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遥望露天电影的背影燕剪春光

发表于-2011年08月08日 中午12:19评论-9条

暑假回到故乡,哪儿没去,一门心思在家里陪着年迈的母亲和生病的嫂子。这天傍晚,在外面玩耍归来的外侄孙兴冲冲地报告:“姑奶奶,今晚在晒场放电影!”我一听陡然来了兴致,隐藏在心灵深处的记忆瞬间被激活。露天电影,那是我少年时代最美好的记忆!多少年以来,那热闹、温馨的场景一次次在我的梦中再现。我多么希望能有机会在家乡再看一次露天电影!没料到机缘在不经意间降临,我简直有点欣喜若狂了!于是吩咐侄女即刻准备晚饭,饭后便带着椅子,随母亲和外侄孙一起来到了放映场。

这是一个很宽敞的水泥晒场,位于村子的最前端。北面紧邻威严的祖祠,西边靠着一方水塘,东面和南面则是阡陌纵横的稻田。正南不远处,是村庄的入口,矗立着一块碑牌,上书“刘荣新村”。 一片横亘的树林,好似小山村的一道天然屏障,打我记事起,它就一直静静地守护在那里,见证着这个小山村的沧桑变迁。

大概正值农历十五、六吧,又圆又大的满月,像一面巨大的银镜高挂在树梢,将它的清辉尽情地洒向绿油油的稻苗、清凌凌的塘水和楼房林立的古老而又年轻的村庄。电影还没开始,放映员正在调试着机器。我环顾整个晒场,只有稀稀拉拉的二十几人。咦,人怎么这麽少?孩子们一个个围在放映机旁叽叽喳喳,想弄清今晚放映的究竟是打仗还是抓坏蛋的片子。几个老人悠闲地摇着蒲扇,坐在离银幕很远的地方惬意地聊天。这样的情景是我始料未及的,心中莫名地滋生出一种失望的情愫,小时候看露天电影的情景随即如潮水般从记忆深处涌来。

我小时候,农村文化生活极其贫乏,偶尔看一场露天电影就是我们的精神大餐。只要听说哪里有电影看,不管路途遥远,也不怕风霜雪雨,一定会排除万难奔向目的地。如果在本村放电影,那便是千载难逢的一桩盛事。喜讯象一阵风,瞬间便传遍村庄的每一个角落。家家户户象是迎接盛大节日,呼唤亲朋好友,张罗丰盛的饭菜,准备好充足的凳子、椅子。最高兴的莫过孩子们。他们整天都在谈论着晚上放电影的事,抱怨这天怎么过得这么慢。好不容易盼到日落西山,他们不约而同地、欢蹦乱跳地从村子的东南西北搬着椅子、凳子来到晒场中间,占据最有利的位置。妇女们这天也早早地收工,早早地做好晚饭,然后端着饭碗,向晒场走去,说是去喊小孩吃饭的。可到了那里,先看看屏幕拉好了没有,是否是宽银幕的,晚上放映的是啥片子,是不是彩色的;再看看自家的孩子把椅子或凳子摆在哪里了,离放映机是远是近;最后才想到孩子还没吃饭呢,于是扯着嗓子:“崽俚,还不赶快回家吃饭!要不等会儿赶不上看正片!”男人们倒显得颇为从容含蓄,往往要等听到发动机响了,才慢腾腾地从家里踱步出来,随身带一把小椅子,在晒场的边沿随意找个地方坐下,等待着放映开始。

随着一束强烈的光映照到屏幕上,金光闪闪的红五星放射出万道光芒。刚刚还唧唧喳喳的人群霎时安静下来了,放映开始了!这时,在通往村外的一条条小路上,有影影绰绰的人群正往同一个方向聚结。象是一场大战即将打响,没有指挥官,却井然有序,因为今晚的放映场是一个巨大的磁场。

我那时是一个电影迷。在那个年代,在封闭的乡村,信息匮乏。是露天电影,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万水千山》让我真切地认识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可歌可泣;《上甘岭》、《英雄儿女》让我体会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气壮山河;《地道战》、《地雷战》,让我懂得八年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卖花姑娘》让我了解到友好邻邦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尽管从现在来看,这些影片的题材较单一,人物形象脸谱化较严重,一眼就可以看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但在当时,对于一个如饥似渴的心灵来说,却是久旱后的甘霖。为了看电影,我常常和一帮男孩子一起在黑暗中翻山越岭,走几里甚至十几里路;为了看电影,我这个品学兼优的学生甘愿冒着第二天被老师责令写检讨的危险躲避晚自习。有些电影,如《闪闪的红星》、《渡江侦察记》等,我差不多看了七八遍,每一次都看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看《卖花姑娘》的情景。电影在当时的人民公社大操场放映,离我们村有二三里路程。当时我们全家出动,自带条形板凳。大侄子刚刚两岁的样子,大哥大嫂只顾自己看电影,撇下侄子由我妈照看。妈妈当时年近五十,身体特别棒,她背着侄子一口气到了放映场。这时,广场上早已是人山人海,到处挤得水泄不通。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位置把凳子放进去,坐下来却无法看到银幕。妈妈就让侄子骑在脖子上,自己则站到凳子上,我也一起站在凳子上。因为其他人也是站在椅子或凳子上的,我们只有伸长脖子,在前面两人的间隙中才能看到银幕。侄子坐在妈妈脖子上,挡住了后面人的视线,还招致了人家的抱怨。可是我们已经顾不了那么多,全部注意力都沉浸到了影片的故事中,卖花姑娘悲苦的命运,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不久,广场上响起一片啜泣之声。脚站累了,脖子酸了,却一直坚持着。真不得不佩服母亲,脖子上坐着一个孩子,还能在窄窄的条形板凳上站立两三个小时。

最后一次看的露天电影是越剧《红楼梦》。那年我刚考上大学,国家正处于百废待兴的转折时期,文化领域开始春潮涌动,一些经典的文艺作品得以重见天日。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我才有幸观看了这出传统的越剧精品。记得也是暑假,双抢大忙季节。我和母亲,还有另两位年龄较大的叔公叔婆,一位在队上蹲点的干部。五人打着手电,走在唱彻蛙声的乡间小路上。当我们赶到几里路外的村庄时,电影已经开始。因为没带凳子,只好站着看。在银幕正面看被前面的人挡住了,只好到银幕的反面看。我们被主人公悲惨的命运,被徐玉兰、王文娟等艺术家精湛的表演深深吸引,连蚊叮虫咬也全然没有在意。第二天一看,两条腿布满了红色的印子,好象天空中密密麻麻的星星。

自从上大学以后,就没有机会再看露天电影。学校每周一次在大礼堂放映最新电影,总是一票难求。幸好有一位老乡在那里做志愿者,报酬就是一张电影票。他总是把票送给我,自己却站着看。工作以后,电视慢慢普及,看电影的机会越来越少。偶尔看一次,也是在电影院。尤其最近这些年,网络走进千家万户,看电影易如反掌,鼠标一点即刻下载。所以连电影院也很久没有光顾了。很多次我在想,要是有机会重温一场露天电影,将会怎样呢?

一阵激越的音乐打断了我的沉思,电影开始放映,是一部二战题材的片子,可演员的扮相却滑稽可笑。我感到索然无味,心不在焉地看着。没多久,母亲感觉外面风大露重,怕着凉,我便起身陪母亲回家。小侄孙正在聚精会神看着,不原离开。毕竟是小孩子嘛,在他们眼里,一切都还是新奇的。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回望着银幕的背影,感慨万端。那承载着少年时代温馨记忆的露天电影已经渐行渐远,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我再也找不回当年的那份感觉。毕竟,时代在前进,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化。另外,随着阅历的增长,人的心境也不一样,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别了,我的梦幻般的露天电影!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燕剪春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曲径幽通点评:

别开生面的露天电影,为了送文化下乡从建国后一直放映到现在,或许还会荫及我们的子子孙孙。
文章的生动描述让我们这些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有着强烈的共鸣。极为欣赏!问好作者!

文章评论共[9]个
曲径幽通-评论

拜读朋友佳作,祝秋日安好!at:2011年08月08日 中午2:13

燕剪春光-回复谢谢曲编!辛苦了!立秋快乐! at:2011年08月08日 下午4:13

夜雨不朦胧-评论

让人共鸣的文字!问好朋友!(:046)at:2011年08月08日 下午3:07

燕剪春光-回复谢谢夜雨!这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at:2011年08月08日 下午4:14

图斯曼-评论

极富乡土气息,引人热忆。at:2011年08月08日 下午6:13

燕剪春光-回复谢谢朋友关注!问候秋安! at:2011年08月08日 晚上8:10

燕剪春光-评论

怎么不显示回复呢?at:2011年08月08日 晚上11:38

清泉之韵-评论

读来佳作如回到了我的童年。欣赏了并问好!at:2011年08月09日 上午11:02

燕剪春光-回复谢谢阅读并留评! at:2011年08月09日 下午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