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进亦忧,退亦忧文河郎-

发表于-2004年10月08日 凌晨1:57评论-10条

认识孟浩然,当然是小时候从这首耳熟能详的《春晓》开始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的确是首朴素优美,耐人寻味的小诗。甚至有好事者认为这首诗其实是写了一场性事。真真令人哑然。当然,如果硬要这么认为,那也没有办法。不过我想,弗洛伊德也许会点头赞成,但孟浩然本人却决不会同意的。这首诗晶莹剔透,简直是回荡在心灵深处的一缕天籁之音。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孟浩然是一位冲淡平和清心寡欲之人。他早年隐居在襄阳家乡的鹿门山,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有段时间常与他往来。他比李白年长十二岁,李白很敬佩他。秀才人情一张纸,李白在赠给他的一首诗里说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李白的这首诗加深了我上面对孟浩然的那种印象。 

后来,我读了孟浩然更多的诗。我发现,他的心态远非如此单纯。他也远非李白诗中所写的那种形象。李白是个浪漫的大诗人,爱说个大话,什么都往好处说,有时也未免言过其实。单说“红颜弃轩冕”这句罢,一个“弃”字,是弃之如敝屣的“弃”,那是何等的潇洒旷达,但据《旧唐书文苑传》所载,事实是,孟浩然年届四十时,仍来长安应试了。但“应进士不第,还襄阳”。那次应试的结果很让他失望。古人讲的是四十不惑,一个年届四十的人来到京师求功名当然无可厚非,大唐帝国是个开放的社会,各种观念都能不受限制的被人接受,但这个事现在放在孟浩然身上,那么他在此之前的隐居性质就值得怀疑了。我这么说的意思是,他孟浩然于功名利禄上也依然未能免俗。李白也是追求功名事业的,但李白难能可贵的是他总能直言不讳。所以,同样的事情放在李白身上,我们反而觉得他天真可爱了,比如他的那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从古到今,只有从李白嘴里出来,我们才会觉得不俗。 

那次应试的结果让孟浩然失望。失望很深。在《留别王维》的那首诗里他终于直言不讳的说道:“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接下来的两句说出了他不得已而为之的绝望心情:“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反过来说,他现在的失望之大,不正反映出他以前的希望之大吗! 

孟浩然实在是一个内心优柔,充满矛盾的人。孟浩然的心态也是古代众多读书人的心态。他们讲的进兼济天下,退独善其身,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大多数不是进亦忧,退亦忧,就是进不能进,退又不能退,势如骑虎难下。比如孔夫子罢,唐玄宗在祭拜时不也说“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吗。 

因为有个十分有意思的传说,还应提一下孟浩然这首《岁暮归南山》的诗。诗是这样写的:“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据传孟浩然在王维的内署,恰巧唐玄宗到了,向孟浩然要诗,孟浩然就读了上面的这首,玄宗听了很生气,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如果真是这样,初次见面,居然向一国之君读这样的诗,不是称颂,反而上去就发牢骚,那孟浩然真是太书呆子气了。一个四十岁的人,也许只有诗人和傻瓜,才会如此没有城府。至于李白说孟浩然“迷花不事君”,看来那是李白在他自己微醺之时对别人的吹嘘呢。 

可以设想,孟浩然那次应试就算真的应试上了,就算真的获得个一官半职,从此他的生活就真的很快乐了吗?无论如何,我总是怀疑。李白不就是个现成的例子吗?官拜翰林学士,那滋味又如何?仅一年多,长安城李白不就呆不下去了吗。我觉得还是隐居对孟浩然比较合适。隐居虽然时时让孟浩然感到寂寞,但至少内心还是相对平静的。 

当然,孟浩然的隐居生活与陶渊明不同。陶渊明之所以能够获得真正的欣喜和平静,那是因为陶渊明的隐居是自觉选择的结果。而孟浩然的隐居则很难一语言明了。一个人,即使才高八斗,要想明白自己生活中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依然很难。因为这个世界从古至今,总是充满着诱惑。英国作家王尔德说了一句无比机智的俏皮话:“除了诱惑,我什么都能抵挡。”人总是这样啊,吃着碗里,望着锅里。如果不能摆脱过多的欲望,人只能被过多的欲望所牵制,这样人就会脚踩两只船,当然也就会行走得身心俱疲。其实功名利禄也罢,荣华富贵也罢,这些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目的。 

生活的目的是平静和快乐。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文河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烟雨若黎点评:

古往今来,那些仕途路上的不得意成就了多少诗人。诗人的性情多多少少也决定了一生的命运。能得两袖清风田园,倒也几分自在。

紫色菊点评:

孟浩然皆不能拒绝对官场的追求,今天我辈将又是怎样面对官位?
想想他则是为心中理想,而今天的这些人们为的是什么?人生百态。尽在官职。

寄北点评:

陶渊明是繁华过尽的宁平,而孟浩然则欲从静处得繁华,却又欲寻不得,难免有个屈字,在气慨上自有不同。但与田园,孟浩然又终归有他的忍持与懂得,所以在诗的丽色上会比陶渊明漫意许多,并不像陶渊明看山看水自是从容与居高,而陶则不像孟浩然那样与田园有无间的亲近。
至于疑他的归隐心态,其实与我们自己本身的心态有关。比如城市回乡村叫归隐,而乡村到城市则叫做跃龙门。

文章评论共[10]个
微笑的蝴蝶-评论

不进不退,顺其自然。生活的目的是平静和快乐。:)

  【文河郎- 回复】:也许吧。 [2004-10-8 20:47:19]at:2004年10月08日 清晨7:32

白水黑糖-评论

孟浩然徒有诗才,终生未仕,隐归襄阳,五十二死。唐文人未及第或未仕,心中的悲苦,绝不亚于现代人落魄下岗的凄凉。孟浩然长安别王维,写下: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菲。写与当朝丞相张九龄的《临洞庭上张丞相》中却写道: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求举荐之心甚矣。
  【文河郎- 回复】:我觉得孟浩然的这种心态值得同情,对于古代广大读书人来说,也很有代表性,在任何时候,人都很难摆脱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尽管有时候这种影响是负面的。 [2004-10-8 20:46:29]at:2004年10月08日 上午10:02

白水黑糖-评论

文题“进亦忧,退亦忧”,六个字写尽了孟浩然的一生。at:2004年10月08日 上午10:03

千山我独行-评论

引人思考的文字,生活要平静和快乐是艰难的,为官要两袖清风又谈何容易~~~~~
  【文河郎- 回复】:好在人活着有知难而进的精神。 [2004-10-8 20:42:28]at:2004年10月08日 上午10:13

遥远的风铃-评论

也许诗人不想为官,只是想证实一下自己罢了,如果没有一腔抱负心,怎寻得生命的意义呢?不过诗人也是平凡人,言行或思想有迟误或反复也是可以理解的。对于诗人40岁还进京赶考,想得一报效社会和国家的拳拳之心,我们还能说什么呢?而正因为没有或得不到这样的机会,诗人才心中极度悲苦的。我们为什么不能从这样的角度去看待诗人呢?收起一些我们常有的狭隘,宽容地去对待一切吧!
  【文河郎- 回复】:不想为官而只是证实一下,在学而优则仕的大气候下,可能性不大。对于诗人40岁还想赶考,当然不应该反对,科举兴于唐,与以后的朝代相比,大唐对于读书人还是很宽容的,建功立业的门路很多,诗人并非报国无门。我在本文想说的只是,一个人要想好好的把握自己,认识自己很难。 [2004-10-8 20:41:25]at:2004年10月08日 上午11:52

无语荷香-评论

进而儒,退而庄,难矣!
  【文河郎- 回复】:这也是传统文人的常态。 [2004-10-8 20:34:44]at:2004年10月08日 中午1:05

踏浪淘沙-评论

见解独到```
  【文河郎- 回复】:谢谢! [2004-10-8 20:48:04]at:2004年10月08日 中午2:14

彦灵-评论

挺无辜的,念首诗就断了仕途,柳永还能奉旨填词呢。
唉……早该向李白学习,先广发名片,再天子呼来不上船(也许领导忘了号码)。
我倒是爱《春晓》这首诗的,MTV绝对拍不出神韵。
  【文河郎- 回复】:呵呵,领导忘了号码,但只要记住领导的号码就行了,没事常联系,逢年过节送个礼,发个短信什么的,领导印象就深了。 [2004-10-8 20:28:52]
  【彦灵 回复】:领导的号码是机密 [2004-10-8 20:48:55]
  【彦灵 回复】:古代习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而现在又要销自己给谁?开什么价位?正是要思考的问题啊,
[2004-10-8 21:00:26]at:2004年10月08日 下午3:25

流浪的舞鞋-评论

深刻!at:2004年10月09日 上午10:09

玉茗清梦-评论

人很矛盾的,无法拒绝匆匆利念,滚滚物欲,又想为自己建造一个精神家园.
  【文河郎- 回复】:人活在这个世上,无论在哪个时代,有时都处在这样的矛盾之中。 [2004-10-11 19:18:30]at:2004年10月11日 晚上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