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牵挂着我电脑里的一部书稿。这部书稿名作《彩色年华》,是我的学生李欣怡的[ch*]女作。它在我的“文件夹”里,放了已经有一两个月了。由于我这个人退而不休,东一下、西一下的,本该早点给看看的,却一直拖到今天。还好,今天终于可以应诺了。
说到“学生”,勾起了我深深的回忆。记得2007年春的一天,我在贡井区大公井古盐文化开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里,迎接了从自流井区专程来的李欣怡和她的父母亲。双方寒暄之后,李欣怡的父亲郑重地说;“曾老师,我们把李欣怡交给你了。从今天起,她就是你的学生了!”
李欣怡将手中一个袋子递给我,腼腆而亲切地叫了声“老师”。原来袋子里装的是一摞用a4纸打印、装订得整整齐齐的她的文学习作。我随便翻翻后,即收下了这个“关门弟子”。在从此之后的4年里,李欣怡勤奋好学,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了许多文字,也给我提过许多问题,其中有的问题我还需要认真思索之后才能回答。即便在准备高考的时候。
欣怡在四年的文学创作中,在各种文学样式上,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她先后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也先后加入了贡井区作家协会、大安区作家协会和自贡市微型小说协会。看到她的进步,哪怕是小小的进步,都令我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说道“应诺”,那是今年春节的一天,我给欣怡建议将她已经发表的几十篇文章集中起来编辑出版一本小册子,以便将她4年多的文学创作做一个小结,搭建起她文学道路上的第一个高点和节点。她说,她也有这个想法。我们一拍即合。于是她在大学里,开始了一边学习、一边整理出这39篇文稿。两个月后从电子邮箱里传给了我。
我和欣怡商量将这本文集取名《彩色年华》,是因为,它较能体现这本书的文学意蕴和作者的生命历程。
文学是不同于一般记述文字的。文学的含金量在于它是作者与生活碰撞的产物,是作者人生追求的传递,是作者激情的抒发,是作者心灵的晾晒。
《彩色年华》的几乎所有篇什,无论散文、小说还是诗歌,都透露出作者执着追求的信息,都书写着作者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比如,在《心境之河》的结尾,她写道:“我还是那个小女孩儿,乘着一叶小船,执著地去追寻那条永远流淌在我心间的小河。”比如,在《彩色年华》中,写高考前的光阴时,她写道:“……原谅我们打破了高三应有的静默,那静默中的一缕橙红,正是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人生的无限憧憬……”篇末,她感慨道:“呵,既然已不能圆梦在姹紫嫣红的春天,那我何不采撷人生旅程上的一路缤纷,行走在细细的秋雨里,在雨停的下一秒,让心灵的土地上绽开一朵黄色的希望?”同时也传递出豆蔻年华的她的一些惶惑和和失意——这些也是他们这一代人心理路程的一个侧面罢。比如, 在《悠悠文学之旅》中,她写道:“那个夜晚,难以入眠。我是那么不堪一击,我并不怕在文学写作上的失败,却怕文学旅程上的一片讪笑。那个夜晚,感觉走过的路完全失去了意义。那个夜晚,我想放下我手中的笔。”
从某种意义上说,《彩色年华》是李欣怡心理路程的真实写照,是她年青生命感情的真挚流露,同时又是她生命历程的一个真实的节点。这在“真”已经成为社会稀有“物质”的年代里,欣怡的作品更加彰显个中的难能可贵了。虽然,欣怡的作品还显稚嫩,欣怡的文学道路还刚刚迈出第一步,还有好长好长的路要走;但是,从她的思想情感,从她的行文章法上看,我敢肯定地说,她迈出的这一步是坚实的一步。因为,我从来不诋毁“天赋”的存在和作用。
文学之旅如同人生之旅一样,既光辉灿烂,又荆棘丛生的。但我相信,李欣怡一定能在这旅途中,矢志不渝、披荆斩棘地走下去,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年华增辉添彩。
2011年7月18日
识于盐都天池山麓净觉斋
-全文完-
▷ 进入曾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