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向海,和朋友聊起楼。在感叹楼价直线攀升之余,更多的是家乡的变化。
记得2004年,由于工作调动,我们一家三口从农村搬进了县城,借住在父亲在八趟房的一间半下井土房里。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县城里能够拥有哪怕像父亲的土房。半年后,父亲的邻居卖房,东挪西借,花了8千元,买下了和父亲家一样的房子。在搬进房子的那一刻,感觉自己是幸福的,因为在城里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孩子被送进了县城最好的小学上学,每天骑着自行车接送孩子。学校东侧是一片杂乱的空地和房子,属于城郊,很偏僻。来回接送孩子时间久了,认识了很多家长。在闲谈时,听说有人要在学校东侧建楼区。不知道怎么会有人看上了那样偏僻的地方,大家都说谁会到那里买楼啊,离市中心那么远。刚刚买了房子,有了安稳的住所,所以对谁在哪里建楼,谁又会去哪里买楼,从未去关心过。我只关心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去刚刚开业的超市和那些上了年纪的人们排队买特价米面油。因为那时,我的工资加上爱人的只有七百元。除去给孩子交学杂费,再交水电费,几乎所剩无几。如果多买上一些特价商品,日子就会好过一些。虽然生活艰苦,但是觉得很知足,毕竟在这个小城里,有自己的小家。
那个不被人看好的小区,就在我家—学校—单位—超市“四点一线”的日子里,不知不觉建起来,然后又卖出去。与此同时,孩子班级的学生越来越多,大多都是从农村转来的。这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家长为了让他们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拿出积蓄在小城新建的楼区里买下楼,成为新一代的“城里人”。在不断建起的小区里,那些鳞次栉比的楼房,还没等开盘几乎就销售一空。尤其是那些在当年看着很偏僻的楼区,现在却是炙手可热。越来越富裕的农民,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的生活,开始向着城市进军,成为小城经济发展的新生军。
三年,一千多个日月轮回,星转斗移,我在下井的低矮土房里,安然享受着平静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和我居住的居民区隔街相望的居民区,拆迁,又盖起一栋栋居民楼,我才知道,这个小城,开始快节奏的动起来。平房越来越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居民小区越来越多,而我的工资,也从三百元涨到了将近两千元。冰箱,电磁炉,电脑,一样样的被我从商场搬回了家,摆放在我简陋的住所里。衣柜里也开始陆续装进色彩斑斓的衣服。接送孩子的代步工具也换成了摩托车。当经济上有了富余时,物质上的需求也就开始增长起来,对自己的居住环境要求也高起来。先是租楼,搬离下井房。接着再上街购物时,不再局限特价商品。可供选择的商场和超市也多了,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商家装修的档次越来越高,各大名牌商品争先恐后入主小城,每次上街,都会发现新面孔的店开张营业,强烈刺激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城区在悄悄地扩大,最偏远的郊区也开始建起了居民区,开发区的建设,更是带给了小城新的希望。家乡的变化,不再是悄然无息,而是声色俱佳,于是大批的企业落户小城,能人志士不断涌入,给小城注入了生机和新鲜血液。作为家乡的一分子,每天看着不断发展变化的小城,内心里是无比喜悦和自豪的。虽然住的楼是租来的,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拥有自己宽敞明亮的楼房。因为,现在的小城,正在进行着如火如荼的棚户区改造和暖房子工程,我的那座土房所在的居民区也在改造计划中。
这短短的几年里,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冬天一身土夏天一身泥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烟雾缭绕的冬天已然不见。走在小城的大街小巷,试图找到幼时去姥姥家买白糖的那家商店,转了很久,那排当年看着很漂亮的商店,已经荡然无存。代替它的是一座座楼房。那条窄窄的路,已经被步行街所替代。百货大楼、供销大厦、东方商场都已成为历史。城区的路越修越宽,安装的路灯越来越多。道路的两侧娇艳欲滴的鲜花,郁郁葱葱的景观树,将小城装点的生意盎然。公交车,出租车,面包车,在面前交错行驶。建设中的小城,不仅满足着居民的物质需求,也不断建设完善着休闲娱乐的场所,让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让心灵有一个可以休憩的地方。让人们为小城做着贡献的同时也享受着自己奉献的劳动果实。
夜幕降临,在宽敞的北转盘,走圈、跳舞、扭秧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聚在大屏幕前一起收看电视节目的悠闲的人们,开着电动车尽情玩耍的孩子,聚精会神描红画绿的小画家,还有拿着照相机悠闲抓拍的摄影爱好者,给这黄昏的小城,更是增加了一份情趣。夜市的喧闹,灯光霓虹交相辉映,吃的惬意,喝的畅快,聊的尽兴,玩的洒脱,更是将城市渲染的无比繁华。就要竣工的墨宝园,为兴起的小城增添了更多的文化气息和氛围。每天,看着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城市,内心里就激荡着无限的热情,恨不能高歌一曲,抒发自己能够生活在这个小城里感到幸福和快乐。我也逐渐从无尽无休家务活和工作中挤出时间,用手中的笔和键盘,书写着生活,描绘着家乡。
家乡,在变化着。变化着的家乡,让所有的人们欣喜着,期待着......
-全文完-
▷ 进入新竹清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