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相机就像情人的眼睛,会帮你留下值得珍惜的美好事物。”一千个相机,有一千双眼睛;一千双眼睛,有一千个世界。但或许,同一个相机能够拥有一千双眼睛;同一双眼睛能够看到一千个世界。
我第一次看《西游记》的时候是和信佛的奶奶一起看的。她说这取经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我信了;她说这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是真的,我也信了;她说这佛祖也是真实存在的,我还是信了。于是,整场《西游记》下来,我只晓得那孙悟空有多厉害。
我第二次看《西游记》的时候是和我认为很博学的父亲一起看的。他让我看《西游记》不要只停留于表面,不要只看到孙悟空等人的本领有多么厉害,要用心去看,去看这部戏的本质,去看作者写这本书的意义。于是,我看到了不一样的《西游记》,看到了不同的四个人,不同的四个时期,但是同一个人生。
唐僧,他代表着人生历程中的少年时期。如今,我便是“唐僧”。唐僧从小修身养性,吃斋念佛,自然而然便培养出优秀的品德。但只有优秀的品德仍是不够的,因此唐僧需要去西天取经。但唐僧也只是拥有着高尚的品德,却没有学富五车的知识,所以他就像是一个婴孩,刚踏入红尘,不知人间险恶。因此,那些妖精鬼魅才忙里忙活地挤破了头也想吃一口唐僧肉,以求长生不老。但事实上,人能够长生不老吗?不过是因为唐僧的肉就如同他那高尚的品格,百里飘香,远远就能闻到。但若只是因为品德的话,难道知识就不诱人了吗?非也。只是因为品德是可以学的,但若想知识一步登天,那是不可能的。若知识可以直接吃下去的话,那妖怪们都会去吃孙悟空吧!但事实上,那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孙悟空不仅有智力,更有武力。所以,唐僧需要孙悟空。
孙悟空,他代表着人生历程中的青年时期。青年嘛,学有所成,博学多才,便持智行凶了,瞧不起这世间万物,理所当然地认为世界得绕着他转。于是,便妄言要与天同寿,自号“齐天大圣”。但“大圣”想着是“横行霸道”惯了,忘了这世间有一句话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任孙悟空能力再大,也还是敌不过如来佛祖的五指山。这人再聪明,犯了法,难道还能够逍遥法外吗?人是敌不过法律的。最后,过了五百年,如来佛祖才让唐僧去救他。为何孙悟空不会念那贴在五指山的咒?因他品德尚未够。纵然有再大的智慧,用在不对的地方也只能是自作聪明。因此,青年时期的知识得由少年时期的品德约束。因此,孙悟空需要唐僧。
猪八戒,他代表着人生历程中的中年时期。不论是书中作者描写的原形,还是荧屏上导演塑造的形象,猪八戒都是一副肥头大脑的模样。不为别的,只因这时期正是贪恋酒肉美色的时期。所以,这原来的天蓬元帅才会阴差阳错地投错了猪胎。中年时期,品德有了,知识有了,虽不一定是最高尚的品德,最丰富的知识,但起码的做人处事之道还是了熟于胸的。这既然品德、知识兼备,又在官场上混的熟了,那还缺什么呢?修身养性的日子过去了,艰苦修行的日子也过去了,执着追求梦想的日子都过去了。对!那便是钱财、职位,美食、美人,等等等等。于是,有哪一位见过,在灾难当头的时候,猪八戒会去打头阵的?他肯定会对打头阵的那个人瞎嚷嚷:“年轻人啊,不懂事啊,不懂事。”所以,说猪八戒是最没有诚心去西天取经的也不为过,因为他不需要这些,比起取西经,他可能更想回高老庄去做他的上门女婿吧。但是,若是没有了猪八戒,那长途漫漫的取经之旅谁来缓解沉重的气氛呢?由此可见,猪八戒并不只是个吃货。
沙悟静,他代表着人生历程中的老年时期。每次出场,必不可少的就是他那肩上的担子。他给人的感觉就像是隐形人,缺少存在感,仿佛就只是一个挑担的。可是,取经四人组中,我或许最喜欢的就是他,虽然他没有孙悟空那么厉害,那般抢眼,但所有其他三人不愿做的事他都毫无怨言的给包了。这人到老年,精神上便无欲无求了。这担子,搁唐僧了,他必是把这行李放马上;给孙悟空了,他走一步,丢一件;走两步,准全丢;让猪八戒拿吧,以他那个姓,他必定会照辞推脱,毕竟他上辈子还是个天蓬元帅,虽然这上辈子是过去了,但好歹也曾经拥有。所以,这担子必然就得由沙僧接收了。其实,我觉得这担子不仅仅是一个担子,更是一个责任。这人天生都带有惰根性。今天不愿做的,留给明天;明天不愿做的,丢给后天……如此循环往复,何时到头?所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事事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少年时期的唐僧不愿做,青年时期的孙悟空也不愿做,中年时期的猪八戒还是不愿做----那只好留给老年时期的沙悟能了。人的一生不会没有一个终点,因此身强体壮时不愿面对的事,迟早要在年老体迈时做个终结。既然最终都得解决,那为何不早早地解决了呢?所以说,沙悟能只是个挑担的吗?
人的一生由少年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组成,缺一不可,更不能顺序错乱,否则就乱套了。《西游记》,师徒四人,四种经历;四中经历,四个时期;四个时期,一个人生。
-全文完-
▷ 进入流染逸轩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