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自淫产的知识崽木伯

发表于-2011年07月28日 下午3:46评论-3条

交媾的快乐和生产的痛苦是从夏娃被贬下伊甸园后繁衍人类的唯一办法。中国人不信这个,都自称都是伏羲和女娲兄妹交尾造就的孽种。

不管是跟自己的肋骨过不去,还是跟自己的妹子过不去,反正要达到繁衍的目的,都要两个人集体操作才行。要是把他们分开,单独的一方,不管怎么努力,那肚里也空空如也。而只要生出了后代,不管是如何来的,一定坚称是自己的种子,这样才有面子。

不过,现代技术提高了,不仅一个人独自能产下一帮崽子来,且不管这崽子长什么模样,也都拉来说是自己做的。这情况大概和自主知识产权很相似。

坦率的说,没有日本和德国的技术引进,也就没有中国铁路的进步。但等动车高铁诞生了,又说自己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跟日本德国毫无关系。这让外行人看,就觉得好像铁道部专家只要自己跟自己手yin几次,就能生下一群娃娃一样。

铁道系统的知识,咱不懂。不过化工行业的知识,倒多少知道一些。毕竟这是亲历过的。想来这两个行业虽远,道理该是一样的。

这个行业的鼻祖最早是日本人在东北建的一个厂子,这条生产线年产200吨,日本人走时没炸完,就留给共[chan*]党了。解放后以此为模板又建了几个厂子,并形成了国标系列,规模号称250吨。为此不少参与国产化和改造的人获得了不少专利和先进称号。这个系列也成了新中国化工行业的标杆样板,一直维持到九十年代初。

90年从瑞士引进一条新生产线,公称年产量2千吨,产量一下扩大十倍,回头再看原来的样板,简直跟过家家的玩具差不多了。那年代无所谓知识产权,因此国家组织了一帮专家,用各种方法,将瑞士的设备和技术进行了全面的分解和测绘。据说仅复印的图纸就装了两卡车,而代价只是6000多元的复印费。对此,瑞士老外只能干瞪眼,因为咱不会陪他到国外打官司。

有了这批图纸做基础,加上一笔国家优惠政策贷款,在另一个地方,就开始了新一轮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改造,新的生产线自然贴了新的汉字标签,一批新的专家自然又得了一批新的国家专利和先进称号。不过说实话,正出的儿子和庶出的儿子,实在太像。不仅外观象,很多细节都一样,因为很多配件都能互换。要说创新当然也有,那就是这条新线的生产能力公称变成了2500吨。至于这多出的500吨产量是怎么来的,你我都能想象。无非减少些停车维护时间,一些设备多加些备台而已。这就跟说夏利也能开到180公里是一个道理,只是那舒适度肯定和宝马是两码事。对舒适度的衡量,有两个指标,一是汽车本身的检修周期。老外规定三个月保养一次,意思是三月后还能正常开,但为了舒适度要求必须三月做一次保养。而老内就变成了一个月。这一个月的意思,是不到一个月因为车就趴窝了,不得不停下来抢修。第二个指标是下游企业对产品的评价。要说这个产品其实有国家标准,只是这国标依据的是小日本解放前的标准,而下游企业也一直按这个标准接纳产品。而现在一下子扩大了十倍的生产线上的产品与过家家的玩具线上的产品相比,进步是很大的。如果不按老外的标准,那简直就是绝对优秀了。这对从来没见过宝马而一直坐拖拉机的人来说,坐上180公里的夏利,只会为飞快而兴奋,而不会感到不舒服。

就这样,年产2500吨的生产线又成了一个国家标准系列,又带动了一批新企业建设,尽管十年后这些线上的一些关键设备配件仍要靠老外提供。

转眼到了新世纪,又一个企业不甘重走这条路,决定花大价钱开始新技术引进。这次选择的是德国的技术设备,公称能力年产3000吨。这东西谁都没见过,开始争议很大。想想也有道理:自家的2500吨,引进的3000吨。自家的3000万元,引进的9000万元。到底划算不划算,谁也不敢肯定。不过这时已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了,最后企业做主选了引进。

德国线开车时,赶上市场不好赔钱不少,反对的声音就更大。但从技术角度看德国的技术进步相当明显,有目共睹。毕竟瑞士线顶多八十年代末水平,而德国线则是新世纪档次。产品质量也提高了一大块。而公称3000吨产量不费劲就开到了四千吨,努努力就到了四千五。以后市场好起来,又扩建了一些生产线,新线一律选择了德国模式,能力则一律叫五千吨。

尽管这时有知识产权了,这条德国线没组织国家级图纸测绘,但实际上这套技术仍然走向了全国。其中的原因很多。一是生产企业自己没法造设备,要靠专业设备制造厂。而设备制造厂测绘以后得到的图纸,是人家的财产。他们当然不愿意只造一台,而要克隆给更多的企业才能赚钱。好像与第一家也有技术保密协议,不过说这不是一纸空文,其实也等同虚设。后来因为大家在一个行业混,面子上不好看,就达成了不成文的原则:根据测绘的图纸,专业设备制造厂每卖出一套设备给第东家5万元辛苦费。这显然不是一个婴儿的价格,而只是一粒精子的费用。

这样一来,硬件问题就解决了。至于软件,其实更简单。所谓内行看门道,设备制造厂的人是第一批间谍,生产企业的人也冒充设备制造厂的人来跟着一起测绘,设计院的人则冒充上级主管部门来考察,加上几个本企业的技术人员被猎头跳槽,几条途径加起来,一个全新的企业就能干了。等有了第一个外家,第二个第三个就更理所当然了。到后来,东家干脆光明正大的接受外家子弟来培训了。领导认为,毕竟与其让肥水养了别人,还不如流到自家田里。不过这肥水也就十万几十万的培训费,外加百十人三五个月的吃住费。这些当时看起来很热闹,却带动了附近的人气,对当地政府来说,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如今,这条原本3千吨的生产线已在国内山寨出了不少五千吨的崽子。而这些崽子还在努力长的更大。至于是如何长的,那路数与对解放前小日本的设备改造完全大同小异。

第一招不再按计划检修,等路上趴窝了再停车。第二招产量第一质量第二,不管废品次品,看起来像产品的都再回到生产线上去。那么大萝卜,有些泥也不一定会塞牙。第三招关键设备的关键部件确保进口,哪怕花大价钱。第四招一般地方的一般设备靠加大功率来提高可靠性。……

有了这些原则,你还能发挥想象创造出更多其他创新。且实际上这些玩意的确也被称作创新了:这些年,省市国家级的科技进步奖加起来有百十项,哪个都这么光彩夺目。仅说其中一项:一套运输设备配的电机,老外原始是5千瓦,后来变成了20千瓦,获得了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理由是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提高。后来又变成了10千瓦,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理由是节能降耗成效显著。专家的舌头没骨头,里外里都有道理。当然你也可以说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毕竟老外不认中国字,也不会上门跟你较真。到现在,两家洋人在国外建相同的企业,还从中国进口了这设备呢!这当然更可以理直气壮的说是中国技术冲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总结一下六十多年的历史,要说进步肯定是显然的。小日本解放前留在满洲国的生产线,带动了中国这个行业发展的基础。九十年代初瑞士的生产线,让国人知道了地球那边的世界是什么样。新世纪的德国模板,则实现了设备技术出口的零的突破。不过这么说显然不够革命,因为在所有文件里,早就再也见不到什么日本瑞士德国的字样,清一色都是完全的自主的知识产权!就好像现在所有这些崽子从来就没有一个爹,只是几个中国母亲在屋里自己跟自己折腾了几夜怀胎诞生的一样。只是很偶然的对付几个真懂行的买家,他们指定一定要原装德国线上的产品,这时候才让人想起原来这家人还有个这么远方的亲戚基因。

圣母是纯洁的,一生都是[ch*]女,只因和上帝梦交了一次,就生下了耶稣。可她毕竟有过这样一次梦交。到了中国,连梦交都省了,圣母们自己就生下一群崽子来。不管是铁路还是化工,情形大概差多。要说差别,只是西洋的梦交带给了人类走向文明的耶稣,东方的圣洁却领着四十多个中国人走入了地狱。

不过,这也算不了什么。你看,仅仅十几个小时过去,家属就擦干了泪痕,警察就清除了血迹。在余温犹在,阴魂飘荡的地方,又飞驰着耀眼的谎言。就好像一切都不曾发生过一样。这样的奇迹,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

于木鱼宅

2011-7-11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木伯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四大名捕精华:理野
☆ 编辑点评 ☆
四大名捕点评:

中国的学者喜欢剽窃,
文人也喜欢剽窃,
没想到国家也喜欢剽窃,
剽窃了不讲算,还要吹嘘是自主知识产权!
我们究竟是龙的传人还是孔乙己的传人?

文章评论共[3]个
哭泣在心-评论

欣赏美文,拜读学习,沙发坐上!(:012)at:2011年07月28日 下午5:08

雾都孤儿-评论

奉行科学的拿来主义也行,但是应该大大方方地,人类文明的一切经验和成果皆可为我所用,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要在此基础上创新和推出自己的东西。欣赏好文,问好朋友!at:2011年07月28日 下午5:48

静月清荷-评论

欣赏先生佳作,问候晚安。at:2011年07月28日 晚上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