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太阳像个大火球挂在天空,刺得眼睛都睁不开。马路上,柏油都已被太阳烤得发软了。一阵南风刮来,从地上卷起一股热浪,火烧火燎地使人感到窒息。林中小鸟张着嘴巴歇在树上,懒得再飞出去觅食了;小草弯下了腰,都显得无精打采;小狗伸着舌头,喘着粗气躺在屋檐下。只有蝉儿在鸣叫,天越热,它越兴奋,鸣声越是高吭,将那其它生灵所承受的夏日的苦楚,渲染成一种热烈的风情和生命的意蕴。
蝉儿有着“昆虫音乐家”、“大自然的歌手”的美誉。从破土而出的那一煞那便奔波于天空与树木之间,它那发自内心深处的呼唤,偶听是喧嚣,然而又是那样一种令人愉悦的动听!尤其是走在那条林荫路上,那清冽的声音,由近及远,时高时低,此起彼伏,或嘹亮激越,热烈奔放;或抑扬顿挫,婉转悠长;或轻哦低吟,缠绵缱绻。抬头望去,阳光透过层叠的叶子一束束地泻下来,感觉头顶上每片叶子都流露出生命的痕迹。其气势之壮,配合之巧,和声之美,可谓天籁之音,令人心旷神怡。
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诗人咏蝉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随意采撷几朵,慢慢品读,不知不觉已陶醉其中。唐代有咏蝉三绝,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一是虞世南的《蝉》:“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二是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哪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三是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三人托物言志,借蝉抒怀,同一咏蝉,却有不同的境遇和感怀。
在儿时的农村,整个夏季好像都是蝉的世界。听大人们说,蝉儿的鸣声并不是从嘴巴里发出的。于是,总想看看蝉到底是从哪儿发出鸣声的。处于好奇,便与伙伴们一起去捕蝉。将尚未成熟麦粒放在嘴里嚼烂,用水冲洗后得到一块粘稠的麦疙瘩,将这东西粘在竹竿的一头,这就是捉蝉的工具了。手攥着杆的另一端,屏住呼吸,看准目标,慢慢地将竿头靠近蝉儿,然后就是蝉儿的挣扎,这时手臂明显感受到蝉儿激烈地挣扎的振动,心头则是捕获的喜悦和满足。
被捕的蝉儿,或许受了惊吓,总是不鸣。于是便将其放在盒子里,偶尔也会鸣叫一两声,但一发现边上有动静,又戛然而止。有心喂养,但到次日清晨开盒观看,却见活脱脱蝉儿尽成僵尸!我不禁惋叹:难道它离开山树林竟一夜都不能存活?请教大人得知,蝉儿为短命之物,以树间露水为食,一般是数日或数周。我禁不住心底一阵颤动:蝉儿啊蝉,你的遽死于幽闭之中,莫非是平日傲啸山林、潇洒自由,一旦失去故土,以死相抗么?如此短暂而又节烈的生命形态,留给我的感觉,真是凄怆而又悲壮。
优美、动听的蝉鸣是丰收、幸福的代言者;高亢、激情的蝉鸣是坚强不屈、勇于抗争的号角。它唱响了生活中的美妙乐章,每一个跳动的音符令都我回味无穷。我毫不吝惜以冗长的文字来赞美蝉鸣,是因为蝉鸣有着别具一格的风格和魅力给我如许的遐想与启迪。每当夏日来临,漫步林中,不管是在晨光透射过薄雾的早晨,还是炎炎烈日的中午,只要听到蝉儿的鸣叫,会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欢快和爽意。蝉鸣如琴,琴鸣知心。流声绕丛,直抵心底。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说蝉只用一句话,就精辟地概括了蝉的一生,他说:“四年黑暗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蝉沐风浴露,饮天地之灵气,吸万木之精华,蛰伏四年,换来的只是短短一个月生命的“春天”,所以要用全部的力量,尽情歌唱。在短暂的人生之路上,也让我们像蝉一样,不因黑暗而放弃光明,不因卑微而放弃尊严,不因艰难而放弃奋斗,珍惜人生,热爱生活,尽情地展露生命的芳华,高歌生命的欢乐!
-全文完-
▷ 进入宫宝涵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