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蝉 意司马剑雪

发表于-2011年07月10日 清晨7:07评论-3条

挡不住的暑热,从窗外扑了进来,一股股热浪在胸口上扑腾,四肢肌肤也躁热了。不忍拒绝窗外的世界,此时却不得不关闭两扇窗。关闭与不关闭,预感的结局是一样的,那就是热。

小暑刚过,第一声蝉鸣便在高树上响起。蝉声尖厉、刺耳,常常在百米开外的地方也能听见,宋代朱熹在《南安道中》吟咏道:“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栖于高枝,风餐露宿,饮露止渴,遇阳高歌,这便是蝉。唐诗宋词中以秋蝉为题的多,夏蝉却少有提及。夏天是蝉最为得意的时候,从日出一直鸣叫到日落,声音高亮,夕阳坠入西山才戛然而止。秋天的蝉声,显得凄厉,明知时日不多却耐不住寂寞。进入初冬萧瑟的天气后,这楞头楞脑的昆虫,便一个个从高树上往下落,几个、十几个的躺在冰冷的地上,见此结局,让人痛到极致,那些“薄如蝉翼”的文字叫人不愿书写。也许在美丽的背后,我们有看不见的另一面。

蝉是一种吉祥物,象征着友情。古代文人喜欢把玉蝉作为衣饰上的挂件,若遇上挚友远行,便摘下奉送,以表心意。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从这首诗中不难看到这正是夏天的气候特征。从咸阳附近往西走,就踏上了丝绸之路,进入荒凉地区。古代的文人墨客,一向有踏青的爱好,即使七、八月份也是如此,一辆马车载去效外,铺一地毯于树下,吟诗作画,把酒为乐。送别友人亦是如此。想那七、八月间,渭城附近到处是红彤彤的石榴,文人墨客一边品酒,一边尝着石榴,不失为一种浪漫,且石榴有多福的寓意。至于是否有玉蝉相赠不得而知。从长安到咸阳,大约也有几十公里的路程吧,足见王维与这位朋友的友情。

送别,总是令人伤感的,但一味的伤感,不如洒脱一点。人的一生中不知要经历多少次分别和重逢,当红尘无缘时,一切都是定数。

蝉,体现了人文品格。蝉从蛹中破茧而出,倔强的从泥土中伸出丑陋的头部,拖着一身污泥浊水往树上爬,日子过得很慢,等蝉爬上高树后,躯壳也硬朗了,待天气炎热起来了,于是亮一亮翼,引吭高歌,终日不绝。这饮露而生的小生灵,为文人们所看重,称“独尊其品格”。

蝉是殚的谐音,“殚”字经常为佛教所引用。唐代又是佛教兴盛的时期。标致性建筑要数大雁塔了。该塔建于公元652年,是玄奘法师为保存从印度带回来的657部梵文经和佛像而建造的藏经塔,初为五层,后建为七层。“救人一命,胜过七级浮屠”中的浮屠,虽有众多解释,实际可以理解为修行的程度,直白的意思是说,救人一命胜过建造一座七层高的佛塔。

我小时候,遇上暑假就和几个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去捕蝉。那时,我只是一位旁观者,若说殚意,也没什么意思,就是好玩吧。捕蝉的方法很简单,把一种胶熬成糊状,粘在细长的竹杆上,瞅准树上的蝉,一粘一个。那时,蝉这类昆虫特别少,在树阴的庇护下,极不易发现。捕下来的蝉,不再鸣叫,一个憨憨的头,硬硬的躯壳,一双翅膀特漂亮。我常把亮翅放在眼前,透过薄翼去望天上的太阳。童年的乐趣大都如此,单调却富于想象。

今夏的蝉声,与以往没什么不同,持久的高音,中途没有歇息,虽望不见绿荫繁茂中的蝉,可以想象它振腹而歌的样子,除腿陷入树皮中牢牢的贴在树上外,浑身都要在颤动,这样的高腔要持续数月。至于蝉这样的鸣叫有何意?也许就是某个单纯的意图吧,人们却赋予给了它美好的象征。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司马剑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夜雨不朦胧点评:

沉默十余年,蛰伏五蜕变,知了生命历程的轮回和黑暗。也羽化,先知冬来临,才知了,生命的华章,用整个盛夏的热度,高歌礼赞,雄壮悠远。蝉的等待是漫长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它无怨无悔。是呀,既然活,为什么不认真地活上一次?活得有感觉,活得真实,活得有滋有味多好!蝉意告知我们:清与浊,在自身,不在无事生非之秋风的衣袖里。一个人的品格在懂你的人眼里,不在奸佞小人的丑态里。虽然久未曾见到蝉翼听到蝉声了,但如蝉一般的文人品格常在那些恪守高洁的人身上散发出淡淡的香气。

文章评论共[3]个
夜雨不朦胧-评论

(:046)周末愉快!at:2011年07月10日 早上8:32

文清-评论

拜读佳作,老朋友周末愉快!at:2011年07月10日 下午5:35

曲径幽通-评论

欣赏朋友佳作,问候晚上好!(:001)at:2011年07月10日 晚上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