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谈谈“爱国心”feihua1234

发表于-2011年07月07日 下午5:45评论-2条

一提起东林书院,就会想到有一副楹联享誉古今中外。那就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相传此联原为顾宪成所撰,其死后,这副对联被后人刻写挂在惠山寄畅园旁顾氏祠堂里,后毁坏无存。抗战胜利后,东林书院重修,此联被重新刻写挂在院内。而这副对联能传之于众,则有赖于在“文革”中被打成“三家村”之一的邓拓。1960年,邓拓来无锡参观东林书院时见到这副对联,印象非常深刻,回京后有感而发,写了篇《事事关心》的文章,收入《燕山夜话(合集)》中,提倡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关心国家大事,于是此联便名扬天下。“文革”后,备受摧残的“三家村”只幸存廖沫沙先生一人在世了。1982年重修东林书院时,无锡有关方面便恳请廖沫沙先生题写了这副抱柱联。该联现仍挂在东林书院依庸堂里。 

一般地说, 中国传统文化是教育人们秉承“中庸之道”,宣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观点,久而久之,就习以为俗了。这正好与明代著名学者顾宪成先生所提倡的“事事关心”的“爱国心”是南辕北辙,大相径庭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先生在《日知录》中所提出的爱国观点,而八字成文的语言形式则出自梁启超。大意是为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一直以来,这句名言警句不知激励了众多的中华爱国志士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不惜牺牲生命来捍卫祖国的统一。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哀莫大于心死,痛莫大于国亡。”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怀着对楚国一片赤诚,反遭国君驱逐,但他忠心耿耿,为了国家的命运而忧伤,时刻思念着故国,时刻期盼着早日回到家园:“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忧其相接。”“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节选自屈原的《九章》)当国破家亡之际,他毅然选择了投江自尽。虽然,屈原已经仙逝了,但是他的忧国忧民的博爱情怀,与以身殉国的精神却感染了后人。“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迢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虽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的《国殇》成为了爱国志士永恒丰碑。西汉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在异域,北海牧羊十九年,威胁利诱始终都不变节。南宋抗金将领文天祥两度身陷敌手,终以不屈服而被迫害,一曲《正气歌》,多么壮怀激烈!正如他的《过零丁洋》所吟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越是国家危难之际,方显大丈夫之本色!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一曲《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多么慷慨激昂,令人心潮澎湃的乐章!《满江红》最终成为了千古绝唱!

历史不会忘记那些为新中国的诞生,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志士!历史不会忘记那些为了民族危亡,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抗战将领!据史料记载,抗日救亡战争中涌现了杨靖宇、张自忠、吉鸿昌、蔡廷锴、马占山、马本斋、赵尚志、赵一曼等成千上万顶天立地的英雄,以及“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等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壮举今天,爱国心不仅表现在军人的戍守边防,保家卫国,而且表现在军队在党的领导下抑或是在各职能部门统一部署下共同抗震救灾,抗洪抢险,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秀传统,积极投身在国家经济建设中,而且表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大事的关心,为现代化建设辛勤工作,无私奉献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爱国是每一个公民的可贵的精神。我们的祖国,曾经饱受沧桑,被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然而,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精神是永恒不变,生生不息的,必将会在青年一代里“世代相传,薪火相承”!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feihua1234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推荐: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人人都有一颗爱国心,
虽然有时候心里有些对国家的不理解,
但爱国还都是每个人的责任。

文章评论共[2]个
feihua1234-评论

谢谢文清老师的点评,因为这一系列的杂文写过来,心想今天是“七月七日”,是“七七事变”七十四周年的纪念日,因此,想到了写写每个中国人应有的“爱国心”!谨以此文纪念爱国将领和爱国志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问候老师夏安!at:2011年07月07日 晚上8:57

feihua1234-评论

勿忘国耻,警钟长鸣!at:2011年07月07日 晚上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