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普通且充满灵性的河;
这是一条由失败走向胜利的河;
这是一条从平凡走向伟大的河。
这条河就是流淌于赣南于都县城的“长征第一渡”。这条河滋润着万物,留下了红军壮士万里长征的脚印,从这里走出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一代伟人,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的长征精神。
循着红军长征的足迹,来到于都县城河畔,见渡口广场中央立有造型为迎风远航的双帆形状纪念碑。碑中间有“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九个红色大字。顶端高悬红军军徽标志。基座正面嵌着一块长方形的黑色大理石,上刻“于都县城东门渡口”;背面碑文刻有长征老同志的题词与“第一渡”简介。四周均围护花草树木,四季如春,象征长征精神万古长青。值得一提的是高10.18米纪念碑,寓意红军长征渡河的日期。
在纪念碑的左侧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上刻有“长征从于都从发”七个红色大字。纪念碑后侧的渡口(既河岸),立有三块巨石,其中有一块上刻“长征渡口”,为杨成武将军题词。另外两块刻有红军长征所走的路线图。离渡口不远的地方,还修建有一座宏伟的红军大桥。大桥一头连着工业园,一头连着长征广场,此外,还有长征小学、铜锣湾古村、县城新貌衬映。再往左为“红军长征大桥”。
驻足渡口,见此河并没有像黄河那样气势磅礴,也没有像珠江那样水域茫茫,但它在中国革命史上却有着不朽的声名。当年,中央红军主力及中央、军委机关共8.6万余人,由此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为此,人们把它称之为“长征第一渡”。
纪念碑往右的花圃中,还立有一块巨石,正前方为“长征源”三个大字,后方为“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十二个红色字,为原总理周恩来的话。在园的高处,还建有“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馆中陈列着当年红军穿过的衣服、草鞋和渡河用过的船只等。其中,美国记者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的《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英国人马普安、李爱德的《两个人的长征》更引人注目。馆中遗物除了给人追思革命先烈外,是一种革命精神的延续。
出馆驻足,心潮起伏,看着河两岸错落有致的民房,仿佛看见了当年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涌至河畔,向红军壮士送上草鞋、斗笠、茶水的感人场面。此时的自己,才真正感悟到骨肉亲情、生离死别、相拥哭泣、促人泪下且发自肺腑感慨。(文/唐长泉)
-全文完-
▷ 进入唐长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