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大国,十三亿人口,年出版1200部长篇小说竟然有一半变纸浆,绝大部分的文学期刊发行量不超过5000册,文学的现状令人担忧。
这无疑是文学的灾难,作家的悲哀,出版业的无奈。
试问文学什么时候这么不遭人待见过?
改革开放三十年,祖国各地,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变化都是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旧变新,唯独文学是越变越弱。随着电视的普及,文学的空间受到了无情的挤压,二十年前就有人哀叹“文学沙化”了。尽管如此,那时的文学依然还是人们灵魂中的绿茵。再随着网络的普及,与时俱进新时代的青年再以不满足文学界的沉沉暮气,需要听到并喊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于是,网络文学诞生了,并逐渐发展壮大。
网络文学就是写手利用网络媒体传播的文学作品。由于网络文学的出现,以杂志、出版物等传统媒体传播的文学作品则被称之为传统文学。事实上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功用一样,只有质量之分。由于网络文学良莠不齐,自身的差别很大,在这里我以为应该把因质量高而转为纸质出版的好作品加以分开,将其称为新潮文学。它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纵观网络文学的发展史,是一部文学向金钱不断妥协的商战史①。
新潮文学主要以玄幻,武侠,当代人的故事,辅以凄美柔婉,灼热刺激的语言,时代感强的个性,简约模糊的描写,快速流动的叙述,引起当代青年的共鸣,从而赢得了市场,应该说新潮文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此。
然而她毕竟还稚嫩,从诞生到现在不过才十来年,要想独撑中国文学的局面还不太可能,尽管他有市场,却因为出版社和杂志社的编辑们的观念问题难以进市场,而传统作家和传统编辑一时还醒不过神来。于是,形成了传统文学作品因为市场萎缩而不断萎缩,新潮文学作品有市场,却受到传统编辑卡压进不了市场的局面。无怪乎文学评论家雷达在2008“春申原创文学奖”颁奖典礼暨“改革开放30年之文学话题研讨会”上②说:
“……今天的长篇小说数量非常多,但是真正能够和世界对话的没有多少,真正代表我们民族的不多。我认为这是很严重的问题。……原创困扰了整个文坛。现在小说量很大,但是真正本土化、创新性的东西非常少。为什么很难出现?就是有一种山穷水尽的感觉。一方面是外来的挤压,还有就是创新,这是原创文学最大的问题。”
他说现在走进书店就会发现,原创的东西比较少,包装的东西、改编的东西很多。并断言“现在是一个文化的时代,而不是文学的时代。”
由此可见,中国文学正处在迷茫中。
在同一个会上,人民文学出版社潘凯雄社长说,从今年上半年前200名畅销书来看,传统作家的作品不超过60种。也就是说,传统作家的受众越来越少,市场越来越小。而转为纸质出版的网络小说却成了畅销书。由此可见,热爱文学的读者并不少,关键是读者兴趣发生了变化。为此潘先生希望文学界反省一下,不要把责任全部归咎于读者的文化素养和市场的不公平。如果作家继续抱着‘我的作品没人看不要紧,我死了以后有人看’的心态来对待文学,实际上是一种慢性自杀。潘先生的话是很衷肯的。
实事正是如此,传统作家的阵地岌岌可危,难怪有的作家“晕菜”了,尽然哀叹作家像“丧家犬”,都有一种找不到家的感觉了。
毫无疑问,中国文学正在低谷跋涉,处境尴尬窘迫。
为什么呢?因为社会发展太快,知识更新太快。
无论传统作家是怎么看,网络文学正日益繁荣。
实事求是的说,在各大文学网站上的确不乏好文章,无论是诗歌、散文,杂文、短篇小说,乃至长篇小说,其内容文采,我以为许多都比期刊上登载的好。也难怪期刊每年5000份的发行量都那么困难,现在的读者群由多少愿意去读期刊上的那些暮气沉沉的文章?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数百年。”这话已经是老皇历了。
现在不要说领数百年的风*,领几十年的也很难找。社会发展太快,人们的思想开放得很,现在的青年竟然有人敢说冰心的文章文采并不是很好,弄得一位资深的老作家深感不安,很不理解;更有人对鲁迅的《阿q正传》提出质疑③,说阿q精神是每个正常人都必须有的,否则不满街都是疯子了?心里医生的工作就是引导病人向阿q学习?还指出了《阿q正传》的诸多不足,比如阿q和王福找虱子比赛一节。虱子本来是用掐的,那时候的阿q和王福都是现代人了,怎么会用牙咬呢?又不时猴子。
认为鲁迅先生夸张过分了,是对国人的贬损。
也亏他们敢想,以前我还真没想过,也不得不承认他说得有一定的道理。由此可见,现在的年轻人是多么的敢想敢说。后生可畏,我们应该为有这样青年感到高兴,他们敢做敢为,喜欢新鲜事物,自然就不会迷信什么权威专家。
这里我要说现在不是专家的时代,这个时代没有专家。
事实上许多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其作品从根本上就违背了服务于民众的主旨,因而他们的作品也就不会有更大市场,只限于圈内的少数人孤芳自赏,完全失去了创作的意义。文以载道,其教化作用是通过亦教亦乐的形式,潜移默化地作用于读者的,倘若你的作品让人读着比猜谜语还难,谁还愿读你的书卖你的书。
今年被列为“茅盾文学奖”提名的小说中,我见有位资深的老作家。于是,择其所著卖了本来读,读了几遍怎么也读不下去,实在不敢恭维,本来用顺叙的形式就能很好地把故事讲完,可他到好,偏要插叙上几页,倒叙上几十页,再意识流上几十页,弄得肢离破碎,读得人云里雾里不得要领仿佛受罪,还哪里有快乐可言。既然如此,我不读了行吗?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艺术?不敢苟同,我以为这就是某些传统作家的败笔。可他们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却说读者的文化素养不行,毫不谦虚地说,我的鉴赏能力并不低。
我以为无论是传统作家,还是新潮作家都应该好好想想雷达先生的话。
原创困扰着整个文坛,各大文学期刊的编辑们应该解放思想,尽可能地接纳真正有价质的新潮文学作品。在我看来各大文学期刊的困境完全是他们自己造成,因为他们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我们只要进入他们的网站就明白了,什么破网站呀,要是期刊和出版社跟上了时代,他们的网站怎么会这样?各大文学网站的份额原本是他们的,可他们倒好,大好的机遇给错过了,现在又怎么样的呢?
时代不同了,卡夫卡的命运不是赞美诗而是悲剧,不要臆想死后的事。
我以为无论是传统作家还是新潮作家,在创作上都要有民本思想,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只要是客观地反应社会的现实生活风貌,让读者读了你的作品后能受到一定的启发,感到块乐的作品就一定会有市场。作家的作品应该是对现实的观察、浓缩和提炼,再回到现实中来,到民众中去。摆在眼前的现实就是“不遭人待见,”银行里的存款一天天减少,坐吃山空;出版的书销不动,为一万册的发行量发愁就是现实。
作家要吃饭,出版社和杂志社是经营实体,不能干亏本买卖。
出版社和作家的关系就好比工厂和工人的关系,工人的产品不合格你就让其进入市场活该你亏本,你的作品没有读者活该你白费力。到了现在我以为也不仅仅是传统作家该反思的问题了,新潮作家也该反思,出版社和杂志社更该反思;传统作家反思自己的作品为什么不遭人待见,新潮作家反思自己的知识储备是否够,出版社反思自己的编辑观念是否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有没有门阀观念和编辑不正之风的现象。
在我们中国,不论文武,传统的门阀观念最要不得,文人相倾的行径最丑陋。我们的文学都这样了,还分什么传统新潮呀,在传统与新潮之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论家刘勰的《通变④》一文很值得借鉴。他说:
“……暨楚之*文,矩式周人;汉之赋颂,影写楚世;魏之策制,顾慕汉风;晋之辞章,瞻望魏彩。榷而论之,则黄唐淳而质,虞夏质而辨,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从质及讹,弥近弥澹……”
这段话说的就是文学的前后继承关系,以及后人改革前人的情况。而《通变》的“变”指的就是改革,“通”指的则是继承。正所谓“变可持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他主张既要“望今致奇”,也要“参古定法”。
可见传统作家对自己固有的东西必须变,新潮作家在新的同时还得通,只有在传统与新潮间找到契合点,只要大家团结一心,中国文学就一定能摆脱困境,走向辉煌。
-全文完-
▷ 进入贾霓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