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如何摈弃自甘寂寞的华衣芳芷

发表于-2011年08月06日 晚上10:21评论-3条

在当代以现代主义艺术为主流的艺术领域中,中国传统文学无论是在继承上,还是在发展上,都是一个聚讼纷纭的命题。另一方面,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出发,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学的客观存在,必定有其一定的合理性。进一步从文学研究的实践与理论出发,中国传统文学无疑是整个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上溯上古时期的歌谣与神话,再到清末的戏曲与小说,无一不是中华民族追求真、善、美,不断完善民族魅力的实践结果。尽管在当代,倍受西方文学理论冲击的今天,我们仍不遗余力地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学,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学又面临反传统的审美价值、艺术法度以及创作理论的巨大挑战以至于举步维艰。因此,中国传统文学彷如走进幽暗的深谷,走进自甘寂寞的困境。

在新世纪之初,对时代问题颇为敏感的青年学子,对艺术有最真挚的向往与追求,在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陷于迷惘,我们也曾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前景展开激烈的讨论却又陷入永无结果的争论之中。鉴于如此,大学的学者们也纷纷走出孤芳自赏的学术研究的藩篱,进行广泛讲学,加之中国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百家讲坛》、《师说》、《大学堂》等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应运而生。易中天、于丹、孔庆东等众多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学经典著作深入浅出、独具匠心的讲解确实拉近了无数青年学子甚至普通老百姓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距离,进一步兴起了国学热。就在这样的国学热中,中国传统文学似乎不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无形中让更多的普通老百姓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学的内涵与独特魅力,也让更多对中国传统文学情有独钟的学者看到了希望。

回望近几年,易中天讲完了三国,于丹也是说完了庄子,随着《百家讲坛》等讲学节目的收视率逐步下跌,普通老百姓也无暇中国传统文学,于是,中国传统文学似乎又走进更深沉的境况。反思中国传统文学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如何才能让中国传统文学摈弃自甘寂寞的华衣再次成为引人深思的话题。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人类经典艺术能够屹立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经典艺术映射出来的价值无一不体现人类思想的进步,也无一不体现真善美的理念。

孔子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我们先哲在春秋时代对文学价值的判断。“兴观群怨”不仅仅是孔子在强调《诗经》的社会功用价值,更是从文学的本体论出发,“兴观群怨”并没有局限于社会的伦理道德以及个人修养,而是从社会的发展规律出发对文艺的价值作了全面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这正是现代文学理论批评所探讨文学价值等问题精髓所在。

而现代的广大民众由于受到西方文学影响慢慢失去对传统文学的敏锐感,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学往往给新一代青年学子以一种繁冗、苦涩的印象,从而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学不仅仅在视觉上感到疲惫,更在时间与空间等两个方面已无法与中国传统文学在价值观上取得共鸣。但是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往往又是属于“直寻式”“物我同一”等感性认识的范畴。但这一种“直寻式”的感性认识并不与科学相悖。逻辑学、伦理学是“真”与“善”相对应的学科,逻辑学与伦理学重视理性与理念,中外先哲对美的探究也是源远流长,从柏拉图的“美是难的”、康德的“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现”,再到现代美学的“移情说”、“距离说”等等,都进一步论证中国传统文学在艺术领域的珍贵价值。中国传统文学中诗词这一块对“意境”的要求尤为重视,这也使得王昌龄在汲取以往文学理论家的思想精华提出了“意境说”。而意境的臆造却是西方现代美学“移情说”、“距离说”具体实践的结果。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已经超越当时世界文学发展趋势。随着美学在中国扎根与发展,使得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与发展有了坚实可靠的后盾。不必谈盛唐大诗人李白作品中的崇高与壮美,单单是《庄子》一书中对于文学形式美的追求已经是令众多对中国传统文学持否认态度的人们大吃一惊,他们也不得不以一种自豪与敬畏的目光重新审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学。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中华民族的思维更有利于我们继承与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学,良好的基础我们早已具备。在春秋时期就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说法,孔子也有“兴于诗,成于礼,立于乐”的说法,我们也不难发现中华民族是一个颇具艺术的民族,对艺术敏感度也是生而具有的。如果说,在同样的时间维度里,西方文学的起源古希腊文学是充满青春活力,那么在中国的上古时期,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歌谣、《诗经》、诸子百家的文论等等便是具有少年老成的稳重与雄浑。

在面对西方文学的优越,我们大可不必自惭形秽,更不用妄自菲薄。中国传统文学有其民族独特性,吸引了海外无数学者。不管是日本的铃木虎雄,还是美国的梅维恒都对中国传统文学持肯定态度。基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思维,中国传统文学更是人类艺术发展史上的另类奇葩。倘若忽略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思维只是按照西方文学的标准来衡量中国传统文学是一种非理智的阅读方式,只能走进更深一层的困惑。

使“国学热”成为一种常态,是中国传统文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而在这一过程,我们需要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学进行科学解码,再由广大读者接受中国传统文学解码后的信息。充当解码这一重要角色显然由众多的学者来充当,科学解码不仅仅要求学者们自身具有博学的知识,更是要求学者在解码过程中运用高超技巧,而这一种高超技巧恰恰是通过解码中国历史文化渊源等来还原读者阅读的环境,这一种还原手段最终的目的是使得读者在阅读中国传统文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独特性思维,从“真善美”的文学价值出发批判性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学。

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普遍老百姓接受问题这一层面,不管是学者们的俗讲还是雅谈,都应该充分肯定其价值所在,结合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中国传统文学,在现代文学思想主流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以一种强大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来发展中国传统文学。中国传统文学只有摈弃自甘寂寞的华衣才能走进普通老百姓灵魂的深处,从而走向世界。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芳芷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静月清荷点评:

在庸常的生活里寻找诗意,从平凡的小事中对生活进行提纯,
走进寻常百姓心里,文学才是真正走向了世界。
文本厚实,观点清晰可辨,所谈甚丰。欣赏并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共[3]个
静月清荷-评论

在庸常的生活里寻找诗意,从平凡的小事中对生活进行提纯,走进寻常百姓心里,文学才是真正走向了世界。at:2011年08月07日 清晨7:16

静月清荷-评论

感谢新朋友赐玉,期待你后续更多精彩。at:2011年08月07日 清晨7:16

芳芷-回复感谢编辑的辛苦劳动! at:2011年08月07日 中午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