山直抵鄱阳县附近,因而易名为鄱阳湖。在湖水南侵之前,松门山以南原本是人烟稠密的枭阳平原,也称做鄱阳湖盆地。在这块土地上,并存着古枭阳及古海昏的两个县治。随着湖水的不断南侵,鄱阳湖盆地内的枭阳县和海昏县便先后被淹入了水中,成为了人们永远的伤痛和深处的记忆。所以历史上曾有“沉枭阳泛都昌、沉海昏起吴城”之说。目前,在都昌县周溪泗山挖掘出来的枭阳古城遗址,一座在今永修县境内出土的南朝时期沉入鄱阳湖水底的古城——海昏县古粮仓遗址的出现,便是对这一传说的最好注脚。

烟波浩渺、水域辽阔的鄱阳湖,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形成南宽北狭的形状,在距今约一千六百年前左右形成了现代鄱阳湖的雏形。于其形来看,如果说万里长江如飘扬着的长长玉带,那么,鄱阳湖就是扎在这玉带上的一只巨大的宝葫芦,吸纳来自东南西北各方的灵秀聚于一身,向人们展示她美妙动人的身姿。高水位时,你还可以把她比做一位腹大腰圆的雍容绅士,谦然而不失高贵。甚或是把她比作是一个体态丰腴的美少妇,端庄而独具风韵。如果说入江水道是她的头颈,那么赣江主支与修河便是她的一双玉手,紧紧地把九岭山脉与幕阜山脉掌握在了手心里。而抚河与信江则是她修长的两条玉腿,风情万种, 让人遐想翩翩。由于受到带有大量水蒸气的东南季风影响,鄱阳湖的年降雨量都在1000毫米以上,从而形成了“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的湿润季风型气候,并使鄱阳湖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 

在我国的湖泊中,鄱阳湖是唯一的一个古老的断陷湖盆,约1.35亿年前沉陷成巨大的盆地,距今六七千年前积水成为湖泊。具有最大的淡水水产养殖的水域,是长江中一些珍贵鱼类漫游、产卵与育肥的场所。水域中有鱼类122种、浮游植物50种。鄱阳湖还有200万亩草洲,水草丰美,每年10月至翌年3月,有数十万只珍禽候鸟来这里越冬。1983年6月,江西省政府在永修县吴城镇建立了鄱阳湖候鸟自然保护区;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个保护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越冬白鹤群体所在地,白鹤种群约占全球的98%以上,也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鸿雁群体所在地,鸿雁数量达3万只以上。保护区栖息着54种国家级保护动物,有13种鸟类被国际鸟类保护组织列为世界濒危鸟类。都昌周溪是全国最大的淡水珍珠养殖基地,都昌亦被人们誉赞为淡水珍珠之乡。

二、鄱阳湖文化

什么是鄱阳湖文化?这看似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我们不妨仔细、深入地顺着鄱阳湖这根线探究下去,不难发现,它竟是那么的形象具体并真实地存在着。顾名思议,鄱阳湖文化泛指的就是整个鄱阳湖地区的文化现象。它具体表现在湖区的民风、民俗、民生、民情,人文及自然地理的风物,风情等等的方面。

例如,在我的家乡都昌县,这里的南词小调,鄱湖道情,矶山湖渔歌、樵歌,还有鄱阳县的饶河戏,弋阳县的弋阳腔,永修县的丫丫戏,湖口县的青阳腔,摆云舞等等,就是鄱阳湖文化杰出的体现。更细致地说,它存在于广大鄱阳湖地区不同的民风,各异的民俗之中,俯拾皆是。它存在于广袤湖区的青山绿水之中,存在于万千各异的自然状态和风物之内,就等着人们去挖掘出来,加以继承和发展。当然,在这里我所指的还仅仅是湖边部分县区的文化表象,由于本人所学有限并不能一一表述出来,同时,还有着更为广义的赣鄱文化现象我就不在这里一一列出了。

关于鄱阳湖的一些人文传说和故事。人们大可不必把目光只驻留在元末明初,朱元璋与陈友谅争战的那短短的十几年的时空里,更不要总是津津乐道地去盯着某一个人或者是某一件事。其实,鄱阳湖流域自古以来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富庶地区。在我国历史上就有很多杰出的人物,例如徐稚徐孺子、林士弘、刘恕、洪适、江万里、朱耷等就曾在湖区里生活过。这里又发生过许多威武雄壮的英雄事迹,譬如周瑜在星子操练水师迎战赤壁,曾帅锁江困湖,还有禹王治水的传奇故事等等。鄱阳湖是古代人们从北方进入江西的唯一水道,发生在鄱阳湖上的文人轶事和民间传说则更是难以胜数。初唐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描述的正是鄱阳湖上的渔民捕鱼归来后的欢乐情景。宋代诗人苏轼在《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诗中时写的“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描写的也还是鄱阳湖的胜景。更有李烈钧在湖口发起的“二次革命”,抗日战争期间的湖口保卫战、阻击战,解放战争中的渡江战役,无不烙上了鄱阳湖深深的历史印记。这些都是我们当代的人们可以去书写的。

一方人有一方人的习俗,这是客观存在的,不是哪个人能否定得了的事实。说习俗,这是田头乡间的白话。高雅地说,它就是文化,地域性的文化。纵观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它不就是华夏神州大地上的区域文化么,狭隘地说是华夏文化,如果站在世界的角度,我们可以广义地称其为东方文化,因此鄱阳湖地区的文化可以简称为鄱文化。

三、鄱阳湖情结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话原是一点不假的。我生长、生活在鄱阳湖区,有着鲜明鄱阳湖区域特色的文化渲染和熏陶着我,让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极为强烈的情感,我对它情有独衷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鄱阳湖的波澜壮阔教会我坦荡胸怀;鄱阳湖的蕴涵深沉教导我学会包容;鄱阳湖的起起落落使我识得生活的风雨;鄱阳湖的吞吐之能让我懂得知识的吐故纳新之要义。这一路走来,鄱阳湖并不只是被人们唤作母亲湖那么简单。她不仅养育了我的身体,还安顿了我的灵魂。她不但是养育我的母亲湖,也是我人生中的启蒙老师,生活中的同行者与挚友,生命中的依靠和坚守。她更是我深情的爱人,让我一生都离不开她。守望着她,我的心便不会流浪;守望着她,我的灵魂就不会飘荡。扎根在她肥沃、深情、敦厚的土地上,我方能感受到匆匆的人生脚步迈出去,会有了明确的方向!

因此,我倾情于鄱阳湖,我牵记、缠绕、梦萦于鄱阳湖,将我的身心与鄱阳湖融为一体这是无可厚非的事了。

四、鄱阳湖文学

说起《鄱阳湖文学》,当从我入住《小说阅读网》说起。二00六年八月,我入住《小说阅读网》后并很快地成了网站的一名驻站作家。兴奋之余,我便邀请身边的朋友们一起来《小说阅读网》冲浪。先后有徐红生、詹双喜、罗燕柳、利水福、余英俊、余叨桂、王建军、陈海底等一众文友的注册入住。由于我们都是生活在鄱阳湖区的人,所以文字中表述与记叙的多是鄱阳湖区的风物人情,自然风光以及鄱阳湖区的人文生活状态和来自于对鄱阳湖的深度认知和肤浅的感悟。介于这种情况,在《小说阅读网》的驻站作品中就无形中有了这么一个以鄱阳湖为文学载体的文学作品,在《小说阅读网》中就有了这么一个以鄱阳湖为文学载体的创作群体。在《小说阅读网》中就有了这么一群以倡导《鄱阳湖文学》为己任的负责任者,一群以守望鄱阳湖为心灵寄托的思想者。

当然, 在这里我并不是说之前就没有人以鄱阳湖为文学载体进行文学创作活动来讴歌鄱阳湖,就缺失了《鄱阳湖文学》这一文学的现象。据我所知,较早时期的如汉代的谢灵运,晋时的陶渊明,唐代的王勃,宋朝的苏轼等人曾有过不少关于鄱阳湖的作品流传于世;现代的如陈世旭、林美岚、王一民、毕必成、赵青、张一瑛等人,皆有不少代表性的作品问世。但可惜的是他们没能赶上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只能说是他们生不逢时,那些好的作品因受文化交流、文学推广渠道的局限所致,没有广泛的被人民大众所熟识,所以才在文学的这一领域没能形成一个整体,一个以鄱阳湖为载体的文学创作阵营。虽然,都昌董晋先生和他的一班钟情于鄱阳湖文学创作的友人们,创立了鄱阳湖文学研究会并自办了一份《鄱阳湖》文学报,也曾在环鄱阳湖的十一个县市举办了多期鄱阳湖论坛来提倡《鄱阳湖文学》,但终因宣传力度不大,没能引起人们足够的认识。故而,人们普遍地忽视了《鄱阳湖文学》这种现象的存在。

基于以上的种种思考, 我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于2009年金秋时节创办了一家名为《都昌户外网》的综合性网站,专门在网站的论坛上开设了一个《鄱阳湖文学》专区,方便广大喜爱文学创作的朋友们在这里进行广泛的文学交流、交融和沟通。这样的一个作法,它到底能生产多大的作用,到今天为止,在我的脑海里真的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其实,我的内心里也早就认识到,如果仅仅是靠这样的一个小平台来提倡和推广《鄱阳湖文学》是远远不够的,这无异于在小阳台唱大戏,根本就抹不开身来。于是,我又与朋友们一起于2010年的春天,在《期刊?一起写》网站上创立了《鄱阳湖文学》电子杂志,以季刊的形式捧出来,奉现在了大家的面前。估且不论刊物的内在质量与水准如何,但它是我和朋友们倾心鄱阳湖文学的一个见证,也是我们决心倾毕生精力提倡《鄱阳湖文学》,推广《鄱阳湖文学》的一个不争的事实。

首先,从文化的角度上来讲,它的表现形式必须是使用文学的表述方式来进行宣讲和宣传。如何去挖掘和弘扬一方文化,让外人认识并认知这一方文化,就促使我们必须构建一座与外界沟通、交流、促进的平台,基于此,我想到了创办一份《鄱阳湖文学》杂志,我要让它走出去,用鄱阳湖迷人的风韵去吸引世界的目光,去打动人类的心。

其次,我知道,仅凭我一人之力是办不成什么大事的。我更知道,仅靠我一个人的单打独斗,任你说破了天,捅破了地,也是取不到什么好的效果的。我深深地知道,宣传鄱阳湖,弘扬鄱阳湖文化靠的是众多鄱阳湖儿女的齐心协力,靠的是鄱阳湖赤子,痴子对她的无私热爱与默默奉献。

五、鄱阳湖文学的使命与价值

今天,鄱阳湖文学到底承担起了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和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呢?

鄱阳湖文化是赣鄱文化的一部分。鄱阳湖文学是鄱阳湖文化的基本载体。要弘扬和发展鄱阳湖文化,我们就必须打造好鄱阳湖文学。

赣鄱文化博大精深。我的一位朋友曾经这样称羡过我们的赣鄱文化:“从瑞昌的铜岭矿冶遗址到新干大洋洲的商代大墓,集中展现了古代青铜文化的内涵;樟树、吴城、筑卫城文化的遗址,是农耕文明的集大成者;抚州的“四梦文化”及名人文化,让人感受到戏曲文化的无穷魅力;鹰潭龙虎山,道教文化和秀丽山水相辉映,让无数游人心驰神往;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具有众多的稻作文化元素,更有证据表明,万年是世界稻作的起源地;景德镇,闻名遐迩的瓷都,这里的陶瓷文化早已家喻户晓;在九江,你可以走进白鹿洞书院,听槛外流水潺潺、鸟儿啾啾。读一本线装书,和朱熹、陆象山,李勃等人进行一番心灵的沟通……”。

这是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地方文化,她是以江右人民的生产实践为基础、以赣鄱农业文明为核心,历经数千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特色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时代给我们赣鄱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

毫不讳言, 我们暂且抛开过去那些深厚的人文历史不谈,单论当前,我们江西就有两张文化产品的好牌可打。其一是以井冈山、南昌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其二就是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为特点的绿色生态文化,亦可称其为湖文化或者是蓝色文化。也可以这么说,在现代的经济大潮中,目前,支撑起江西文化天空的柱石就是红色革命文化与绿色生态文化这两根擎天支柱。如今,红色革命文化的这张牌,我们算是已经打出去了,革命老区的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成了气候,特别是江西的红歌会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红色革命文化的造势和走出去,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但是,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为特点的绿色生态文化还在犹抱琵琶半遮面,扭扭捏捏地不敢大胆地,系统性地走到前台来。这里我要强调和补充一点,那就是前面提到的绿色生态文化是指我们鄱阳湖地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鄱阳湖文化。

今天,鄱阳湖文学的适时登台,就是要勇敢地去承载起弘扬鄱阳湖文化的历史使命,亮出鄱阳湖文化的独特风采。同红色革命文化一起共同架构新时期江右文化的天空。同时,充分利用好鄱阳湖这一湖清水,做好绿色生态大文章,把鄱阳湖努力打造成“泛珠三角经济区”的一个美丽、迷人的,具有深厚人文历史底蕴,具有深远历史意义与内涵的生态经济“后花园”。 这就是鄱阳湖文学应该承担起来的,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以及它必须为丰富和发展、繁荣中华文华而独立存在的价值。这是我们必生追求的目标和向往!

以前,曾经有不少的人总是狭隘地给鄱阳湖文学置以简单的,误判性的定位。曾有一些诗词爱好者们,自以为他们经常以鄱阳湖为载体来进行一些诗歌的文学创作,便从诗歌的表象上来给鄱阳湖文学定位,不无牵强地说他们创作的诗歌就是纯正的鄱阳湖文学,是鄱阳湖文学的代表,他们代表着鄱阳湖文学。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以鄱阳湖为载体来进行小说创作和散文、杂文创作的同仁们亦同室操戈,各执一词,纷纷将鄱阳湖文学往自己身上贴,觉得谁贴上了这块金字招牌,谁就代表了鄱阳湖文学,就是名门正宗。几方面的人各不相让,争得不可开交。浑不知,他们的这种做法是极其的不成熟。鄱阳湖文学是一种内涵极深极厚的文化现象的文学载体,不是哪一家哪一派所能代替的。他们的盲目与冲动行为,极大地滞迟和阻碍了鄱阳湖文学的成长与发展。他们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方文化与它衍生的一种文学的现象,从来就不会是孤立存在的。他们那种看待问题的单一性及狭隘地认知事物的观点,是我们要从思想的根子上去摒弃的。

鄱阳湖文学是地域文化方面的一种特有的文学现象。我们竭尽心力地打造《鄱阳湖文学》这个品牌,构建文化交流的这个大平台,目的就是要让《鄱阳湖文学》承载起历史付于它的使命,让世界认识它的价值。与红色革命文化一起撑起江西大地文化的天空。让《鄱阳湖文学》成为助力鄱阳湖腾飞的翅膀,给鄱阳湖注入勇敢亮出自己,接受来自四面八方风雨的洗礼的源动力,让鄱阳湖唱出自我,傲世屹立!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诚挚且热切地希望广大的文学爱好者,文学的创作者们,果敢地拿起手中的笔,努力创作出好的作品,为弘扬鄱阳湖文化,繁荣和发展鄱阳湖文学,为鄱阳湖的绿色生态家园建设,生态经济建设服务。让鄱阳湖文学切实地承载其使命,为弘扬和发展赣鄱文化,丰富华夏文明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这就是鄱阳湖文学的使命与价值所在!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明然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四大名捕点评:

鄱阳湖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
一篇不错的文化演讲稿。

文章评论共[1]个
静月清荷-评论

感谢明然兄赐玉,问候明然兄早安!at:2011年08月18日 清晨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