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绥中县调研工作已经三天了。午饭前就听说李家堡乡境内有中国长城中独一无二的水上长城——九门口。记忆中我曾经登过北京的八达岭、居庸关、河北的山海关、丹东的虎山等处长城,还头一次听说有水上长城。饭桌上,听李家堡乡领导对水上长城的描述,娓娓道来的历史回顾,使我充满了神秘和向往,也有了即刻踏访的冲动。
从李家堡乡政府向西驱车行驶10钟左右就可以到达九门口水上长城。当车一进入新台子村界时,逶迤于崇山峻岭之上的水上长城便进入了我的视线。
远远望去,九门口水上长城依山起伏,气魄雄伟的关城,由九孔高大宽阔的水门筑成,一字排开,雄踞于南北两山之间的峡谷之上。
当你走进它仔细观看时,此处南北两山耸立,中间形成一条宽阔峡谷,九孔水门横跨两山河谷之间,九江河河水曲折流过,形成“城在水上座,水在城下流”的宏伟之势,这就是素有“水上长城”之美誉的九门口。此景之壮观,使人心胸豁然。
穿过九孔水门,沿台阶从南侧登上了长城。八月的北方,正值二伏天,每走一步台阶都汗流浃背,20分钟后我终于登上了长城的第一个锋火台,虽然呼吸急促,两腿发软,但心中充满着战胜困难的喜悦和自豪。此时此刻,极目远眺,四周山色尽收眼底,远处绵延的长城,气势磅礴,蔚然壮观,仍然像哨兵一样伫立凝望,守卫着苍天,俯视着大地,遥望天南地北的中华儿女。我站在此地凝望着饱经沧桑的锋火台和台上那一缕缕云霭,手扶着粗糙斑驳的墙砖,用手指轻轻顺着灰白色的墙缝抚摸,回忆着当年古战场的烽烟,感受着500多年的沧桑往事。在这片苍云之下的古城墙之上,曾记载着中华民族山河破碎的仇与恨,曾闪过沙场豪杰志士们的刀光剑影,长城曾聆听过壮士们那震天动地的呐喊。如今,岁月流逝与战争的摧残,九门口水上长城却显得十分沧桑,美得低吟、美得大气,美得我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九门口水上长城之所以富有传奇色彩,而闻名世界,是因为它是中国万里长城中唯一的一段水上长城,其跨河墙长达100多米,河水从城下的九孔水门直流而下。据史料记载,九门口古称“一片石”,号称“京东首关”,与“天下第一关”相媲美,是明代最重要的关隘之一。它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岱宗景泰和神宗万历年间均进行过重修。九门口长城全长1704米,位于辽宁省绥中县李家乡新台子村境内。南临渤海,北枕燕山山脉,西与“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相连。由1.2万块巨型花岗岩条石和4400个燕尾铁扣连接,形成近7000平方米的过水铺石(一片石)以及敌楼、哨楼、烽火台、战台和信台等军事设施,在中国万里长城中独一无二。九门口因地处关内外交通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644年,闯王李自成与吴三桂所引清兵在此展开了“一片石大战”。1922年至1924年,直奉两系军阀在此进行了两次大拼杀。1948年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为打通关内外走廊直取京津,也曾激战九门口河谷。诸多的战场轶事,使九门口的威名远扬,当年的古战场真是国与国之争,血染疆土、夺魂索命的大沙场。
如今,九门口水上长城已失去它本来的价值,但它“一关(口)九门”的雄伟气势,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东北地区第一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保护单位。同时“水上长城”更因为它的美不胜收、风光无限延续到了现在。
如今,一条长长的城墙筑起了一段长长的历史,给人类留下了追忆远古的痕迹。
如今,长城不再是屏障,而是一个象征,一段历史。
如果把象征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万里长城比作一条巨龙,那么九门口水上长城便是巨龙点睛的一笔;如果说长城是中国板图上的一根常青藤,那么九门口水上长城便是藤上的一朵奇葩。
-全文完-
▷ 进入柳湖岸边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