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人到中年万事休”。何为中年?关于“中年”的年龄起止,世界各国尚无统一标准。目前,依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大概是指35岁-59岁作为中年阶段较为符合实际。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资相对贫乏,人的寿命普遍较短,于是就有了“人过三十不学艺,人过三十天过午”的说法。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活过“古稀之年”(70岁)的人,都已经不算长寿了。
据史料记载,《列子·周穆王》:“ 宋阳里华子中年病忘。”《晋书·王羲之传》:“ 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於哀乐。’” 元朝的孟汉卿 《魔合罗》楔子:“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
人生在世,犹如白驹过隙,来去匆匆。如今的农村,我们能够看见50岁左右的中年人,就已有了第三代“接班人”,无论在自己心里,还是在儿孙辈的眼里,俨然成为了“老年人”。假如生活贫困,负担就更重了,日日曝晒,栉风沐雨,加上“面朝黄土背朝天,天天早出晚归来”辛勤劳作的话,活脱是一副“老翁”的形象了。城镇企业女职员工一到50岁,男的55岁匆匆地办完退休手续,就回家带孙子了。何况有些中年人常年被病痛折磨,身体消瘦颓废,更是产生了被社会“抛弃”的感觉。人到50岁左右就陆续进入更年期,生理的变化影响心里上的“变态”(俗称,“更年期现象”), 更何况有一些孩子常年在外工作抑或军旅生涯,造成了“空穴”的家庭比比皆是。至于50岁以上的人,常常就会牢*:“不行了,老了,跟不上时代了!”于是,家务的忙碌变成了中年人乐在其中的“消遣”!
人的年龄大致可以分为生理年龄与心里年龄。生理年龄可以理解为实际年龄,而心里年龄并非虚无飘渺,无关紧要,心态的未老先衰会加速身体的衰老,缩短寿命;反之,心态年轻化则增加生命的活动力,使得延年益寿。早在1980年,作家谌容的代表作《人到中年》就提出了“中年人,正是大显身手的时候”的观点,想必大多数中年朋友不会陌生。事实上,人的生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无论是心理健康的中年人抑或是愤世嫉俗者,是否能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开心快乐生活每一天”?我想,心理的老化抑或是思想僵化,只能使各位中年人尸位素餐,光阴虚度!
这里,我想提起的是我所熟悉的“建宁诗社”中活跃着的一些老年朋友,例如:建宁诗翁唐远希(前任社长),年逾古稀,是“汇贤诗社”早期的辅导员,擅长诗书画等;建宁书画家冯磐石(顾问),现年74岁,是诗社的中流砥柱,一直指导诗社的大型书画展;建宁画家胡义仁,以绿色为其基调,工于山水国画;建宁书画家杨海夫,现年84岁,能治印,诗书画堪称“绝活”;建宁诗人孙太华,现年65岁,任建宁诗社副社长兼秘书长,一直活动在社会各阶层,擅长诗词与书法;现任社长贺锋顺,现年63岁,擅长外交活动,业务洽谈,精通诗词与书法创作。他们都是一些心态健康,有着“活到老,学到老”的谦虚精神和乐观积极的处事态度的老年人。在这些人里,你能感受到青春之歌,在心中激扬澎湃;青春之歌,奏响了和谐社会的主弦律!
记得若干年前,我曾因为工作需要,来到了“一衣带水之隔”的日本的东京。在东京的一家书店里,我遇见了一位精神矍铄的中年妇女,大约四十来岁。一见面,她就很有礼貌地用汉语与客人打招呼:“您好,先生!”我出于礼貌,回应了一句:“妈妈桑!”交谈之中,我知道了她的实际年龄,已经65岁了,后来,她成为了我的房东。一回到上海,我就向同仁说起这位日本女房东,思维敏捷,快言快语,而且还是一个地道的“中国通”。
我想,这固然与日本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日本人所表现出来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钢铁意志,成为了顽强生存的精神支柱!据悉,在不到3亿人口的日本,65岁以上者约占18%,80岁以上的长寿者约占6%。他们几乎为日本的新生无私奉献青春,追忆逝水流年,他们从未屈服于命运,他们在心理上经历的沧桑是任何一代人都无法比拟,他们从来就没有“老朽”的感觉。
目前,我国已经步入“老年化”的国家行列,这是时代的强音,是国富民强的体现!然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尚需完善,法制有待健全,社会养老的问题已经提到日程上来。作为一些中年人,有可能在自己曾经熟悉的岗位上退下了,以年富力强的身体处于赋闲状态,如何发挥“余热”,为和谐社会力尽绵薄?我个人认为,作为中年人,首先,要充满自信,不要以为自己已经“跟不上潮流”,“退伍了”,要破除“人到中年万事休”的传统观念,树立“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新思想,以年轻的心态,该学习的就学习,积极参与“中老年培训班”抑或是“老年大学”的讲座,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为社会培育“四有”新人!最后,我想说的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 谨以此文献给各位中老年朋友,恭祝身体健康,幸福快乐!)
-全文完-
▷ 进入feihua1234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