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姐姐曾经写到:“中国茶道,文化底蕴厚重,一把旧壶,一杯茶汤,掂在手里,随意率性……”在她的笔下,茶道的意境是这样的超然和洒脱。要说中国人的饮茶习惯,可以追溯到神农氏时期,当时,茶取名为仙草,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明目消暑,补充身体维生素之功效。
据历史学家考证,当年郑和下西洋,带领一支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由于常年饮用绿茶,才得以生存。那是因为绿茶是溶解度极高的浸泡茶,富含人体所需的维生素,所以,几杯茶水就解决了日常维生素的补充问题,才使得郑和船员长时间不进蔬菜还能维持代谢平衡的缘由。
中国人视茶为佳品,无茶不成礼,就算请客吃饭,也要先茶后膳,此乃中国人待客之道。茶的种类繁多,针对不同的茶叶泡法自然各不相同,其中,以福建铁观音的制造工艺最为独特,要经过:凉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焙、包揉、文火慢烤、拣簸等工序才制作成。成品的铁观音茶叶呈圆球状,需要采用特殊的泡制方法,才能泡出观音韵。经福建人反复试验,最后敲定采用盖碗泡茶最为理想。由盖碗泡出来的铁观音,茶香水亮,入口绵厚,
要说对茶的研究最为执著的当属日本的茶道。日本茶道,讲究形式,是用一种仪式来向人讲述禅的思想,正如参禅需要顿悟一样,其中蕴涵着人生的经验,需要饮茶者用生命中的一段时光来领悟。据说有一个日本高僧曾经以茶道接待邓小平,至于他们说了些什么,后人只能靠想象。也许他们只是品茶论道,不聊政治。或许天南地北,侃天说地,或许一言不发,静静品味其中滋味。茶道又像中国的老庄哲学,在茶的意境中,知与我心,总有一种舒适的洒脱与飘然,或者说有一种散漫与淡泊。大概就是这种情境吧,而咖啡则不同。
我以为正宗咖啡,当选用上等优质的咖啡豆研磨而成。饮用时,先闻其香,品其苦味,再而加糖,尝其甜,又再加奶,吮其浓香,每次轻抿一小口,滋味各有不同,能尝其百味者,谓之为小资也。上海人知道,当年台湾真锅咖啡馆进入上海时,一片惨淡,无人问津。台湾人经过调查,发现上海人对西洋之“酱油水”并不感兴趣。于是,真锅改变营销策略,先卖情调再卖咖啡,营造温馨浪漫的氛围,终于征服了新潮的上海人。可见,咖啡的文化代表的是一种生活状态和休闲理念,中国人接受他 ,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否则,进入饮用咖啡的误区,一不小心就要闹出笑话来。
记得早年在上海衡山路咖啡馆,见一位仁兄将炭烧咖啡的糖、奶精一股脑儿全倒进咖啡中,用力搅一搅,深褐色立刻成了乳白色,再看他头一仰,咕噜一声,一口一杯,喝光之后扬长而去,抛下旁桌的少男少女们个个笑弯了腰。对于这位喝咖啡的仁兄,连牛饮都谈不上,至于情调早已经荡然无存。而今,有一种意大利特浓咖啡,加一层厚厚的起沫的牛奶,就成了卡布奇诺。传统的卡布奇诺咖啡是三分之一浓缩咖啡,三分之一蒸汽牛奶和三分之一泡沫牛奶。奶泡上面可以加一些肉桂粉或巧克力粉延长奶泡停留的时间。如今的新新人类喝咖啡都喝出花样来了,自然对新一代的咖啡族心动不已。
可见,茶与咖啡绝非同类。饮茶者心情,安静淡泊,与人谦和,跟随茶的感觉走。不论是独处还是与友人相聚,饮好茶乃人生一大幸事,要是遇上懂茶的,还就再好不过了。然而,喜欢咖啡者,是有小资心态的。小资们追求的是浪漫,是奔放的感觉。有这样的心得和感受固然是好的。但茶与咖啡,这两者千万不可混为一体。一边喝茶一边喝咖啡的话,就什么都不是了。
咖啡之与我,是忙碌时或是需要调剂生活时的一道兴奋剂。淡然中需要一种浓烈,浓烈中需要投入和调剂,于是,偶尔喝点咖啡,浓烈中包含苦涩,是一种感观上的浓郁,苦一点,涩一点,甜一点,浓一点,全凭自己做主,就像在平淡的生活中,增添一份火热的希望,一如穿着火红衣衫的西洋女子,热情而又诱人,而茶则是如素装淡抹的东方女子,隽秀而含蓄,前者是西洋油画中的浓抹重彩,后者则是中国绘画中的黑白水墨。
-全文完-
▷ 进入水哥来了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