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上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喜欢关羽,这其中缘由只有读者自己才知道。曾记得我初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对于“关羽兵败麦城”的故事,印象深刻,不禁对关云长的英雄形象肃然起敬,不卑不吭,宁死不屈的侠义精神,而令我感激涕零了。
三国时期,群雄四起,名将如林,但是,数千年来,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不是刘备,孙权,而是曹操,关羽,诸葛亮等,这其中的关羽,还被中国的老百姓尊称为“关武大帝”,成为封建道德所推崇的“忠孝节义”的典型人物,成为了世人顶礼膜拜的“神灵”!人们尊孔子为“文圣”,而关羽成为了民众所称道的“武圣”。
中国的传统社会认为,人死为鬼,天地轮回。自家的祖先与圣贤豪杰死后方可成为“神”。有史料记载,从汉魏到隋唐,关羽在民间的影响甚微,只是到了宋代,才逐步神化。北宋末年,始谥封为“关公”,宣和年间赐封为武安王,元代已有帝称,明万历年间谥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武镇天尊关帝圣君”。从某种意义来说,关羽的走红,与当时的文艺复兴不无关系,自元代开始,民间各地的散曲逐渐红火,尤其是明清时期,“皮影戏”已经有了市场,然而,关公一直就是人们心目中忠孝节义的化身,《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诸如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关羽,吕布,赵云,张飞等成为了街头巷尾议论的焦点,曲艺创作者们,将曹操作为奸相予以痛斥,而关羽正是被曹操设计所加害,曹魏政权与蜀汉政权形成了的鲜明对比,从而在创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加强了“关羽”形象的神化。
明清以来,关云长在民间几乎成为了万能之神,既是武神,又是财神,商贾保护神,就连大旱祈雨之时,生病讨方之际,诉讼纷争之机,驱鬼辟邪之所,都要悬挂“关帝”的神像,以求得心安,求得“关帝”庇护。不仅民间如此盛行,就是在国家祭祀典礼之上,“关帝”仍然被世人所追捧和悼念。据说,到了清初,关帝庙遍布全国各地。
一员武将,缘何得到后世的尊称和敬仰?其中缘由,耐人寻味。
若论武功,《三国演义》中就有“刘关张三英战吕布“一节,写得颇有意味。据史料记载,斩华雄于刀下的是孙坚,而在《三国演义》中却转移了人们的视线,变为了“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演义中描叙关羽单刀赴会,刮骨疗毒,令人对于英雄的形象钦佩不已。《三国演义》中,关羽显得儒雅大度,智勇双全,据史料记载,关羽自幼博览群书,兼通经史,武艺超群,熟悉兵法战阵,刚柔兼济,张弛有度,堪称大将之才。千里走单骑的途中求宿荥阳时,正是他那左手绰髯,于灯下看书的儒雅风姿感动了奉命前来放火的胡班,才得以脱离虎口。以至于后来,关羽兵败而走麦城遭遇迫害,引起了后人诸多赞许:“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神威能奋武,儒雅便知文”。然也。
我国历来就推崇儒家的传统文化道德规范,以“忠孝节义”为道德的最高准则,将“天地君亲师”作为灵位来祭拜。关羽的形象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忠义”。所谓的忠孝,提倡的是忠君报国,孝当尽力;所谓的节义,就是要宁死不屈,舍生取义。“桃园三结义”的铮铮誓言:“虽然异性,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正体现了封建时代的忠孝理想。
关羽忠义报国,报主报恩,金银珠宝不能易其节,高官厚禄不能改其志,美女不能动其心,死神不能撼其义。虽身在曹营心在汉,身陷麦城而但求以死报恩,终于向世人展现了视死如归,临危不惧的高大形象,谱写了千秋传颂的忠义悲歌。正如历代有识之士,所热情歌颂:“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
青山不老,忠义长存。这就是关羽备受人们青睐的主要原因之一。时至今日,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心中仍然希望有关公的出现,诸如关公忠义盖世,事业刚刚起步,社会伦理关系需要有强有力的支撑力来维护,需要有关公类似的人物而努力地出现。关帝尽得传统知识的精华,心中怀抱救国之志之本。
-全文完-
▷ 进入feihua1234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