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几个朋友一起到饭店吃饭。席间,一个5、6岁的小女孩走到我面前,向我深深地鞠了个躬,然后高兴地叫道:“老师好!”
抬头一看,原来是个陌生的孩子。不过,我还是拉开椅子,走出座位,面对着孩子同样鞠了个躬,回了个礼,然后亲切地说道“你好,小朋友。”
我邀请孩子和我一起坐下,我们很快就攀谈起来。询问后才知道,她是我所在幼儿园大二班的孩子,因为我们行政人员经常要值班,所以孩子认识我。小女孩很活泼,跟我聊了些诸如“和爸爸妈妈一起来饭店吃饭”,“准备读哪个小学”,“很喜欢幼儿园”之类的话题后,看看父母准备离席,于是道了声:“老师再见!”就跑回了父母身边。
看着孩子远去的背影,一个朋友好奇地问:“她是谁?”
我笑着摇了摇头说;“我也不知道她的名字,只知道是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
“你平时都不带班、不上课的,她怎么认识你?”朋友还是觉得很奇怪。
“我经常在幼儿园值班,孩子认识我也不奇怪啊!”
“她只不过是个孩子,你也用不着站起来鞠躬啊!”朋友一脸的茫然,那表情甚至感觉我有些不可理喻。
“孩子可以对我鞠躬,为什么我就不能呢?难道就因为她是孩子就必须尊重我,而我是大人就不用尊重她吗?这是什么逻辑?”我明显有些激动:“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一种相互的、平等的关系,并不因为我是老师或者我比她大就可以不尊重她。一个孩子都能做到的礼貌,我作为一个教育者不是更应该做到吗?不可能我的礼貌连一个孩子都不如吧。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恐怕谁也不愿把孩子交给我们教育了。”
朋友重新打量了我一番,好像不认识似的看着我,嘴里还嘟嘟囔囔着:“那有什么,我不让儿子说粗口,自己有时候还不是照样说,教育孩子而已,用得着这么认真吗?”
“那你儿子说粗口吗?”
“在我的面前是不说,不过,在外面,我看他跟别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有说过。其实偶尔说说也没什么,童言无忌嘛。”
“你听说过一句老话吗,叫三岁定八十。”
“听过的话就多了,没有用的。”看着朋友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无语,不知道是该为我的朋友感到悲哀呢,还是该为他的孩子悲哀?
这是什么样的教育啊!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却可以不用做到。
我突然想起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有一位女士养了一只珍贵的鹦鹉。这只鹦鹉非常美丽,可是它却有一个坏毛病:经常咳嗽且声音沙哑难听,好象喉咙里塞满了令人作呕的痰。女主人十分焦虑,急忙带它去看兽医,生怕它患上了什么呼吸系统的怪病。
检查结果证明,鹦鹉完全健康,根本没有任何毛病。女主人急忙问起为什么鹦鹉会发出那难听的咳嗽声,医生回答说:“俗话说,鹦鹉学舌。它之所以发出咳嗽声一定是因为它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们家一定有人经常咳嗽,是吗?”
这时,女主人有些不好意思了。原来,她自己有抽烟的习惯,所以经常咳嗽,鹦鹉只不过是惟妙惟肖地把女主人的咳嗽声模仿出来而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正人必先正己,如果自己都做不 到,又如何去要求别人呢?
在今天看来,“育人者必先育己”并不是什么新的教育理念,也没有蕴含多么高深的道理。教育别人,自己必须要先做到,教育的前提是,我们做好了,才能要求别人像我们一样做好。你想让孩子有礼貌,你就必须见人先问好;你想让孩子不睡懒觉,你就必须比他起得早;你想让孩子学会尊重人,你就必须先要尊重孩子;你想让孩子学会宽容,你就必须会善待别人……
孩子作为教育的对象,因为年龄小,他们并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因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来自于教育者。作为教育的前提,就是尊重,尊重他们。我们要善于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同样的高度上,蹲下身体,将我们的视平线放在和孩子同等的位置上,那么,看到的将会是另外一个世界。尊重人,没有高低贵贱、年纪大小之分,只要是人,都应当受到尊重,孩子也需要同样的尊重,为人父母者,为人师者要教育他们,首先就是要尊重他们。
育人者必先育己。教育别人的人,必须让自己先接受教育。育人者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都应该率先做好孩子的表率。在教育过程中,“言传身教”、“率先垂范 ”一直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不是一直说“身教重于言教”吗?确实如此,“言传”固然重要,但是“身教”却更具说服力。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的那句名言:“社会就是模仿。”孩子最初品行和习惯的形成都来源于在家庭和社会中的模仿。
父母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一言一行无不在孩子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我在对待儿子的教育问题上,采用的就是“身教”的方式。由于我在单位工作很忙,回到家时已经是疲惫不堪,常常连说的欲望都没有,所以在没有发现儿子有错误行为的情况下,一般来说我是不会说教的。婆婆常年身体不好,每年冬天,都喜欢用药水泡脚。只要是我在家,就天天坚持给婆婆烧洗脚水、倒洗脚水,并准备毛巾,给她擦脚。儿子一直都在旁边默默地看着,从不做声。有几次,我正好有事外出,家里就剩下儿子和婆婆。回来后听婆婆说,八点一过,儿子竟自己主动去帮她烧好洗脚水,还倒好水等着她洗,在看到她穿袜子弓着腰不方便时,亲自帮奶奶穿袜子。婆婆说到这里时,眼中还闪着泪光。一个劲地说:“真是有什么样的妈,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很多时候,行动比语言更能教育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育人者必先育己,其意义在于,先为育己者,再去育别人。而作为教育者,本身就肩负着育人的责任,育己对我们来说就更为重要。在我国《义务教育法》中《教师》一章中就有提到:教师要“为人师表”,也就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永恒主题。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教师承担着传光明之道,授立身之业,解人生之惑的神圣使命。教师的教学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就是一股新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益终生的。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教育,更是做人的教育,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为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我们教育者所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个民族的发展在教育,一个国家的兴旺在教育,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培养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育人者必先育己”,让我们在教育别人的同时,先从让自己接受教育做起。
结束语: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
他将学会责怪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
他将学会赞扬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狭隘中,
他将学会计较每一件事;
如果孩子生活在宽容中,
他将学会包容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苦难中,
他将学会坚强面对;
如果孩子生活在关爱中
他就学会了爱与被爱……
-全文完-
▷ 进入千古柔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