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末,当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国学的呼声在国内斐然响起,但还少有诸实践少见行动之际,一位江城女子——正当花甲之年的王月秋副教授,就在她新迁的桃源路北宁里近90平米的家,给孩子们讲起了《论语》和经史诗文来了。罗不到一本可心的《论语》教材,用的是薄薄的藏蓝色简装三十二开本,但那毕竟是《论语》全文一字不少。王月秋想这就足够了。直到二00二年,已故吉林市孔子研究会会长孔令保先生与其儿媳张劲松女士编著的《论语释译》出版,学生菜每人一本解读本。她原原本本将尘封已久的千年宝典打开来给孩子们看,恭恭敬敬讲着“根”的声音敲击给孩子们听,哪怕课堂上只有一个学生她也从未马虎过,逐渐形成了“环境熏陶,人格影响”的教学理念,确立了培养“家中孝子,海内精英”的教育目标。王教授的少儿国学教育之路,她所创办的古典学堂,就这样从栽种《论语》这部中华魂开始了,她说:“孩子们人生之初有幸走进经典,为宝贵其时间,嘉奖其精神,没有理由不为他们献上最精最美的早餐”。然而面对七八岁、十一二岁最大不过十四五岁的孩子,难!——怎么办?她的名言是:先生懂的,学生一定懂。只有愚蠢的先生没有愚蠢的学生。十几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佼佼者,但还没有遇上一例冥顽不灵让她失望的。为了把孔子及其《论语》读懂,把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流读通,把每一堂课讲的鲜活,在鲜活,让孩子们听的亲切感觉美好,丝丝入心,王教授不仅倾其所学,还向小学生一样,十三年闭门读书,从修《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乃至文学历史。十三年不旅游,不参加外地会议,很少与亲朋好友交往。
少儿国学教育,王月秋主张从宏观到微观,从理性到感性,从认识到实践。教材首先锁定《论语》,不避其难,就是让孩子们通过对《论语》章句的熟记与理解、感悟,心中树起孔子的鲜活形象。向颜渊一样,夫子时时在眼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与圣人为朋为友,跟着大圣做小圣,还愁品德素质教育不到位吗?
早在六七年前学子李婉泽(当时就读吉林五中,今年大三了)就当着班级一群疯狂的追星族,公然宣称:我的偶像是孔子、现在这样的学生越来越多了。十二岁学子牛庆熙(丰满一实验五年级学生),入学两年半,见师长、长辈总是行九十度长揖礼,然后退行离去。他说自己最崇拜的人是孔子,他的理想是:“去英国牛津大学,当他们那里孔子学院的院长”。真是孺子可教,后生可畏。当然,你也可看做孩提不着边际的狂话,那又怎么样?王教授说:“孔子在陈,想念家乡小子们,他们狂狷有大理想、大智慧、大文采啊,只是“不知所以裁之”么!
宏观教育从总体形象入手,树理想,化感情,确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是孩子们一辈子的事,十二岁的王艺多来校一年,《论语》只听一遍,就深刻反省自己,立志做坦荡君子,著文《正大光明走一生》。
王教授讲《论语》紧抓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贯通全篇,贯穿教学始终。她认为“学”在前,是钢中之钢。学才能知书达理,文明之始。“习”紧跟在后,不断演练操作,一日三省,诗言礼行。一个学校挂号,人人头疼的顽童入学两个月,思想行为大有改观,变了个人似地,还写出很有感触的诗文,为什么?王教授说:“孩子们有时不听家长的,不听老师的但他们听圣人的,听书本上写着的。当然,你不送他学经典,给他烂书看,他也照听照做。
对于少年儿童身上出现的自私自闭,有错不知,知错不改,不敢担当,以及漂浮纨绔等流弊,王月秋的古典学堂从不装聋作哑,宁可把学生管走也不放过一例。为了彻底解决问题使冤家变密友,常常花上一个月两个月的时间。
1961年王月秋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半生在辽吉间从教。1993年,在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退休。文学写作副教授,诗人,散文家。她特别提倡国学的诗化教育,诗化课堂,诗化管理,诗化同心,诗化人生。她对教学的整体设计是:主攻《论语》,以一宗开百脉;搏采诗文,讲千曲汇一源。学生一要善背,二要善听,三要善写。有背十万字、十二万、十五万字的,四书通背,《诗经》、《易经》、《道德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通背,《左传》、《史记》、先秦诸子、唐宋八大家,以及毛泽东、鲁迅、朱自清诗文等,最低也背五六万字以上。《论语》、《唐诗》、《宋词》有听五六遍的最低也听两遍以上,部分同学可以听懂《道德经》、《易经》。
十三年来,王月秋的蒸笼古文,培养《论语》通背通解学子两千余人。半背半解者无可计数。她说:“人家半部《论语》治天下,咱们给予孩子的也够他们将来成才立世用的了。”
十三年来,王月秋的古典学堂培养了大批能诗能文的小才子小才女。三岁入学的吴思,六岁作联吟诗,写优美的小散文。小学一年级入学,一直学到小学毕业的栾泽宇(现在高三),十五岁时写出文言美文《武陵渔人》,可以高考古文满分作文媲美。
王月秋的古典学堂走专家办学,学者授课的路,得到社会名流、教授、副教授们的支持,中青年教师也擅诗擅文,有很深的国学修养,广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王月秋是个理想主义者,年过古稀又做梦了。她要把她的古典学堂发展一步,并提出为中小学生普及《论语》的口号。
王月秋的课堂是大开放的。为了培养孩子,更特别欢迎家长听课。课堂上洋溢着文化气氛,民族灵魂,熏陶了孩子,也感染了家长。当他们领孩子上课外班,遇到洋教员,土教授们蔑视我国学,抵触我文化,竟敢说“学那玩艺儿有什么用”时,他们拍案而起,与之叫板,怒斥其无知无义无礼,然后带着孩子断然离去。王月秋常听家长给她讲这样的故事。
1998年7月,在自幼酷爱古文化,孔子研究者,旧体诗词新秀——儿子范晔的支持下,王月秋创办了吉林市第一家现代私塾“桃源书苑”,后定名注册为“蒸笼古文”。2001年末,王月秋在吉林市孔子研究会编辑的《孔子思想研究论文集》上发表论文《孔学应在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2003年10月1日,王月秋主持了在吉林文庙举行的“纪念孔子诞辰2554年暨关东狮吼百二十名学子经典诵读大会”。会上我是国学名流刘廼中、杜逸泊(已故)、李国芳、马为良等十余人讲话,鉴定了王月秋的办学方向和业绩。孔子大宗户二支七十六代传人,原孔子研究会会长孔令保先生因赴曲阜祭祖未能参加,临行前留下题词。
2005年5月蒸笼古文十七学子应邀赴长春文庙参加十二哲人塑像奠基仪式,表演了失传近百年的国学童子功——《论语》背诵接龙,赢得满场喝彩。会后省委领导弓克、省劳动模范等出席。国学大师在孩子们随身携带的翻得破旧的《论语》上题词签名。
2005年7月经吉林市船营区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考核,审批为“吉林市船营区蒸笼古文培训学校”。蒸笼古文不仅在吉林市起步早,口碑好,享有声誉,为吉林市少儿国学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也是全国有数的坚持十几年的经典老校之一。
2006年1月17日晚,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冯主任在网上看到蒸笼古文教学录像带,打来电话说:“没想到,吉林市还有这么好的国学教育课堂,王校长真是一位很了不起、很有作为的女性!”
就凭这一颗心、一张嘴、一本藏蓝色的三十二开简朴的《论语》原典,坐在家里给孩子们解读起孔夫子来了,为了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增加感性认识,让孩子们感悟到鲜活而亲切的夫子形象,王教授倾其所学,从诗词、文学、历史,乃至哲学中拣来经典篇章精品故事加以诠释,用家乡山水、乡土文化诱导,古今融合,用她半生的从教积累、生活阅历、人生感受去帮助孩子们理解,她的苦心得到了江城第一批学子和家长的首肯。
王月秋教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整套教学理论,写成论文《孔学应在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发表在《孔子思想研究论文集》上,确定了自己的教学理念:环境熏陶,人格影响,培养人之孝子,国之精英。
王月秋教授的讲堂不仅严格要求学生大量读诵,更秉承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使蒸笼古文培训学校成为孩子们也能听懂的百家讲坛。不仅使每一个来学习的孩子就连他们的家长也都对国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孩子们成为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够旁征博引小博士,有文采的小才子,家长们也都渐渐有了心胸宽广的君子风度。
蒸笼顾问培训学校打的就是文化招牌,王月秋教授是位有教育思想的学者,由始至终坚持传统教育与当代现代教育有机结合,将沿着为当代教育服务的光明大道一直走下去。“内圣外王,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以意逆志,是为得也”。“读其书,不知人”,“知人论事”……王月秋教授讲经论道 ,阐释要义,评论精髓,即以历史典故感召孩子,也用生活当中的切身体会开导孩子,使孩子们学习的时候如沐春风,在渐熏渐陶中,日趋至善而不自知。
蒸笼古文培训学校主攻论语,兼学别样。王月秋教授之所以提出孩子要能背诵论语,不学好论语就等于没得到国学的精髓,就是因为她深知道不学论语,就不知道如何求学求知,如何做人做事,要成才成大才,就一定要学好论语。同时,学好论语也是为自己打下文言文基础和作文基础的捷径。水涨船高,现在她又提出在中小学生中普及论语的口号,并在教学中大胆融入并在优秀学生中讲授《周易》义理哲理,为孩子们在人生之初打下哲学基础,希望他们长出文化的翅膀。
人说幸福的人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能够从中获得收益,所以我说,王月秋教授是幸福的,更是成功的。她的成功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成功,也是中国儿童国学教育的成功。
蒸笼古文培训学校,儿童国学教育的一面旗帜。称其为旗帜,不仅仅是因为她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坚持了十二年,也因为她的胸襟、她的才学、她过硬的人品使这面旗帜不退色,不萎靡。
王月秋教授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精益求精做事。如今,在蒸笼古文这面旗帜下,王月秋教授不再是单枪匹马。有资深的纸质媒体编辑范先生,文学副教授张先生,更有忠于职守,勤勤恳恳的鄢先生,大家共同的目标目的就是:把儿童国学教育进行到底。
王月秋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文学写作副教授、诗人、作家,吉林市孔子研究会常务理事。看,多给力的身份!
相信,王月秋教授做为儿童国学教育的奠基者,当之无愧!
相信,蒸笼古文培训学校这面旗帜永远鲜红飘扬!
-全文完-
▷ 进入焱姜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