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困难的日子里》是著名作家路遥先生写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部中篇小说,文字虽短,却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文字散发出来的除了主人公马建强坚韧、气宇轩昂的人性光芒外,黄亚玲、郑大卫、班主任李老师,乃至后来的周文明身上表现的无疑是世界上最温暖的人性之光,如果说贫穷、饥饿、寒冷让马建强抬不起起头来的话,那么,这种人性的光辉和力量,无疑是马建强生命当中的一束最为温暖的曙光,这束光芒给予了马建强坚持下去的信念和力量。
至于主人公马建强今后的人生将会走向何处,我们可以做出种种猜想。毫无疑问,他高中生活后面的日子对马建强来讲,应该是阳光灿烂的。
马建强的自卑,我们完全有理由理解和同情。在那样的日子里,对于马建强来讲,应该属于鸡立鹤群,可以想象,一个衣衫褴褛的农村孩子站在相对光鲜体面的城里人当中,无异于今天的一名乞丐,那种鄙夷和漠视的眼光的足以杀死一个人所有的自尊。
面对这种情况,马建强选择了逃避和隐忍。可以说,马建强的这种性格应该说是一种人性的光辉,一种能连饥饿都可以抗拒的力量可以说是伟大的,他这种不吃嗟来之食的气节在那个饥寒交迫的年代可谓难能可贵!就是放在今天,那些肥头大耳的公仆也未必能够抵挡得住美食的诱惑。
然而,这种触及灵魂深处的自尊却成了马建强奋起的力量,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大自然赐予的一点点施舍和恩惠,马建强竟然用自己的毅力战胜了饥饿,以第一名的成绩为自己赢得了自尊。这是一份极大的荣耀与满足,学生考试第一名,无异于生意人赚了大钱、士兵打了胜战!这样的成绩足以让马建强骄傲无比。
当然,这些在我们看来,应该不是最重要的。路遥笔下的马建强较之《人生》里面的髙加林、《平凡的世界》里面的孙少平来讲,精神更为纯粹、品性更为光辉。“不食嗟来之食”,一直是贯穿于马建强面对饥饿袭击的一条主线,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没有饥不择食,而是选择了道义与良知,这样的例子在文章中屡屡得以体现:捡到粮票,他选择了上交;去帮灶,他选择了干完活力离开;去黄亚玲家帮忙他亦是丝毫不贪恋那一顿对他而言充满诱惑的饺子,即便是班主任给他粮票,他更是断然拒绝,不敢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挣扎,应该说,饥饿让他快走上了死亡的边缘,但是他还是毅然决然的把自己淘来的土豆和玉米无私给与了落难的母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震撼,然而,时至今天,我们没有挨过饿的人,又怎能体会那种饥寒交迫的窘境和困顿下的凄凉与绝望呢?
这对于国人来讲,是国难、更是历史,也是对我们的一种警示和激励,我想,这样的文字应该和作者路遥的人性之光一样厚重,应该冉冉升起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
除此之外,马建强还具备了在国人眼中传统式好人的所有特质。他孝顺,虽然贫穷,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但是他心里却时时惦念着那个一瘸一拐的老父亲,惦记着他的冷暖与安危,同时这也是他奋起的动力源泉之一。他善良,为了黄亚玲和郑大卫之间的误会,他深深自责,痛恨自己,甚至用退学的方式来赎罪,最后他竟以亚玲必须要和大卫好,作为自己回去的条件,可见其宅心仁厚,如果放到今天,面对这样的男人,我想亚玲应该爱建强胜过爱大卫。同时,他自尊,勤奋、好学等等优点更是展露无遗,然而,这种就是命运。
也许人性的光辉就是这种命运之下的一种衍生物吧,困难可以打到一个人,同时也可以塑造一个人,以建强的性格,时至今天不说他是一个大成就者,那么最起码也应该是一个强者,会有一定的作为,不论是学业上、还是仕途上,因为,他具备了成功的条件与特质。
路遥先生笔下的女性都是温婉的、饱满的、富有生机、灵气和感性。妄自想象,这可能是路遥心目中的喜爱的女人的形象。虽然她塑造过的女人命运各不相同,但是骨子里面展露的那份灵气和生动确是不变的。
如果说,马建强在文章里面表现的有点俗气的话,那么,黄亚玲完全是一个脱了“俗”的人!她热情、善良、美丽、大方,应该说,她具备了女人所有的优点和特质,然而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黄亚玲骨子里面渗透的一种气质,她知道人性和灵魂深处的东西,为了帮助马建强,她会想尽一切办法,甚至不顾流言蜚语,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渗透到建强倔强的骨骼和血液里,让他受之无愧,在今天看来亚玲表现出来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仰望、学习!应该说,路遥笔下的女人,都是人见人爱的,包括田晓霞、巧珍,还有今天的黄亚玲,她们虽然普通,但是始终闪现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这种力量我始终没有搞清楚,是作者赋予这些人物形象的?还是作者内心深处的思想折射?
总而言之,路遥先生对这些闪光的东西给与了最好的诠释和解读,这是路遥先生文学作品的魅力。确切的说,应该也是路遥先生的魅力所在,我们仰望路遥,更仰望先生的高风亮节!
看完通篇文字,我始终觉得,亚玲最后是不是应该能和建强走到一起,而不是大卫。大卫,平心而论,虽然作者在他身上着墨不多,但却并不影响其个人的文学塑造形象。在今天来讲,大卫是个典型的“官二代”,他勤奋、好学、正义、善良、宽容等等,无不体现着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城市孩子的形象。但在,在我看来,即便是这样,但大卫应该并不是亚玲真正喜欢的对象,应该说他们俩很般配,郎才女貌、门当户对,但是亚玲想要的,应该灵魂深处的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我们摸不着,更看不见,而大卫并没有!
文章当中,着墨最少的,应该是班主任李老师。而然,这并不影响李老师光辉的人民教师形象,他巍然、仁厚、豁达、饱满的人性光辉,在今天看来依然为人师范!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路遥的文学艺术也是。马建强的生活遭遇以及那段历史,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讲,可以说是刻骨铭心!那种个困难日子的困窘,足以击垮、甚至磨灭一个人的斗志乃至生命!但是,马建强没有,他没有畏惧这种困难,这不得不说他是坚强的、那个时代的人是坚强的,那个时代是伟大的!
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马建强是幸运的,他懂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他选择了抗争!是困难让他成熟,更支撑他走过了那个困顿的年代!而黄亚玲,李老师、邓大卫的出现,是不是也是撑起建强生命蓝天的重要力量呢?
毫无疑问,复学后的建强,生命里面一片阳光,而这阳光,是不是就是所谓的人性之光呢?
-全文完-
▷ 进入山尖流水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