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门 道贾霓

发表于-2011年08月09日 上午11:28评论-0条

在80后青年中,韩寒的名气是越来越大了。尽管社会上还毁誉不一,但我还是很佩服他的。他以《三重门》成名,却因高考壁垒受拒于四重门外,之后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潇洒地生活在上海,喜欢飙车,偶尔也当当d哥,于出租司机中获取素材营养,写写博客,针乏时弊,为平民呼吁。现在已逐渐成为文化名人了,就连我这等孤陋寡闻的人也知道他,还要借他的《三重门》说事。

我之所以要借韩寒的《三重门》说事,是因为我们学校恰巧有三道门——明德门、里仁门和科学门。将来或许还会多一道,这道门应该在红河大道边上,我不敢肯定地说,是因为州政府的建造是开放式的,而红河大道和红河学院又都姓红河,亲如一家,也许没有必要,甚至连篱笆也不用——这样才能在形式和意识两方面成为一所真正开放式的大学。可是,我总认为那道门最应该有,中国风水学的《阳宅三要》中门是最重要的,认为门是府宅之气口,而中华民族立府造宅也习惯有门,再说州政府不也有一道皇冠似的剪影门吗?真正不该有的应该是明德门和里仁门。这两道门因老公路和钉子户而立,把好端端的一个校园分为东西两区,破坏了校园的整体结构和美感,让人从中品味出学校很尴尬,政府很无奈——这种情形要放在公有制时期,政府一声令下,把使用价值不大的老公路变成良田,跟大队、生产队一协调就搞定了。可是,国家干了二十多年的公有制,经济却发展缓慢。于是,只得顺应贪婪的人性和自私的人心搞私有制,可没曾想却又培养出那么多的钉子户来。

唉!政府也难呀,学校就克服克服吧。

于是,就有了那两道门,倘若红河大道边再造一道,科学门就等于四重门了。也许这样才更合乎实际,更具有象征意义,遗憾的是没让韩寒进来,不然的话文学史上也许还会多一部钱钟书风格的四重门。

可惜了,教育机构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反思,倘若当初能包容一点,也就不会放脱这么一个奇才。倘若中学教育不是被高考这个框框套牢,让其突出个性和特色的办学,如今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初、高中生舍得父母、祖国,远渡重洋,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去求学。何必呢?大多都是些独身子女。我是经济有限,否则我也不会让我的孩子受这样的摧残。可见韩寒的父母很了不起,他们懂得发挥自己孩子的特长,进不进“四重门”都无所谓。现在韩寒怎么样呢?不照样比别人活得好吗?然而,韩寒只有一个,他不进“四重门”照样能成名人。可是,大众怎么?有钱人也还不多,就业形势那么严峻,进“四重门”总比不进有希望吧。于是,考上大学就成了大众的希望,四重门就成为大众的希望之门了。

如此看来,红河大道边的门是非建不可了,也只有建起来,科学门才能升级为希望之门。她的奥妙,寓意除了建造时的创意源外,也必将因人而异,衍生出许多种版本——或开启师生的人文情怀,或导引师生对科学的探索进取精神。而在我的心里却仿佛驻扎着两只洁白的鸽,每天上下班从这里经过的时候,看着朝晖或夕阳,两只鸽便振翅腾空,一只仰望蓝天,飞,飞,拖着呜——呜——的鸽哨飞,飞……

另一只却俯瞰大地,心底发出一声哀叹,双目锁定科学门,祁盼大才子唐人王勃复活,善联的清人孙髯翁再生。倘能如愿,我等便可驱车赴昆明将其请来,设宴款待,帅哥靓女演一台歌舞助兴,此老必将把酒临风,凝望白鸽,手捋长髯,呷一口酒,俯身向案,挥毫疾书,再现当年创作“大观楼”长联时的一幕。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啊!多么壮阔的滇池,多么豪迈的诗情呀。

惜哉,现代人不善此道。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贾霓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静静的一叶小舟点评:

门道,什么时候都有一定的门道,不管是正道,还是旁门左道,重要的是看看通到什么地方。三重门,四重门的都过了,前面是不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