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衣锦未必好还乡陕西飞云

发表于-2011年08月05日 早上9:12评论-0条

人活一辈子不容易,如果在外仕途通达,左右逢源,借政策之东风,铺路修桥,引资招商,惠施乡邻;或者在外打拼成功,以巨贾身份,回归老家,专车开道,满脸堆笑,慷慨捐资,扶助弱小等等作为这就叫衣锦还乡。

衣锦还乡,一则有炫耀的成份,告慰列祖列宗,宣示乡邻桑梓;二则还有榜样的作用,以身示范作用显著,教育对比效果鲜明。自古以来,衣锦还乡无论是影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石光荣还乡之时用大烩菜招待乡邻时的慷慨而惬意;还是古代高官回乡祭祖之时同族续谱或者亲友相约,都有着骨子里面那种富在深山有远亲的世俗陋习。不过站在人性的本质以及社会推动的示范作用来看,衣锦还乡这一现象背后向权贵和财富看齐的潜意识经过传承千年以来,至今愈演愈烈,让人叹为观止。

可是古代的时候有时衣锦还乡之时遇到的却是冷眼、白脸、不屑和讥讽,大有一种衣锦未必好还乡的尴尬和无奈。

对照今古一下,当值得人深思再三。

大清乾隆年间,状元秦涧泉以秦桧的后人身份来到栖霞岭下的岳飞墓前,曾题: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官宦还是民众眼里,古人的善恶观念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还是相当积极的。

古代,由于千年来儒家教育的侵染与传承,民风大多淳朴而高洁。当时权贵虽高傲在上,但是庶民依然可以依照自己的善恶观念而对待之,不向权贵财富低头,在他们挺直的脊梁背后,亦可让权贵者蒙羞而愧对。

看一下大明朝的姚广孝。姚广孝:史谓之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又从灵应宫道士席应真习道家《易经》、方术及兵家之学。后鼓惑辅佐燕王朱棣 “靖难”,朱棣即位后,初授官僧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1404)再授为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可谓名满天下,权倾一方。然而同年八月,姚广孝志得意满之际,回乡省亲访友,至长洲拜访其姐,其姐闭而不见,给其吃了一顿闭门羹;访其友王宾,宾亦不见,但遥语曰:“和尚误矣,和尚误矣。”又跑去见其姐,其姐又骂他。姚广孝一时为之惘然,自己虽然一腔抱负有成,但却落到如此众叛亲离的地步,缘何?因为当时民间皆认为建文帝为正统,而姚广孝助逆篡位成功,虽权贵 ,然亲友不齿其言行,亦唾之。

由此可见,古人遵循传统道德行为规范的时候,面对那些不义的威权一方,敢于也能保持心里的是非观念,并怀此敬畏之心而蔑视权贵,诚其可贵也。

再看看袁世凯。袁世凯:可谓之一代乱世枭雄。1901年4月,袁世凯正在山东巡抚任上,生母刘氏病逝于济南。那时国难当头,八国联军侵占京城,慈禧光绪逃难到西安,全国的局势仅靠袁世凯在山东支撑着。这时他想请假回家葬母,太后哪里会同意?谕旨说:“俟大局定后再行赏假”。袁世凯只好让胞兄袁世廉先行奉榇还籍,待卜安葬。等到辛丑条约签过,袁世凯迎圣驾返京之后,自己升官,接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加封太子少保,成了大清国实际上的宰相。第二年,他再请葬母,慈禧太后恩准,下谕赏封刘氏正一品诰命夫人,建坊题褒,并拨内帑3000两,派河南巡抚张人骏致祭。1902年8月,袁世凯捧着太后老佛爷的谕旨和封赏,带着官兵,浩浩荡荡回项城葬母。不想回到老家,却遇到了没有想到的大麻烦。袁世凯的生母刘氏原是其父的庶妻,老家项城袁家妻妾尊卑差别很大,妾死后,不得入祖坟正穴同嫡妻一起和其夫夹棺并葬,只允许殡在茔外。因此,袁世凯嫡出的哥哥袁世敦不许刘氏入正穴。纵然袁世凯在外面再风光,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袁世凯虽然在外面位极人臣,但回到项城老家,还是个庶出,袁家嫡长子袁世敦是一点面子也不给!无奈之下,袁世凯只能在其他地方选定一块风水宝地葬母。

看着那些迂腐的古人如此墨守成规,不近人情,如果用今人的眼光看待,那简直是跟不上时代发展而落伍的陈旧思想在作怪,更认识不到及时转变观念,知道亲近而趋奉权贵与财富的好处,以及如此对个人以及地方经济的积极带动作用。类似事情如果放在今日,袁母的墓地问题就不算是什么问题了,而姚的省亲回乡肯定是亲友高朋列道欢迎,颂谓之词堂堂皇皇。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鸡的屁”唯上的发展环境下,一切向钱看。什么法律明文规定、道德行为规范,在发展经济的口号下,一切都成为可能。如果说改革开放的初期,因为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放弃自己的善恶是非观念,面对无论是曾经屠杀过我们先人的鬼子们,还是曾经口诛笔伐的万恶的敌对势力,只要能拿着大把钞票来投资,莫不尊为上宾而奉之。同时黑猫白猫的理论下,我们不仅仅重复了人家曾经的罪恶——牺牲环境换取发展的不当行为;而且自上而下开始的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愈演愈烈,以致官方民间上下一体,眼睛里面侵染了浓厚的铜臭味,以致民间传统的善恶是非观念而逐渐淡薄消失。改革开放三十年,有对有错,如何修复其思想意识方面的某些误导,如今已经到了极其迫切的时候了。

其他方面的不说,仅仅就对于民国时期的“三不将军”张宗昌,这样一个臭名昭著下流无耻的反面人物,如今他的老家已经是开放旧居,并奉之为“先贤”而供养,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张名片。再说那西门庆大官人的狮子楼,西门庆和潘金莲的缠绵故事如今已经再现为民众戏乐的大众节目,不断戏谑着传统的道德底线。最后再看一眼各高校的校友名录,你方落马我登场的功利思维。

不管上面说得比唱的还好听,面对在黑猫白猫的理论下,颠覆之后道德沦丧、善恶混淆、彻底将传统道义方面大是大非的善恶判断底线蹂躏,一个笑贫不笑娼的嬉皮时披上了盛世的外衣。。

如此看来,衣锦未必好还乡,就不仅仅是古代的笑话了。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陕西飞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静静的一叶小舟点评:

衣锦还乡,也就是风风光光的面对乡亲,标志着成功。而时下的社会无不以身份的高低论成败,以金钱的多少论成功,这也是社会观念的折射和本质的体现。衣锦未必好还乡,说不定背后就有戳脊梁骨的!问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