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要去庐山了,这是一趟红色之旅,但心情却有点像十六七岁情窦初开的少女,仿佛眼前等着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恋爱。期盼、猜测、想象了很久的那个人,他的粗细长短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就要恋爱了。这是我内心最秘密的隐私,一想到都会满脸泛红,羞得抬不起头来,可是偏偏好像身边每一个人都知道,我喜笑颜开的表情已经向全天下昭示了。
之前找了很多关于庐山的资料,竟什么也看不进去,心中似乎已经准备着留一些茫然和未知,去身临其境的体验。但至于我到底要去庐山看些什么,自己也说不上来。好似别人问我你到底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人来共度一生,我回答不出来。沙漠里的流浪者?风雪中的夜归人?我不知道,但我始终相信那个人一定是最好的。
一
共青----九江德安的一个小镇,共青城前身是1955年上海青年志愿者创建的共青社。1990年4月15日,胡耀邦总书记葬于此地。耀邦陵园是这趟红色之旅的第一站,“心在人民无论大事小事 利归天下何必多得少得”胡耀邦,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二代接班人,他的丰功伟绩目前对于生于那个时代的我们和再后来的孩子们实在是知之甚少,唯有这片红土记录着他细细碎碎的脚步和不为众人所知的叹息了。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在这个被毛泽东用夸张和押韵手法讹传为四百实则三百九十九旋的绕山公路上盘旋,脑袋容易晕糊。就像那些影响了几代人的重大历史事件,在生于八十后的青年人眼里也不过是所谓的革命故事而已,听起来的效果大多是让人打瞌睡的。相似的跟离谱的事情比如:最近奥运会期间,我的八岁的小堂弟很奇怪的说“姐姐们真烦,一看到中国得分了就叫‘耶’,输了又在唉声叹气的”。政治的残酷无情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淡化到家国意识都在逐渐地模糊。时代的脚步真是太快了!
车子盘旋着爬上庐山,因为路修的好,相对而言,山也不见得险峻。透过玻璃窗,毫不费力地看着云雾缭绕的黛山青岭。渐渐地近了,近了,那些天际飘来的蒙蒙的白云,那些让青山若隐若现的云雾,渐渐地也笼罩了走进庐山的人们。车子行云流水般的流进了这片仙境,什么时候进来的?谁也确切地掐算不出来,水乳般交融的天人合一,自然浑成。
在云雾中穿行,人好象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整个人都有些飘渺起来.我们的车好像在云层里飞了起来,眼前的青山翠岭也都笼罩在云雾里,山顶上的“牯岭镇”就像是天上的街市了。然而,当我们下车后,这种前所未有的飘渺感觉很快如云雾般毫无预感地散去了。它散得从容、干净、随意、自然,就像来时那样不给我们一点预示。云雾里的飘渺和寰宇中的星辰一样,无论你走到什么位置,他都还是在远方。找到自己的时候,飘渺也就消逝了。
下了车,山上已经在下雨了。庐山的云雾举世闻名,天气变幻莫测,随时下雨。临时买了雨衣雨裤套上身,便出发了。第一站去看的是“花径”和“白居易草堂”。我们几个女孩子脚力浅了些,没跟上导游,又走了一段反方向的路,结果阴差阳错进了“美庐”纪念馆。
美庐,庐山180号别墅,也就是当年蒋介石以宋美龄命名的“美庐”别墅。该别墅始建于1903年,1934年别墅的主人将它送给了蒋介石夫妇。蒋介石夫妇曾多次来此居住,1937年国共合作的宣言就在这里由周恩来前来签订的。据说在1948年8月撤离大陆前,蒋介石夫妇又来此处,两人在“美庐”前,长时间的驻足不语。当他们迫不得以离开心爱的居室时,那是怎样的一种难言的心情啊!美庐易主,1959年,毛泽东来庐山开会也下榻在这里,以一句“蒋委员长,我来了”告白于天下,风趣,幽默且豪爽。而后在1961年的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又再次住在这里,可见他对这幢别墅的钟爱之情。据说他在这幢别墅里,秘密接待了近二十多年未见面的贺子珍,两人畅谈到深夜,这又引起另一段故事。而又一说是毛泽东打算在美庐秘密接见贺子珍,就在准备接见的那个下午,消息被走漏了,江青来电话说她当晚要来庐山,安排人员只好又秘密地将贺子珍悄悄地送走。没有见上面,也没能再见面。这一别,竟是永别!
循着原来的路返回起点,向“花径”的方向走去,大约十几分钟,我们终于赶上了导游。后来我知道紧偎花径的这湾碧水叫如琴湖,因湖面形似小提琴而得名。湖水清澈见底,远山白云倒映在水中。几处仿古廊厅点缀在湖心,优雅的琴韵便凸显出来了。湖边的松树下,有一块刻着“庐山 如琴湖”字样的石头,旁边着一把藤椅,旁边人说当年毛主[xi]就是在这个位置,拍下了令人敬仰的在庐山的照片。兴趣上来了,也想沾一点伟人的灵气,可又听说这椅子是要收费的,每次人民币五元,我不禁哑然,拍照的兴致全无。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是探古寻幽的好去处,花开山寺,咏香诗人。沿着长满各色花草的石径小路曲折前行,曲径通幽处,掩映在花木之间有三间茅草屋,这就是白居易草堂。草堂门口现有白居易一尊雕像,堂内是白居易生平及诗画作品展,还有艺人速写题诗等附庸风雅的生意。相传白居易任江州(九江)司马时,登临庐山过此穿花径,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大临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出了花径不远就转到了锦绣谷,沿着在悬崖峭壁上开出的石阶山路向前,雨越下越大,远处的云雾也好像是被雨下跑了,远山呈现出峭拔嶙峋的姿态。可我们都埋头小心谨慎地向前走,不敢抬眼看远处。在峭壁处转弯,不经意一抬头,眼前豁然开朗,远处山势挺拔,奇松竞秀,风涛阵阵,云雾缭绕。心旷神怡的感觉油然而生。转弯处有一块巨石,被称为“好运石”。摸一下来官运,摸两下来财运,摸三下来桃花运。穿过好运石,又走了一段,悬崖边有一处观妙亭,石柱上题有“山川吐纳开灵境 文明交通乐太平”。这个亭子造在悬崖上,颇有特色。继续往前走,山路变得平坦了些,但是因为下雨,石阶光滑得都有点发亮,同行的有人不小心摔了一跤,幸好是靠着左边山崖走的,要是在右边,后果不堪设想。于是,谁也不敢大意,都继续小心谨慎地往前走。
当“仙人洞”三个大字出现时,我们知道这便是锦绣谷里的最著名的景点庐山仙人洞了。我们从后门上来,一进洞,就热闹了起来。这里人声嘈杂,烟雾缭绕,游人聚集在这里烧香祈愿、照相留影。洞口正上方书有“仙人洞”三个朱红大字,洞中供奉着八仙中的吕洞宾的塑像,洞内石壁上还刻有”“静善泉”“洞天玉液”等不同字体的字样。这些刻字重在书写洞内的两眼深潭,但潭边没有照明的工具,我把头探进去,却什么都没看到。仙人洞旁是一处人工建筑----太上老君观,观外香炉、钟鼎、碑坊一应俱全,这是一处道教圣地,不知道毛泽东当年走过仙人洞的时候,是否也曾乐意来上过一炷香?他的那首《为李进同志所摄庐山仙人洞题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从容不迫的伟岸风度,是写的吕洞宾?分明在写他自己嘛!山崖上刻着“常乐我净”,是的,人生须常乐。
出了仙人洞,往右拐,便是御碑亭,这是明太祖朱元璋为纪念他的神祗周颠所建,也是《庐山恋》男女主人公第一次相见的地点。四壁云山九江棹,一亭烟雨万壑松。人有时候比风景更令你驻足长叹。
在这依山傍水的天府之都,毛泽东诗兴大发,信笔直抒仙人洞的乐趣和五老峰的无限风光,而彭德怀元帅却在三次会议以后从此永远结束了政治生涯,苦难而终。
一回头,是非成败转时空。
二
庐山会议会址,现在改为纪念馆供游人游览,纪念馆一楼是录像厅,循环回放三次会议的史事录像,史料图片资料已陈列成博物馆,供游人欣赏。二楼会议堂还保存着当年开庐山会议的风貌,中间悬挂着毛主[xi]像,会场上当时与会的每一个出席人的名牌号现在还完好的保存着,藤椅、烟灰缸、茶杯……眼前,一身土灰中山装的一个个模糊的头像渐渐清晰起来……跟政治与历史有关的东西总是容易令人肃然起敬。
庐陵1号(庐山纪念馆),庐山上别墅都是编号的,1号自然是住着一号人物,这里曾经是毛泽东的别墅,民间俗称毛泽东的行宫。但据说毛泽东在他的行宫里只住过一个晚上。现在这里已经改建成纪念馆,里面陈列着毛泽东读过的书籍,他读马克思、列宁,读拿破仑、斯大林,读二十四史,还读安徒生童话,毛泽东是当之无愧的饱学之士,他引经据典地讽刺林彪,旁人都听不出来。纪念馆还陈列有很多形态各具的庐山石。庐山又是世界地质公园,这里有火山石,也有罕见的冰川石,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在这里分析研究化石找到了石油。庐山石做了不小的贡献。
雨天,青和绿是苍灰的色调。眼前所见,除了青绿,就是苍翠,初雨新霁,空气清新,林间深处,蛙虫阵阵。从庐陵一号出来,上车前往下一站含鄱口。途中经过庐山电影院,一部《庐山恋》成就了一部完美的艺术作品,还成就了一个电影院。这是一部有感染力的电影,它揉进了庐山的各个有名的景点,加上男女主人公的精彩演技,唤起了人们对未来生活和庐山美景的想往,仿佛历历在目,又让人流连忘返。
站在含鄱口的观景亭上,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我们很幸运地在雨过天晴的时分来到观景亭,云雾在晚霞中渐渐飘散,远山、翠岭、山镇、湖面、江舟……烟波浩淼的鄱阳湖俯瞰全景图出现了,庐山奇观五老峰也渐渐从浓雾中显现出来。五老峰,相传这里连在一起的五座山峰像五位神态各异的老人,更神奇的是有人听到在雨天或深夜,山里会有老人的咳嗽声和笑声,因此而得名五老峰。新中国成立以后,五老峰冠之以新的涵义,又名“领袖峰”。据说有位很有艺术天分的记者,在庐山顶上拍下了一张雨过天晴的庐山五老峰图,刊登在《新华日报》上,照片上的五老峰极像毛泽东仰面朝天的像章,很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味道。后来人们猜测,毛泽东之所以三次选择庐山开会,可能跟这张照片有很大关系。
从含鄱口下来,沿着曲折蜿蜒的山路,我们又游览观赏了庐山的三宝树和黄龙潭、乌龙潭。千年银杏,万世生辉。黄龙潭和乌龙潭在形状上是有区别的,黄龙瀑长而细,乌龙瀑短而粗,之所以叫黄龙潭和乌龙潭,并不是这里曾住着黄龙和乌龙,根据科学的解释,这样长的瀑布容易跟着冲下来很多泥土黄沙,故名黄龙潭。黄龙潭洗手得好运,乌龙潭洗脚去晦气。
晚上下榻的酒店就在庐山的山顶著名的“牯岭镇”上,这个镇子实是罕见的“天上的街市”,据说镇上有常住人口一万多人,人们靠风景区旅游接待营生,镇上商店、宾馆、银行、医院、学校一应俱全,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晚上,风冷地寒,怠于出门,山民们挑着核桃和茶叶担子,摆到酒店门口,解了想买点特产又不想跑路的难题。山民质朴热情,基本不宰客。山庄的餐饮、宾服招待也是全面周到,我们在山上享受了难得的清凉之夜。
三
庐山著名的自然景观还有非常重要的一处,那就是三叠泉。有人说: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去三叠泉算是这次江西之旅最累的一处行程,三叠泉藏在重山深壑内,上一千多个石阶才只到半山腰。考虑到节省时间,我们的行程便只安排到半山腰。盘山道曲折蜿蜒,有些极陡险的峭壁拐弯处,石阶简直就是直上直下的,并且山上雨雾笼罩,阶面光滑潮湿,山路比之锦绣谷要难走得多,也长很多,山路上行走要十二分小心。行走的时候,游人一般是不敢左顾右盼的,同行的也不能勾肩搭背,重心的把握主要靠自己。关键时候,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倒是让路旁的葱笼草木和嶙峋石壁笑看了我们,这么些从大地各处不约而同地聚集来的形形色色不同的民族、性别、阶级、职业、观念却抱着同一目的慕名而来的游人。只有到了山坡或者天桥,才敢松一口气,停下来欣赏前川悬挂的瀑布、四周耸入天际的群山,和彼此欣赏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依然执着前行的样子,然后,可以无所顾忌地抛开生活、工作、感情……一切烦恼放声高歌、开怀大笑。爬山涉水远远超过正常的生活、工作、感情……的体力支出,如果说旅游是一种放松的娱乐项目,其意旨大概也就在这里吧。放纵是一种邪念,可是在骨子里每个人都喜欢。
等到达既定的终点时,这种纵情更是达到了极致。三叠泉前,笑声一片、吼声震天。飞瀑从天而降,天喷香雪,似云雾弥漫,又仿佛细雨笼罩着整个山谷。即便身后已茫然成一片白,各个角度还是有人在拍照、狂欢。瀑水飘洒如雪,凌空抛下,落入潭中,化作深深的一池碧波。迎潭而立,柳风扑面袭来;伸手弄波,潭水清凉沁骨。我忍不住张开双臂,深深地呼吸,尽情的享受这清凉的气息带来的通体舒爽。但同行的游人善意的提醒“赶快上来、小心感冒”,数着时间,也该回程了。
由于天气的影响,三叠泉之行,我们没有看到它顾名思义的“三叠”----“品”状,但大家都沐浴了这潭仙水,沾了大山的灵气,总的来说,还算是不虚此行的。山路攀岩和行走人生是一个道理,走路的时候是看不到风景,也来不及看风景,停下来会发现所到之处处处是风景。
在去白鹿洞书院之前,导游带我们去了九八抗洪广场,说是去瞭望长江、学习抗洪精神,倒不如说是导游带我们去购物更直接些。大堤旁的这家旅游商品展销中心据说是官办的,东西绝对价廉物美,导游拍胸顿足赌咒发誓他们不拿一分提成,可等我们大包小包出来的时候,导游已经在一旁对账了。呵呵,导游的嘴啊!抗洪大堤看起来就是一堵厚墙,好似当年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拦截北方入侵者一样,大堤的作用是拦水,墙上题着几句口号性标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98年洪水从这里决堤,李鹏总理痛心疾首地怒斥这里的大堤是豆腐渣工程。而今,洪水退了,新的大堤疏导着长江水。此外,大堤上基本没什么人工行为的美化形式,独广场上的那块丰碑上的98字样缩写着解放军战士在抗洪抢险期间的丰功伟绩。
白鹿洞书院原是唐代李渤年青时隐居求学之地。李渤养有一头白鹿自娱,白鹿十分驯服,常随主人外出走访游玩,还能帮主人传递信件和物品,时人以鹿名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以鹿名地,称此处为白鹿洞。宋仁宗五年,改称“白鹿洞之书堂”,与当时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为“四大书院”。今天的白鹿洞主要保存了朱熹时教学、生活的院落格局,也就成了朱子纪念祠。姑父说他们朱家宗系可以追溯到朱熹,于是坚持要和老祖宗像合影留念。文人总喜欢追本溯源,血统观念也相当的强烈。我对朱熹没太多好感,尽管他的诗词写的不错。知道他学养深厚,但都是古训教条,到他嘴里变得还更加苛刻,很多伦理观念分明是歪曲了孔老夫子的本意。对于老夫子我还是很尊崇的,庐山行唯一的一个鞠躬献给老夫子!
回来的路上参观了最后两个景点:浔阳楼和琵琶亭。
浔阳楼,据说是宋江醉酒题反诗的地方,这是一幢外三内四的格局的木构建筑。一楼陈列着全套景德镇瓷器烧制的一百零八将。二楼设计了一个宋江题反诗的屋子。三楼用来展览时人的字画,在这些字画中我读到了一首好诗:满庭诗境飘红叶绕砌琴声滴暗泉门外晚晴秋色里万条寒玉一溪烟。不知道怎么句读的,但怎么读都觉得满口嚼香。此外我还留意了《红楼梦》中“十二金钗”的剪画,第一人便看到了“葬花人”林黛玉,很奇怪,也很欣慰。上四楼可以到栏外远眺长江和武汉大桥。室内设计也别具一格,左边有卖旅游纪念品和排及时取的照片的摊点,右边靠前门的位置摆设着古式的柜台,一坛“好汉酒”、两只大海碗,就差“小二,拿酒来”了。雪梅和小蒋便一个扮店小二,一个扮孙二娘,开起酒铺来了。
白居易被贬到江州做司马的时候,写下了著名的《琵琶记》。后人为了纪念他和琵琶女建造了琵琶亭。紅袖夜船孤蝦蟆陵述往事悲歡商婦淚 青衫秋浦別琵琶筵上一時棖觸謫臣心。门口的这一副对联点出了《琵琶记》“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主旨,穷途末路之时,心酸悲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的白居易虽然不断的升迁,但他那颗受伤的心再也不能复原了,当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誓愿也就成了少年激情时代的一句壮语而已。人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前面的路什么样子我们不知道,今后的我们会过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也还是个未知数。我们能预估的是,变数总是围绕着常量在转,仅此而已。庐山告诉我:找一个什么样的人来共度一生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
穿越了江苏、安徽、湖北、江西四省,跋涉了十几个小时的马不停蹄的长途,在脍炙人口的名句豪语的激情中,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触摸和惊叹中,以及在对那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了解中,三天的江西之旅很快结束了。
可是,还有很多好奇,很多疑问,很多猜测,很多空白,诸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落的是哪一处?苏轼驻足了哪几个山头然后得出“横看成岭侧成峰”?毛泽东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再一次选择在庐山开会?……这是很多文人感兴趣的问题,实则又是无关痛痒的无聊之问。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全文完-
▷ 进入渐爱萧红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