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午后,我独坐窗前,一种高亢、嘹亮的歌声破窗而来,歌声浑厚。——这个高音歌手便是“蝉”,俗称知了。它依附在树梢头歌唱,好象永远无忧无虑,不知疲惫。而我每天面对电脑,用指尖敲打键盘或审稿或写下自己心灵的文字,心中自有一种欢愉、一种满足充塞心间。尽管琐事烦忙,工作、生活有时难以兼顾,但自我感觉生活过得充实,日子过得自由自在。其实只不过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罢了。
翻开日历:今日是小暑。我暗自思忖,难怪昨晚我上楼睡觉,开门时,一不小心屋内飞进了一只蟋蟀,在墙角旮旯里叫嚷了一个晚上还不罢休,白天又跑到廊檐下,栖息在花盆里啼叫,时已傍晚,此时叫得正欢呢。
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思是说到了小暑节气,天气开始逐渐变热,但还没到最热之时。相对来讲,最热的便是大暑节气了。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由于炎热,此时蟋蟀也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热消暑;同时,老鹰也会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四季更替,节令所至,任何人都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社会法则。
而蝉恰恰相反,天气越是炎热,叫得越凶。蝉,一年四季都有。春有春蝉,春蝉叫:“醒了”、“醒了”;夏有夏蝉,夏蝉叫“热了”、“热了”;秋有秋蝉,秋蝉叫“冷了”、“冷了”;冬有冬蝉,冬蝉叫“完了”、“完了”。一年四季数夏蝉歌唱的最响亮,也最悦耳、动听。
记得在我小时候,知了是没日没夜地唱,常常是一只唱来百只和,一村唱来万村和,它们具有同类大合唱的性质。
在蝉的家族中的高音歌手是一种被称作“双鼓手”的蝉,俗称知了,那时节,知了叫声特别大的便是这种蝉。它的叫声震得耳朵“唧唧”地响。而在我年少的印象中,在读过的书本里,知了没有什么好名声,它一天到晚“知了”、“知了”地唱着,好象无论什么事情到了它的嘴里,总是唱着“知了”、“知了”,一点也不谦虚,更不勤奋。
人们不难想象,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里,人类的破坏及杀伤力是何等残酷。今天虽能听到蝉叫,但也只是寥寥几只,待若干年后,恐怕连一只都没有了。从捡知了壳,当然这是有益的事情,因知了壳可制作药材;在农村男女老少不分昼夜地满树林、草丛到处找洞洞挖蝉猴卖钱,因蝉猴还可以做菜肴,是一道美味佳肴呢。而诸如青蛙、蝉猴等这类东西是不会上我家饭桌的,以前没有,今后也不会有。因为那样太残忍了,更重要的原因是:它们是益虫,是国家保护对象。我们家也没有人去挖蝉猴、捉青蛙卖钱。父母亲是绝对不允许的。殊不知蝉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三个不同的时期。
蝉卵产在树上,幼虫生活在地下,成虫又重新回到树上。蝉在交配之后,雄蝉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很快便会衰老而坠地死去留下雌蝉。雌蝉用尖尖的产卵器在嫩枝上刺一圈小孔,把卵产在树木的木质内部,还要在嫩枝的下端,用针尖般的口器刺破一圈韧皮,使树枝断绝水分和养料的供应,嫩枝渐渐枯死。这样,有卵的树枝容易被风吹落到地面,以便孵化出来的幼蝉(叫幼虫)钻进土里。而雌蝉则开始进行产卵的任务,它用尖尖的产卵器,在树枝上刺出小孔,刺一次产四到八粒,一个枝条上,往往要刺出几十个孔,然后雌蝉不吃不喝,也很快就死去了。
蝉的蛹在地下度过它一生的头两三年,或许更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它吸食树根的汁液。然后在某一天破土而出,凭着生存的本能找到一棵树爬上去。蝉将蛹的外壳作为基础,慢慢地自行解脱,就象从一副盔甲中爬出来。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金蝉脱壳”。 幼蝉的生活期特别长,最短的也要在地下生活2~3年,一般为4~5年,最长的为17年。
任何一个微生物的诞生与灭亡,都有它的自然规律,都要经过新陈代谢和千辛万苦的蜕变而成的。
据记载:地球上每一种物种都是地球数十亿年演化给我们人类的恩赐。每一种动物的灭绝,便是一种宝贵基因的彻底消失。而这种彻底消失,会影响整个生物圈。生态环境问题如今已成为制约经挤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蝉,自古以来被人们誉为“昆虫音乐家”、“大自然的歌手”。 南朝诗人萧子范曾在《后堂听蝉》一诗中这样写到:“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当我们在聆听那动人的歌声时,可曾领悟到蝉的伟大与顽强?蝉的自我牺牲精神,是可堪世人敬佩的。这也是自然规律,没有生,就没有死。生与死是一对孪生的姐妹。
最美的歌唱来自于殊死的拼搏与努力。最美的歌唱,献给爱护它们的人们。
夜幕降临,天空忽然飘起了小雨,四周一片寂静。蝉在歇息,等待白昼的来临。
于二〇一一年七月七日
-全文完-
▷ 进入曲径幽通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