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的生命 (散文)
金 矿
今年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星期天,我坐在座机电脑前修改一篇散文初稿,思维定格在创作中。时间已经接近中午,突然接到一个紧急电话。是区博物馆小张打来的,说我镇一户群众举报,在自己家宅基地挖到一块石碑,要请博物馆专家鉴定查看,文博同志都在某水利工地考查,要我这直接下属先到现场看看,好向他们汇报。
说来也巧,那个地点方位只离我住所几百米,便立即骑毛驴前往。用不着仔细打听,已有好多人聚集在那里看稀奇,镇里也很重视,值班的党委副书记、派出所长都已赶到现场,没有想到这件事如此惊官动府。其方位在白马湖堆堤边,属镇政府集镇所在地新河头。这次堤坡一排人家要盖三层楼房,需要挖很深的地基,因此就出土了一块近米宽的大块断碑。还有两块小残碑块,在场人都在茫然地分析着该是哪朝哪代的文物。
说实话,群文干部是大抹布,各行都应该熟悉一点,了解一点。我从事群文多年,虽然还算多面手,但在文博方面还是外行。我到现场左看右看,确实把握不住。吃不准那断篇的文字内容,但看去碑文书法功底很厚重,柳体楷书笔力遒劲,刻石者也看出技艺高超,基本保持原书法的风骨和风貌,在钩点的笔端细微处、及一些笔画之间的牵丝引带表现也都非常到位。那两块小残片又是不同风格,一是颜味主体,一是褚体格调,都丰满厚实。也意识到这是考察和考证白马湖的沿革和治理历史提供的实物及文字资料。
我在想这石碑在地下沉睡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但它只要一出土就呈现了其生命价值,它的生命在于记载历史,在于诉说历史。它是在与历史对话。不是吗,再长寿的老人都无法把千百年来的历史装在心中,再长寿的老人都不会永久地向后代及多少代以后的人做历史讲解员。然而石碑能做到这一点,所以我想石碑正是一种历史生命的延续,正是历史的讲解员,它是有鲜活生命的。
我虽然从事多年的群众文化工作,是文化博物的最基层信息员,但由于很少接触博物,也没有认真学习文博的专业知识,往往看不清每件文物对文化的取向价值,以及对历史的考证价值。自己以前日常随便处世,把好多都很有纪念意义的物件从身边丢失了,童年家中有好些家传文物,都没有悉心保管好。有一段时间还热衷收藏,收集烟标好几千种,有建国前的“老刀”、建国初的“大生产”、“新妇女”,辛苦近二十年,在情趣低落时都付之一炬,也不再坚持。这是把文物的生命视作儿戏。确实是一种莫名遗憾和极大悲哀。
这几年似乎成熟了许多,认识到重视和研究乡野文化遗存和乡野文化,细想起来,我们每一代人都要认真进行文化传承,都要做传承文化的有心人,要尽力为后来留下一点传承的史迹资料。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乡野文化发展和沿革的轨迹,就会尽力为逐步发展和丰富乡野文化的内含和积淀做一点贡献。也许是眼下经济观念重了,发展经济是硬道理,烦神和重视乡野文化的领导不多,干部一茬一茬走马灯,有好多有一点文化意识的领导多不太重视这一点,他们不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总认为那是务虚的,多一事不如省一事。这样就很难再建树文化纪念碑,形成文化断层期,给后人研究文化将会带来阻碍,应该说也是一种悲哀。
就目前来说,乡野文化留下的遗存很少,针对这些数量有限的文化遗存,需要我们对它严加保护和利用,更需要替它刻出一座座较为永久的石碑,能让后人以至我们远去后的后代能看到这些石碑鲜活的生命,也许这就是目前国家号召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所在。
从石碑这件事让我离题地讲了那么多,既是一种自责,也是提醒更多的乡野人能够理解乡野的传统文化和文博文化,能够透切认识和理解乡村从历史走来的群众文化,能够理解乡野文化所留存至今的石碑生命,这块石碑会给我们乡野文化留下珍贵史料。
想着想着,不觉一辆轿车开来,我很熟悉的区文博专家朋友到了。他们根据石料质量、碑身厚度、碑脚底纹、碑文字体、印章谱记等很快就考出年代,是满清咸丰年间一块记录张太守率上万乡民治水的石碑,碑文中有追溯明嘉靖年间的一次治水往事,留字仍有大半,为考证提供了方便。那两块小残碑只是主碑的附属。石碑在此,说明几百年前我们新河头就是白马湖的治水中心,也为证实新河头是一古镇提供了史料见证依据。哎,这些可考的文字不就是石碑的生命吗?
——二零零八年春匆草于新河头寓所
赐教处: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南闸镇文联
-全文完-
▷ 进入金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