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语文教学的出路在哪里明然

发表于-2011年07月26日 晚上11:20评论-0条

摘要:

当今中学语文教学的出路在哪里?语文教学需要把对事物的美学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与改革,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历史性命题。如何把握语文教材,在教学过程结合美学教育具体使用好教材是语文教学的出路所在。

关键词:语文教学;出路;美学教育;探索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去把握语文的语言环境和文字意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美学的一个深层认知问题,教师对于这个问题的把握十分重要,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警惕与重视。在语文学科中寓亦对美学的审慎,可以有效地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其情操,积累其审美的经验,提高审美的鉴赏能力,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发展性地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总之,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关系紧密,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我们不妨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语文的教学出路就在于与美学教育的有机融合,有机互补。

我们人类的语言是非常丰富的,这在作品及文章中得到了广泛的映证。文章的语言是多姿多彩的,阅读文章能给读者带来美的感觉,这是勿庸置疑的。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情阅文”,细致地品味文中所蕴育的大自然的诗情画意,用敏锐的眼光去赏析文中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体验人类那丰富的思想情感,去感受生活中的,深刻的哲理,欣赏作品中各具特色的艺术美,领略不同风格的语言美……,让学生从审美的角度感受和认识世界,让心灵去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继而从悦读入手,就能使学生培养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美的情操,从心灵深处产生一种追求崇高、美好的强烈欲望,从而使人们在思想与精神的层面产生质的飞跃,较好地达到美化心灵的目标。

语文的内容极为浩瀚而广博,它存在着丰富而深刻的自然美、情感美、精神美、艺术美、语言美、风格美、结构美等等,可谓缤纷异彩,叫人美不胜收。青年学生们的感情丰富,很容易受到文章的感染,只要我们指导方法正确,手法得当,是能取得很理想的效果的。每当年青人在学习中领略某地风光,品味某种意境,认识某位典型人物,悟出生活中某种哲理,或者是明白了某一点科学的原理,都会让他感到一种身心的愉快和满足,恰似春雨“润物细无声”,于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思想,增长学生的才智,不记得是谁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读书足以怡情,足以搏采,足以长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时时注重诱导学生体验到美的意境,处处感受到美的熏陶,用心去鉴赏美,就一定会培养起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把“阅读”变为“悦读”。在赏心悦目的“悦读”过程中去掌握语文知识,领略人类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和文化的精粹,让语文教学蕴育一种生机和活力,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下面我就以蠡水客的《柳笛》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抓住文章的主题、人物、环境、结构等,给学生进行良好的美学教育。

一、关于文章的主题美

文章的题目名《柳笛》。文章怎么去给人以美感呢?首先是要求它们有着鲜明而突出的主题。这篇文章从题目上来说,它很直观地告诉了读者文章所阐述的事物和意义。“柳林旁边有个小村,小村的上空总是荡漾开灵动,活泼的笛声”。柳林里的笛声让人很自然地想到柳笛,但柳笛是什么样子的呢?“信手摘下一枚柳叶在湖水中一浸,双手把它抻平撮在双唇间用力地吹起来。”在这里告诉了人们柳笛原来是用柳叶做成的。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文章的主题有着朴素的美,纯真的美。我们在学习文章时,无外乎去挖掘或歌颂某种精神,使人受到教益和感染。阐述某个道理,让人受到启迪。说明某种事物或事理,使人增加了知识。这是文章的一种功能,而这种功能是用来让人感到愉悦和满足而产生美感的。而柳笛便是让人们从一件简单的物事上去抒发内心的某种情感,这情感是那么的纯朴而素洁。

二、文章的环境美。

文章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这里我就自然环境来加以叙述。“放学了,便来在这柳林里抓知了,捉迷藏,做游戏。敞胸露腹,大大小小的柳树洞,就是我们寻找快乐的天地”。文章在这里以简炼的笔触将自然环境的清纯,朴实一览无遗地捧在了读者的面前。让人们的眼前会自然而然地出现一种深情的画面,没有雕饰,没有做作,是那么的柔美与润圆。文章的自然环境美,是作家笔下经过艺术化的自然景物的描写,从不同角度看,它们各具特色,如动态美、静态美、色彩美、立体美、想象美等。如果使用的语言朴素自然,便会不自觉地从中流出一种含蓄的另类美。

三、文章的语言艺术美。

文章的语言艺术风格多姿多彩,极富于表现力,有“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含蓄幽默美,用词婉约而意念丰厚的凝炼美,近乎白描的朴素、自然美,色彩缤纷的华丽,清靓美,各有不同的变换句式美,魅力修辞技巧带来的艺术美,还有音乐节奏的韵律美等等,不胜枚举。我们从文章中来看:“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我们经常会听到那一声声舒缓有致的柳笛声滚动在房前檐下,窗间门边。笛声中,透露出对春天播种希望的美好祝愿,也满含着对秋天丰硕收获的殷殷期盼。我的心和魂灵被这清清脆脆的笛声所俘虏,成了它的痴迷者。”这里从春夏秋冬的时序变换,房前、檐下、窗间、门边的位置变化让人在意念中产生一种幻觉,让你不由自主地踩着文章的步伐前行,自然地陶醉在时序之中。

“信手摘下一枚柳叶在湖水中一浸,双手把它抻平撮在双唇间用力地吹起来,心底的深情随着曲调流淌开来,承载着我们记忆的童谣便荡漾在柳林间,美妙的旋律在绿色的树枝上滚动,在天地间回荡,伴着袅袅炊烟漫舞在小村的周围……我吹着,吹着,笛声中装满我深情的梦和生命中醇醇的甘美。”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以拟人的笔触将读者带入到了一种语言的魔幻世界里,让身心完完全全地融入其中,不自觉地感受语言给自己带来的震撼力。

四、文章的结构美

我们从文章的通篇来看,它的结构严谨,叙述紧凑,跌宕起伏、疏密有致。文章开篇点题,直抒作者胸臆。从捉迷藏游戏到战争游戏的上演无不透出一种叙述的严谨和故事的完整性,虽是廖廖数语,却把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阐述得清楚明白。给人一种经络分明的质感。充分地体现了文章的完整和谐美,结构的流畅美,逻辑的严谨美。使文章各部齐备,巧妙地将文章的内部和外部得体地组合了起来,突出地表现了主题,体现着作者完整的思路。使文章体现出匀称和谐的整体美。

从以上所淡到的几点来看,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美学教育,是我们当前在语文教学中值得探究与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每篇课文都是美的对象,蕴含着多种美的因素。教学过程实施美学教育就要挖掘教材中那些牵动学生进入用词生动的句段、句式精美的句段、词格丰富的句段、描写细腻的句段、情感丰富的句段、意蕴深刻的句段,让学生在品味深藏于语言文字的蕴含与奥妙中得到美的熏陶与教育。

总之,语文课堂需要美学,美学教育也需要语文;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寻找到精神的家园,放飞青春的梦想正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作者:余乐生 明然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明然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山尖流水点评:

很好一篇学术性的文字,受人受益匪浅!感谢赐玉,问好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