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童年
每到节假日,女儿就猫在家里看电视。守着一大摞《金刚葫芦娃》,《蜡笔小新》之类的光盘,抱着一大袋薯条之类的零食,她便能安静的在沙发上度过半天甚至一天。隔壁家的男孩则是贴在电脑前,在游戏的世界里乐不思蜀。隔窗观望,楼下空旷的平地上,偶尔一两个孩子,也是在拿着遥控器,指挥着电动汽车左冲又撞。我看不惯这些孩子的行为,便总劝说孩子们:“到外边玩玩吧!”可有些家长说了:“外边车太多,坏人也多,不安全。”于是,孩子们便在这钢筋水泥的框框里与电子产品相依相偎了。我不知道他们在这样安全的堡垒里到底学到了什么。
虽然觉得有些倚老卖老的意思,但我还是要说说我的童年时代。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童年的我们没有或者说没钱去买零食和玩具。大概那时就叫穷吧!但穷并没有吞噬我们的快乐,反而催生了我们的智慧,激发了我们的热情。
我的童年是忙碌而充实的。
农村没有闲人,就是十来岁的孩子也决然不会安静的闲在家里。放学后,追逐着跑回家,把书包往炕上一扔,便忙开了。
春夏时节,我们去田边或山坡上挖野菜,割猪草。那一望无边的草地绿得醉人。股股清泉默默的滋润下,整个乡村都是湿润的美。要是有人发现了菜多的地方便大喊:“到这里来挖啊!”于是大家便笑着跑去挖自己需要的野菜了。鸡爪子,车轱辘菜给猪吃;“死不了”给小兔吃;青草给小羊吃……这些我们心中都有数。有年龄小的孩子挖的少了,我们还会帮他把小筐挖满。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快乐得像只小鸟。回家时,每一个小伙伴都是满满的一筐。成串的笑声洒落在乡村小路上。
拾柴也是那时我们的主要活动。秋冬时候,树叶落了一地,铺的像厚厚的地毯,最喜欢踩在上边听吱吱的声音。尖细的枯草乖乖的趴在地上,等我们这群孩子来。我们都卯足了劲,谁也不甘落后,把一堆堆的树叶枯草使劲往篓里装。为了多装些,还要上去踩一踩。背着比自己还高的满篓柴禾走在回家的路上,感觉真像得胜了的将军。望着灶堂里自己拾的柴燃起红红的火苗,把粥熬的咕噜咕噜冒泡时,那种成就感便在幼小的心灵里印下了深深的烙印。劳动能创造价值,也能带来快乐。
我们从来都是成群结伙地去劳动的。所以寂寞孤独,甚至现在很流行的抑郁症,根本就没可乘之机。十来岁的我们已经能用瘦弱的臂膀干大多数农活了:拾豆子,摘花生,摘苹果……
我是在自然的怀抱里长大的。在家里待的时间是少之又少。我们常常去山坡上,野地里,听虫叫鸟鸣,赏高天流云;闻花香,吃野果,喝山泉……自然给予我最多的营养,也赋予我自由飞翔的灵魂。
我的童年充实而快乐,自由而有意义。
然而现在的孩子呢?封闭的环境给了他们孤僻的性格,优裕的生活磨平了他们的斗志,沉重的学业窒息了他们的活力……唉,我不知道是谁的错!
诚然,我们不必再让他们去拾柴,因为煤气已通入家中,也不必去挖野菜,因为也见不到谁家有小兔之类。可是,若要孩子们认识自我价值,还有什么比劳动更好呢?大自然本是造化对人类最好的馈赠,可是又有多少人去领取了呢?
走出钢筋水泥的堡垒,去看一看自然的颜色,去品一品自然的味道吧,我的孩子们!
-全文完-
▷ 进入一帘幽幽梦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